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小花苗披肩装饰艺术探析

2016-08-11廖晨晨

丝绸 2016年3期
关键词:挑花苗族纹样

许 星, 廖晨晨

(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2.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



贵州小花苗披肩装饰艺术探析

许星1, 廖晨晨2

(1.苏州大学 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2.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

摘要:贵州西部六冲河两岸的小花苗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习俗。在其丰富的服饰中,挑花披肩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承载着小花苗族群迁徙的历史、生活习俗、图腾文化及灵动的原始美感,体现出悠远的历史记忆和纯厚的民俗古风。文章以小花苗的挑花披肩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次田野考察实据,探析其穿着背景、款式特征、纹样寓意和装饰技艺,从而进一步由表及里地解读其形成的动因和文化内涵。同时,对小花苗披肩目前的生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其所积淀的核心装饰技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小花苗; 披肩; 挑花; 苗族; 纹样; 贵州

小花苗是苗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为“蒙”,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六冲河两岸,南岸较为集中在赫章、纳雍、威宁、水城和织金等地区,北岸则相对集中在毕节、大方沿岸的乡村。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著《黔南职方纪略·卷九·苗蛮》记载:大定、平远、水城、毕节有“花苗”,“语言为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1]。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苗族民众频繁的迁徙,大致的路径是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向西部山区高原迁徙。贵州省内的苗族村寨众多,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虽然同为苗族的族系,但在服饰的造型、结构和装饰形式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贵州通志·前事志》中记载,贵州省内苗族的名称达80多种[2]。有许多苗族支系的名称,就是根据不同苗寨服饰、发型或所用色彩的特色而冠名的。有依据苗人服饰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苗寨支系,如清《黔南职方纪略》记载:“苗人各以衣服别其种类,于是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花苗之别种,有喇巴苗;青苗之别种,有青头苗;红苗之别种,有红头苗;黑苗之别种,有高坡苗、山苗。”[3]根据苗民所梳理的发型特点,又有“歪梳苗”“长角苗”之称等。在清代《黔书》《苗蛮图册》《皇清职贡图》等书中,都对贵州的花苗有所记载。至民国时期,有学者把“安顺、威宁等处的‘花苗’分成‘大花苗、小花苗’。‘花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称呼,实际上是针对其服饰多花饰这一特征而言”[1]。即使是同被称为“花苗”,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活习俗的状况下,所表现出的服饰形式仍有所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支系群体。服饰装扮成为苗族各个支系的外在符号形式,从服饰、方言和生活习俗等方面达到支系的认同感。

本文选取贵州西部小花苗挑花披肩为研究对象(所有图片均来自笔者拍摄和绘制),结合史料文献和田野考察资料,从苗族历史、民俗文化和审美内涵等方面,探析小花苗服饰的穿着形式、款式结构、纹样题材和寓意、镶拼装饰布局和挑绣手工技艺。力求通过研究,对小花苗披肩这一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及其所积淀的装饰技艺能够进行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1 小花苗的服装与披肩

1.1服饰穿着

生活在贵州西南部的赫章、纳雍、威宁、水城、织金和毕节等地区的小花苗服饰,女性头饰较为特别,未生育的女子用麻线、绒线和假发盘卷在头上,右后侧垂下一股长长的流苏。上衣为白色对襟无扣,穿着时两片前襟交叉在腰间;肩蜡染布百褶裙。女子在生育前穿蓝、白两色和蜡染布做成的三节百褶裙,生育后则在裙边饰一段布边以示区别。腿上缠裹青色的绑腿,足穿草鞋或布鞋。小花苗女子的盛装以多为美,重叠穿着。该地区的小花苗男子服饰,平时用红色绒线掺入假发盘在头顶,盛装时插上长大的雉尾。装束为白色布衣外披挑花披肩,缠白色麻布腰带,下穿长裤、草鞋。

1.2小花苗披肩

小花苗服饰中最为醒目的是挑花的披肩,当地的苗民称其为“花背”,是苗族服饰中比较特别的装饰形式(图1)。据古歌的传唱,这种以对称几何纹为装饰的披肩,是古时苗族首领格炎尤老和格蚩爷老的战袍,苗语称为“撮鲁”,汉意为“花衣”[4]。苗族的族群中许多服饰里都有披肩,但在造型、色彩、纹样和装饰工艺方面则各不相同,体现出苗族族群文化与亚族群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区别,成为一种标志。

图1 小花苗挑花披肩Fig.1 Xiaohuamiao hand-stitch tippets

水城地区苗族的跳花坡也称“跳花节”,是小花苗支系每年盛大而喜庆的民俗节日,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十里八乡的小花苗同胞都要前去参加。跳花节有选花树、请花树和送花树等许多仪式,其中有一项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扯披肩”,前来参加跳花节的姑娘们会披上几条自己刺绣的披肩,等待她中意的小伙子们来“抢”。待全部被“抢”后,得到披肩的小伙子要分别将披肩送还给姑娘,姑娘若对某个小伙子有意,就不再将其收回。可见挑花披肩也是定情信物,对小花苗民众来说是十分重要和珍贵的,因此,姑娘们都会十分用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技艺倾注于披肩的制作之中。

2 小花苗披肩的纹样寓意和装饰布局

2.1纹样寓意

小花苗披肩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凝聚了自然风貌、苗史文化和生活意趣的几何纹样。这些几何纹样源于自然与生活,既有着独特的象征含义和寓意指向,也表达了对苗族图腾的崇拜。正如黔西苗族古歌中所吟唱“衣衫上的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上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他们又想起曾经住过的楼房,他们又把这些景致做成披肩,把这些披肩拿给年轻的男子穿”[5]。“湖南湘西,贵州威宁、毕节、赫章、松桃等县市……的披肩花纹图案是记载南迁时原住地的概貌,披肩花饰中的方块形图案表示田园,其长形的红条水纹表示黄河”[6]。披肩上的几何纹样有数十种之多,一般有象征城池和田地的方形,城池纹外围的方形表示城墙,四角中间带棱形的小方块意为士兵在角楼里站岗,中间的十字花纹为城内的街巷。方形的田地纹,代表苗族老祖先的耕种土地;与其相应的是田连阡陌纹,象征故乡土地肥沃、阡陌纵横、田园相连;小米花纹是由十字交叉的棱形组成,一束束的小米,表示人们生活富足;他们迁徙走过的河流用长长的红、黄色横条来表示,意为苗族的祖先是从黄河、长江流域迁徙而来;星辰纹常由五个方块或十字直线组成,分别代表五方和天宇。传说苗族祖先蚩尤与黄帝在中原征战时,漫天弥雾,观北斗星才辨明方向,后辈为了感恩,在服饰上绘绣出星辰花纹以示纪念。另外还有九曲江河纹、水漩纹、毛稗纹、茅拜(与稻杂生的一种植物)、花蓝籽花纹、花蝶、蜘蛛花、猫脚花、屋架花、铜钱纹、卍字纹、锯齿纹和树木等纹样[7],如图2所示。

图2 小花苗披肩上的部分挑花纹样Fig.2 Patterns on Xiaohua Miao tippet

2.2装饰布局

小花苗披肩的挑花、刺绣和镶拼布局也颇具特色,由主花、副花和镶边三部分组成。不同苗寨的披肩略有不同,但主要的母题和基本的布局是由先祖传承而来,其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一般披肩上的花纹布局分为3层:里层为主花,有6个方形纹样和多层条状边饰;中层为副花,有角花和边花;外层为镶边,两边各有3组红、黄、黑、白色的细嵌条,嵌条的排列由内向外分别为红色与黄色相间共9条,黑色与白色(也有黑色与红色相间)相间3~5条,红色与黄色相间7~9条。主花和副花可按当地习惯使用的纹样组合变化,镶边采用较为固定的山河条纹。

图3 小花苗披肩基本结构示意Fig.3 Basic scheme of Xiaohuamiao tippets

3 小花苗披肩的款式结构和拼绣技艺

小花苗披肩制作的传承谱系以家族传承为主要方式,一般苗族少女6~7岁便开始向母亲学习纺织、印染、编织、刺绣和缝制衣服等技艺。

3.1披肩的结构

披肩的结构有两片式、三片式和四片式等,如图3所示。两片式披肩是将两块长方形布片合并作为左肩和右肩,在其后中缝1/5处缝合,穿着时将未缝合的两片向前围合,缝合处置于后背。三片式的披肩,是在两片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长方形领子,穿着时增加了立领的效果。四片式披肩是在三片式的基础上,在领子和肩片上再增加一块三角形布片,这种结构使披肩的穿着效果更趋平服整齐。

不同结构的披肩均有披面和披底,面料多为家织棉布或麻布,在上面以挑花、拼贴和镶嵌等装饰手法缝绣出条形和几何形的花纹。据当地苗族民众说,披肩的制作工艺和形式古来如此,代代相传,在传承的过程中,会逐步加入新的内容。

3.2挑花工艺

小花苗披肩上采用的刺绣方法主要为挑花工艺,其基本技法是根据绣布的经纬线来走针。绣女们根据披肩纹样的基本布局,在头脑中拟好大致的花形,也可看着“花种”进行挑花。先用白棉线挑出大轮廓,然后用其他的棉线挑绣。运针的方法有平挑、十字挑、米字和小团花等,根据构图的需要还有进针和退针等。先由一个点开始,向两边或四面挑绣成线,再扩展成面;挑花的针距视布料的粗细而定,一般粗料每隔2~4根纱挑一针,精料每隔5~6根纱挑一针,所以挑出的花纹非常整齐,布局严谨而有规律[8]。

3.3贴布绣工艺

小花苗披肩的另一个特色手工艺是贴布绣,一般是根据披肩的图形,将布片剪成特定的形状,一条条或一片片地贴在披肩上、再缝钉起来形成独特的纹样。从采集的披肩实物(20世纪50、60年代)中可以看到,披肩一般以黑色布为底,用红色、土黄色和少量的白色布裁剪成细长条,一条条的缝钉起来,纹样构图十分严谨,拼贴组合一丝不苟,使整个披肩看上去细密整齐、华丽精致。

一块并不大的披肩,纹样密布,色彩和谐;镶拼、刺绣的工艺非常精湛,细针密缕,严丝合缝,代表了当地苗族女性精湛的服饰艺术和手工技艺的水平。

4 小花苗披肩的生存现状

传统挑花披肩的制作从纺织布料到挑花、拼贴等程序,往往需要花费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所体现的是民族风尚和精美手工。而现在人们却简化其工艺,大多购买现成的布料制作披肩,拼贴和挑花工艺也逐渐简化,不愿花费精力挑绣“老谱”,拼贴的部分也简化到由一整条边饰替代了原先的九条拼贴细边。这种披肩虽然艳丽醒目,省时省工,但仔细看,却缺少了精致秀雅的传统艺术韵味,如图4所示。

图4 挑花披肩局部比较Fig.4 Part comparison of Xiaohuamiao tippet

近年来,“苗族挑花”工艺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美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是,一段时间里,由于受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商业化的影响,苗寨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苗家人也乐意穿着都市人流行的便捷服饰,较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虽然好看但却费时、费力、费工的手工制作技艺。

目前,由于政府的重视、社会的认可和商业的需求,使得小花苗各村寨的民众逐渐认识到,精美的传统服饰既能展现和宣扬苗族历史文化,也能使人们在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开发旅游中发展经济,得到实惠,改善生活。因此,部分年轻人开始向长辈学习和传承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

5 结 语

小花苗披肩的制作工艺融手工编织、印染、挑花、拼贴和镶嵌等手法于一体,将传统的寓意纹样精致生动地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苗族历史文化和手工艺术的研究价值。研究认为,小花苗披肩的未来发展需要做三件事:首先是要通过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树立自觉保护的观念;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对古老的小花苗披肩技艺作原汁原味的传承;第三需要适应时代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绝对不是简单化和粗制滥造,而是要在对其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舍其不足,创造出为当今人们所喜爱的小花苗披肩。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72,30.

YANG Zhengwen.Dress Culture of Miao People[M].Guiyang:Guizhou Minorities Press, 1998:72,30.

[2]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通志·前事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 Institute.Qianshi Records, Guizhou General Annals[M].Guiyang:Guizhou People’s Press, 1998.

[3]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九:苗蛮[M].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335.

LUO Raodian.Qiannan Zhifang Records:V9:Miaoman[M].Photocopy.Taipei:Chengwen Press, 1974:335.

YANG Changguo.Dress of Miao People[M].Guiyang:Guizhou People’s Press, 1997:119.

[5]夏扬.苗族古歌[M].潞西: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 1986.

XIA Yang.Ancient Song of Miao People[M].Luxi:Yunan Dehong Minorities Press, 1986.

[6]龙光茂.中国苗族服饰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4.

LONG Guangmao.Dress of Miao People in China[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7]牟孝梅, 杨萍.贵州苗绣母体图案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96-100.

MU Xiaomei, YANG Ping.The esthetic analysi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the maternal design art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J].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4(1):96-100.

[8]杨再伟.贵州苗族原生形态刺绣图案的艺术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1):282-283.

YANG Zaiwei.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Miao people’s original ecology embroidery designs[J].Art and Design(Theory), 2010(1):282-283.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3.010

收稿日期:2015-08-04; 修回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许星(1958),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725;J5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3-0052-05引用页码:031202

Decorative art of Xiaohuamiao tippet in Guizhou

XU Xing1, LIAO Chenchen2

(1.School of A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Xiaohua Miao, a branch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living at the bank of Liuchong River in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retains a unique lifestyle and costume custom.Among Xiaohuamiao’s costumes, the hand-stitch tippet is artistically original, carries Xiaohuamiao’s migrating history, life style and customs, totem culture and indigenous ascetics as well, and reflects remote memories and archaic features.This paper takes hand-stitch tippe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combines field studies to explore its wearing background, style feature, decorative pattern significance and decoration technique so as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reas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Meanwhi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hua Miao tippet and 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tect,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ore decoraiton techniques.

Key words:Xiaohuamiao; tippet; hand-stitch; the Miao nationality; decorative pattern; Guizhou

猜你喜欢

挑花苗族纹样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袁飞纹样设计
苗族老照片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