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因理论在高中教学应用

2016-08-15章诩苓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归因学习动机因素

章诩苓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贵州 遵义 563100)

归因理论在高中教学应用

章诩苓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一中学,贵州 遵义 563100)

高中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和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运用归因理论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同时帮学生输了学习的信心,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

心理因素;习得性无助;归因理论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见这样的一批学生。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没有取得比价理想的成绩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一种认为自己无论怎样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因而学习就一蹶不振。这样自暴自弃的行为,导致后来成绩一直成直线下降,学生逐渐对学习没有的了信心。以致学生后来逐渐放弃学习,最后高考只能进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甚至更差。

一、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由于自己对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的归因不是很正确。往往把一些外部因素归结为自己本身的因素,而把自己本身的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不合理和正确的归因往往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左右着学生以后学习的行为。因此正确的归因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的改变这种行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归因理论阐述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它是对人们为什么以某种方式行动及如何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行解释。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要满足这两种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继海德以后,韦纳逐步发展了归因理论。在1974年,他把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包括能力、个性、动机,而外因则包括任务的艰巨性、运气的好坏、他人的帮助。韦纳认为,如果将成功归结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动机和自信心;如果将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的心理。对于失败,将其归结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同时也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机;将其归结为外部因素,他的羞愧感和内疚就会少一些。因此,不同的归因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归因不当的行为,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缺乏自信心,最后放弃学习的状况。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归因不当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归因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爱心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碰到学生不理解的题目动辄就讲:“你怎么这么笨”、“朽木不可雕”.这样贴标签式地给学生随意下定义,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误导了学生建立不适当的归因模式,使许多原本智力正常,只是学习方法、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烙上了“差生”的印记,默认了这样一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破罐子破摔。错误的归因导致错误的认识和不良的情绪反应,最终反过来影响下一步的行为结果,“认知——情感——行动”三者形成恶性循环,错误的归因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确认,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的关注和引导。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出现了归因错误后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帮助和解决。最后,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不能够正确的归因。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能力就只有这么点,自己的水平也就是这样。加上心理的承受能力不是很强,遇到一点挫折就打算放弃,就固步不前。这样,就导致后来的在学习上的失败。

二、解决策略

针对学生的归因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去解决。

1.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评价。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的行为,教师和家长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因素。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改变原有的那种消极,悲观的评价的方式;反之,应更多给予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评价。多给学生一些赞扬和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逐渐的培养自信心。有时候学生的自信心本来是比较充足,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打击下学生逐渐丧失了这种自信心,变得毫无自信心。因此,家长和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特别是教师更应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和赞扬。因为这是对他们努力的一种肯定,这样就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和欲望。此时的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而且更是在育人。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那么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进行归因,也应该归因。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可能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强,也可能把原因归结为任务简单和偶然的因素。反之,在失败的情况下,可能把原因归结为个人主观努力不够和能力低。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起不同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归因的话应该从兴趣和成功体验方面入手。在学生的兴趣方面的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来进行引导。比如说有些学生有,学习情绪怠惰、呆板、焦虑,有厌学甚至逃学的倾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师再去硬逼学生认真学习,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取得良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成功体验方面,教师就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的击垮。所以,教师要恢复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的话,就应该让学生体验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逐渐建立自己的信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布置不是很难的学习任务,安排比较适中的考试),让这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的树立自己的自信心,逐步相信自己。

3.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应用归因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生不能因为一两次或者几次的失败后,而逐渐的放弃学习。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放弃学习,这是心理素质差的表现。所以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归因理论后,要能够正确的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当我们取得成功后,我们将我们的成功归结于我们内部的能力和努力,这样我们就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我们将我们的成功归结于任务容易等外部因素的话,产生的满意感就比较少。相反,一个人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和能力不强的话,就会有更强的内疚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如果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话,他的内疚感就会少一些。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自己的进行正确的归因,成功归于自己的内部原因,失败的归于外部原因。总之,使自己始终保持有充足的自信心,持续不断的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热情。

正确的归因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树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正确的归因,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宾斯.组织行为学(1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赵元培,鹿元香.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J].职业教育研究,2004.(3).

[4]廖红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J].教育探索,2003.(6).

[5]吕宪军,王延玲.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9).

G630

A

1671-864X(2016)08-0246-02

猜你喜欢

归因学习动机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为何越来越爱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