APP下载

乳腺增生病应用周期疗法穴位按摩治未病思路

2016-08-15黄瑾莹陈福初陈媛飞陈燕娴梁婉玲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乳腺增生穴位按摩治未病

黄瑾莹 陈福初 陈媛飞 陈燕娴 梁婉玲



【学术论著】

乳腺增生病应用周期疗法穴位按摩治未病思路

黄瑾莹1陈福初2陈媛飞1陈燕娴1梁婉玲1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佛山 528251);2.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佛山 528251)

摘要: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本文以中医周期疗法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经前经后不同时期,提出应用不同的穴位、经络进行针对性按摩,做到经前疏肝,经后调冲任。并以此指导患者治疗,通过自我穴位经络按摩推拿可有效缓解压力,缓解乳腺轻度增生,预防乳腺增生症加重,防病治病,试图达到以预防治未病目的。

关键词:乳腺增生;穴位按摩;周期疗法;治未病

中医的“治未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得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及加重。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可将其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病(又称乳痛症)、乳腺腺病、囊性增生病三型[1],按患者不同病情、体征和病理细胞学改变又划为乳腺增生危险度1~4度的4个等级,1度为单纯的乳痛症,危险度1度的患者癌变可能性较低,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避免乳腺增生的高危因素的存在[2],防治意义重大。

1 中医及经络学对乳腺疾病的认识

循行于乳房部位的经脉主要有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与乳相联)、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挟脐上行至胸中)。中医学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胞脉系肝肾,关系脾胃。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乳房的发育、成熟、稳定,继而衰退、萎缩与天癸中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节律运动有关。

宋代《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热盛,或风邪所客,则气壅而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指出乳房疾病与冲任之气血盛衰相关,关系肝肾,脾胃。《外科正宗》指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疡科心得集》谓:“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清代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指出:“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矣。脾胃土气,壅则为痈;肝胆木气,郁则为疽;正气为虚则为癌;气虚不摄为漏;气散不收为悬;痰气郁结为癖,为核,为痞;……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通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气行则血行,……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这些都充分说明情志内伤多先伤气,最易伤肝,久而久之无形之气滞不疏、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夹痰、导致乳络经脉阻塞不通,结聚乳中为肿块而引起乳房疼痛。肝郁气机失调是乳腺增生病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肝郁气滞是本病的初始阶段。

2 资料与方法

2.1病例选择选择在我院健康体健中心体检的25~45岁的女性,按照《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断学》的乳腺增生诊断标准[3],乳痛症触诊可触及颗粒状结节感,无需治疗症状常可自行消退;另一部分乳腺腺病可触及局限性疼痛肿块;以上两者超声均未发现病理性肿块。表现为经前3~7天、经后半个月乳房胀痛,月经来潮1~2天疼痛消失,每个月重复,又或偶尔某个经期前有,又或胀痛感,每个经期轻重不一。部分伴有月经不调。

2.2诊断依据超声声像表现为腺体组织增厚变粗,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的光斑,腺体层呈“豹纹征”,或伴有末梢导管轻度扩张。BI-RADS分级:0级为0分、1级为2分、2级为4分。

一部分是30岁以下的属于青春期乳腺,尽管有些疼痛或不适,多能不药而愈;一部分属于已生育已哺乳、生育而未哺乳、高龄未育型,经超声检查排除乳腺炎、乳腺增生结节囊肿型及乳腺肿块等器质性病变,这些乳腺增生症笔者都归属于治未病范畴。

3 治法的探讨

有学者把乳腺增生中医辨证分型与钼疤、MRI的声像结合分析,结果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多见腺体层表现为斑点状及片状增强,而痰瘀互结型腺体层多表现为团片状强化,多发结节居多[4],所以纳入防未病范畴的主要人群预防原则为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乳房随着冲任的生理变化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经前充盈和经后疏泄。在平时的问诊中可发现大部分经前乳房胀痛的患者,时间较长,症状明显,甚至分不清经前经后时期,多数伴随月经后期或不定期,心情也十分紧张不安,焦虑感明显,经疏导后,下个月可稍缓解。治未病重点也在于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根据经前之阴血充足、肝气旺盛、冲任之气血充盈,经后随着经血外泄、肝气得舒、冲任处于静止状态这一特点,中医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较好,经前治标,疏肝活血、消肿散结;经后治本,温肾助阳、调理冲任为主[5]。经络俞穴按摩保健以此为理论依据采用周期保健疗法,经前期以疏肝理气散结、经后期以补肾阳调冲任为治疗原则。按摩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气血,调经止痛,达到经络舒畅,气血调和,从而止痛散结,防患于未然。根据针灸推拿的选穴治疗操作原则,选用主要且方便自我操作的穴位,在经前经后期不同的特定功能的穴位进行按摩。

3.1选用穴位及手法及具体操作经前期治肝,疏肝理气。①坐位,合谷太冲点按揉各1min,②内关、肩井、膻中,期门穴点、按、揉各1min;③坐位或仰卧位,以小鱼际循胃经库房-膺窗, 乳根-不容,擦法,各20~30次;④坐位或侧卧位循肝经擦法,从章门-期门,20~30次;⑤坐位或仰卧位,斜擦两肋,顺肋间隙斜擦,以透热为度。经后期治肾,宜温补。①坐位或卧位,拇指或中指按揉气海、关元穴等穴各1min,后行掌摩法,可加灸;②坐位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穴揉按,以局部酸胀为度;③站位或坐位,肾俞、命门穴推、揉按;④半握拳状横擦、纵擦腰骶部,微热为度。

3.2指导医师先行指导操作,让患者体会主要穴位的准确位置及点按的力度与气至所致的感觉,可随时复诊,纠正。

3.3所选穴位的主治膻中为八会穴中气至所会,治疗气病要穴,期门为肝之募穴,为疏肝理气要穴,两穴均在乳房周围,现代研究期门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肝气郁结的病理本质[6]。太冲疏肝解郁行气,缓解精神压力、解除郁闷,配合合谷,为“四关”,具有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阴阳同调,气血同调,脏腑同调的作用。内关为厥阴心包经络穴,取足厥阴肝经同名经,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治胃心胸。肩井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百症赋》云:“肩井乳痛而极效。”屋翳、乳根经脉所过,通络消癖;经后血海空虚取太溪以调补先天肾中精血,气海关元调冲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4 疗效的评价

应用乳痛分级与评分:无触压痛和自发痛为0级计0分;触压痛,无自发痛为1级计6分;自发持续痛,不影响生活为3级计18分;自发持续性痛,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影响生活为4级计24分。全身症状评分:将中医辨证常见症状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1个等级标准为2分,分别计0分、2分、4分和6分,见表1。超声评分如前。积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89%;有效:改善率30%~69%;无效:改善率<30%[7]。

表1 常见症状、相应症状与情况量化记分表

5 典型病例

街道公务员健康体检人员之一,女性,33岁,经前5天左右双乳胀痛明显,评乳痛分级3级18分,全身症状14分(见表1)。二便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细弦。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双乳小叶性增生,BI-RADS分级:2级评4分;月经史:13岁初潮,3~5天/30天,平素月经规则,月经量中,色红,无血块。无痛经及闭经史。婚育史:已婚已育,G3P1A2,2012年剖宫产1女,药流1次,人流1次。有哺乳。中医辨证:肝郁气滞,重在经前治肝疏肝理气。据其月经规律,经前一周开始穴位手法按摩,每日1次,时间20~30分钟。月经期停,月经干经后3天调冲任穴位手法,每日1次。时间20~30分钟。半年复查一次超声。第二年体检时,诉经前乳胀感明显减少,偶尔一次,乳胀时长明显缩短。评乳痛分级1级6分,全身症状6分(见表2)。二便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细。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双乳未见异常,BI-RADS分级:1级评0分。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率67%为有效。

表2 常见症状、相应症状与情况量化记分表

6 展望

适度刺激穴位,可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是对乳腺疾病防治的中医方法之一,适合自已操作,进一步可编成保健操,可配合自己喜欢的舒适放松的音乐,适用妇女的日常保健。

由于工作节律快、生活不规律、来自工作与家庭精神压力,患内分泌紊乱的妇女不断增加,也使乳腺增生疾病呈升高趋势,临床资料表明,有一定数量的单纯性乳腺增生患者,可发展成为囊性增生,甚至发生癌变。针对日常操作简便,选用的穴位简单易循,且为常用有效保健穴位,体位不受限制,可自行操作,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持之以行,当一种放松的运动,可有效缓解压力,缓解乳腺轻度增生,预防乳腺增生症加重,防病治病,自我保健,值得推广应用。定期信息反馈,嘱其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薛明兴,原俊,余伟江,等.乳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97.

[2]陈丽芹,朱会玲,方宏,等.300利乳腺增生症妇女的病理学分类及危险程度分级[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152-1153.

[3]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断学[M].郑州:河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395.

[4]王振强,王曾贤,李雪云,等.乳腺增生症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钼靶及MRI影像学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34(8):569.

[5]赵绛波.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杂志,2003,23(9):40.

[6]应荐,沈雪勇,丁光宏,等.乳腺增生患者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6(8):1145.

[7]张卫华,李芳琴,李艳,等.乳腺增生症状量化积分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3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0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01-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江锦萍2015-01-26)

猜你喜欢

乳腺增生穴位按摩治未病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乳宁颗粒联合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低频治疗仪联合中药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150例分析
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