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黔东南苗族堆绣艺术探究

2016-08-11

丝绸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黔东南艺术特征

高 燕

(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贵州黔东南苗族堆绣艺术探究

高燕

(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摘要:贵州黔东南苗族堆绣工艺,以图案复杂、工艺精密而著称,具有艺术和文化双重属性。然而,堆绣较之其他苗绣工艺受关注度不够,缺乏应有的研究与保护。文章通过对清水江一带堆绣艺术的实地调研,从堆绣服饰的起源与风格特征入手,着重对图案纹样类型、结构特征、排列方式及色彩搭配等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和分析,并解析了堆绣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蕴,以期较为完整地呈现堆绣这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艺术面貌和精神世界。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堆绣工艺;艺术特征;文化意蕴

堆绣又称堆花绣、叠绣。在苗文里,“堆”有漂亮的意思,堆绣就是很漂亮的刺绣[1]。堆绣是黔东南清水江一带服饰的主要装饰主体,它是用上过浆的三角绫片组成各式图案,由于图案配色、折叠方法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呈现出如万花筒般的绚丽效果。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堆绣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2]。

然而文献资料对于堆绣的研究报道较少,对其美学和文化价值方面缺乏研究与探讨,特别是在田野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文化的断层,堆绣艺术文化内涵的挖掘、普及和传承缺失严重,亟待整理和保护。基于对黔东南清水江一带村寨的实地调研,本文分析了堆绣服饰的起源和风格特点,阐述了堆绣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并对堆绣图案纹样的艺术特点进行解析,对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堆绣服饰的起源与风格特点

关于堆绣的起源,一种说法是苗绣图案的边缘用一道或两道三角形图案加以装饰,民间称为“狗牙瓣”,后来发展为三角形,形成现在精美的堆花绣;另一种说法是,苗族同胞以一种“惜物”的心态来制作服装,比如用小碎布拼布来装饰服装[3]。

清水江一带的服饰按地域又分为施洞式、西江台拱式和清水江其他样式[4],这一带的服饰以黑色或深色为主,其款式上衣多为右衽半体衣,衣长盖过臀部,衣服的前襟略长于后背,袖子宽敞,领部稍有后倾,下身则为深色过膝百褶裙[5]33-39,服饰喜用堆绣作为装饰。堆绣工艺越精细、图案越复杂、层次越丰富,越是精品。过去整件的花饰都用堆绣,而今堆绣在盛装工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仅在上衣的领部、肩部、袖部和门襟等处起装饰作用(图1)。

图1 堆绣在领部、肩部、袖部、门襟等处的体现Fig.1 The manifestation of barbola in collar, shoulder, sleeve and the fly area

堆绣工艺在服装的应用上,凯里、翁项、青杠、地午、凯棠、革一等地的装饰工艺以堆绣为主,常与打籽绣、缠线绣、两针绣一起装饰盛装;施洞地区服饰以破线绣为主,堆绣绣片仅点缀在肩部和领部。除在服装上应用,堆绣还被用来制作幼儿的背扇和帽子等(图2)。

图2 堆绣背扇局部Fig.2 Part of the baby belt

2 堆绣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

堆绣服饰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发展,如今的图案纹样却依然保留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图案特征体现出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是人类原始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5]131-138。堆绣工艺拥有鲜明的民族性,不仅在苗绣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刺绣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清水江一带的红白喜事、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穿戴堆绣制成的服装,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的吃新节和农历苗年,村民都会穿着堆绣盛装出街游行,观看斗牛,进行木鼓、铜鼓比赛和堆绣技艺大赛,堆绣服装已经成为黔东南苗族文化礼仪的标志。当地苗族妇女从小便开始学习堆绣制作的工艺及程序,一般由母亲传给女儿,相传过去女儿出嫁要准备9套不同堆绣图案的盛装,制作堆绣精美、繁杂的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准。代代相传的民族手工艺,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堆绣图案纹样的艺术特征

3.1主题纹饰特征

黔东南苗族堆绣图案可分为与动物有关的具象图案和抽象几何图案两种(图3)。其中,具象的图案包括鸟、鱼、龙、凤等,其造型夸张、简洁,有不同于其他

图3 堆绣背扇局部的鸟纹、几何纹和鱼纹Fig.3 Bird patterns, geometric patterns and fish patterns on the baby belt

苗绣图案的造型特色,如堆绣中的鸟体肥硕、没有翅膀,与无翅鸟纹相同的是鱼纹,也同样没有鱼鳍。

几何纹由于地域文化差别而各具特色。通过实地走访和比对,笔者发现,凯里、翁项、青杠、地午、凯棠、革一等地在特定的方形框架里完成几何图形的堆放,三角角尖向内一层一层地延伸,图案极为细密,只有三角这一个元素。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八角形几何图案,这种图案又叫“八角花”,是制作背扇常见的堆绣几何图案,如图4(a)所示;而革一地区的几何纹在“八角花”的基础上,排列更加错综复杂、层次丰富到极致,堪称几何图案堆花之最,如图4(b)所示。施洞地区的几何纹样一般在菱形里完成,有两种式样:一种是以象征吉祥如意的“卍”字符为图案中心,三角形围绕“卍”字符层层错落堆放,如图4(c)所示;而另一种是以人脸为中心向心式堆放三角,人脸的形象又称人纹,一般用寥寥几针绣出来,惟妙惟肖,它象征苗人祖魂,苗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如图4(d)所示。

图4 不同地区不同几何纹形式Fig.4 Different geometric patterns in different regions

堆绣图案的纹样结构有三种:第一种是单独纹样结构,这种结构的图案灵动活泼,鸟纹、鱼纹等常用这种方式表达,如图5(a)所示;第二种结构是向心式适合纹样,以正方形的中心为原点放射性地叠放三角,革一、凯棠、翁项等地的堆绣通常用这种结构,如图5(b)所示;第三种结构同样是向心式适合纹样,但是以菱形为中心形成图案,施洞地区的堆绣用这种结构,如图5(c)所示。

图5 堆绣图案的纹样结构Fig.5 The pattern structure of barbola patterns

3.2构图布局特征

均衡与对称是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图案中普遍遵循的美学原理[6],堆绣也不例外。由于堆绣作为服装的装饰会用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基本图案结构的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或对称或均衡的布局搭配组合。在革一、凯棠等地区的领部、袖部、门襟等处的堆绣,常会使用一个向心正方形适合纹样的二方连续,如图6(a)所示;施洞地区是菱形适合纹样的二方连续,也会采用两个对称的正方形堆绣中间夹一个打籽绣图案的形式,棱角分明的堆绣与圆润的打籽绣形成钝锐的对比,如图6(b)(c)所示。在儿童帽饰的制作中,常有如图6(d)所示对鸟的形式出现,或者采用鱼纹在中间,对鸟在两边的形式;在背扇的制作中,常采用几何纹的二方连续和鸟纹、鱼纹相结合,由于整个背扇都是堆绣工艺完成的,多条图案用辫线进行分隔,如图6(e)所示。

图6 堆绣纹样排列形式Fig.6 The arrangement mode of barbola patterns

3.3色彩搭配特征

苗族的服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7],其色彩主要为传统的红、黑、白、黄、蓝“五色”[8]。清水江一带的服装主色呈黑色,当地苗人认为黑色既有吉祥的象征意义,又在日常生活中耐脏,并易于搭配其他颜色[9]。除了黑色,藏青色和紫红色也是服装的主要颜色。

黔东南苗族堆绣作为盛装上最重要的工艺之一,其色彩一定要与服装的主色相搭配,传统的堆绣颜色按照地域的不同,分成黑色系、红色系、蓝色系。其中翁项、青杠、凯棠、地午、革一的妇女服装以紫红色底色居多,使用的堆绣色彩为黑色和蓝色,如图7(a)所示;藏青色、黑色是施洞地区的服装底色,这里堆绣颜色多为如图7(b)所示的大红色和宝蓝色,这样的搭配使黑青之底更显古朴和神秘。

堆绣按地区呈现不同色系,在这些不同的色系中却存在同样的色彩搭配规律。第一种是类似色搭配,比如以堆绣黑色为基础色的革一地区,在绸缎三角用黑色以外,也会使用藏青色、宝蓝色相搭配,使色彩既统一又富有微妙的变化,整个堆绣更显层次感。除了类似色的应用,很多堆绣还大胆采用对比色,在沉闷的类似色色调上使用红色、黄色、橙色、绿色,让整个图案如点彩般斑斓。

图7 不同地区堆绣色彩搭配Fig.7 The color combination of barbola in different regions

4 堆绣图案纹样蕴含的寓意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些苗绣的符号、纹样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秘密。贵州苗族远离中原主流文化,但有本民族的“古歌”。以“古歌”为蓝本的纹样创造,寄托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先祖的思念、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10]。

苗族的图腾崇拜因地而异,黔东南地区苗族认为枫香树是图腾树、风水树、有护佑村寨的作用,万物始祖的“蝴蝶妈妈”是从枫香树的树心生出来的,由于枫香树是神树,“蝴蝶妈妈”是生殖和美的化身,因此她们最受尊崇,是传统苗绣里永恒的主题[11]68(图8)。传统的堆绣图案相对比较固定,大致有三种:鸟纹、鱼纹、几何纹。

图8 苗绣里“蝴蝶妈妈”的形象Fig.8 The image of “butterfly mother” in the Miao embroidery

4.1鸟纹

堆绣中最常见的主体图案就是鸟(图9),除了鸟的形象,燕子、野鸡和虚构的凤凰也是苗绣常见的鸟的图案(图10)。鸟倍受苗家人的尊崇,传说姬宇鸟从枫香树的树桠里诞生,与“蝴蝶妈妈”是亲姊妹,“蝴蝶妈妈”和水泡游方(恋爱)生出12个蛋,但自己却不会孵卵,是靠姬宇鸟孵了12个冬季,才孕育出生灵万物及人类的祖先“姜央”,所以鸟是万物诞生的催化剂;而在《蚩尤神话》中,又是鸟在危难的时候传递消息,才使苗民得以逃生;鸟被认为是男性的生殖的象征,用在堆绣中有祈育宗祖的含义[11]73;鸟是祖先的象征和化身,是引魂归宗的使者和向导[5]161。

图9 鸟纹Fig.9 Bird pattern

图10 凤纹Fig.10 Phoenix pattern

4.2鱼纹

鱼是堆绣里的另一个图案题材(图11),相传当枫香树被砍倒后,它的碎片就变成了鱼。鱼与苗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养在稻田里的美味,也是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主角,因此鱼变龙也是堆绣题材之一(图12)。鱼是女性的象征,它寄托了求孕、多子的美好愿望[11]75,黔东南部分苗族每年的吃新节还有祭鱼的习俗,祈求祖先保佑家丁兴旺,民间也有“子孙像鱼仔,富贵如涨潮”的说法[4]190,因此鱼纹也是儿童背扇和帽子中最常见的图案纹样。

图11 鱼纹Fig.11 Fish pattern

图12 龙纹Fig.12 Dragon pattern

4.3几何纹

几何纹是在堆绣里出现最多的形式,它不同于鸟纹、鱼纹有具体的形象,而是在固定的正方形或菱形里,用一个又一个的三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组成复杂多变的几何图案。一种说法是几何纹是传说中枫香树的种子的形象,图案中的白色三角代表白银,黄色三角代表黄金,代表子孙代代发;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三角形是蝴蝶妈妈形象的凝炼和提取,因此认为是图案主要体现对主神“蝴蝶妈妈”的崇拜(图13)。

图13 几何纹Fig.13 Geometrical pattern

5 结 语

通过实地调研,在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村寨里,笔者发现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的时候,苗族妇女们依然要穿着传统的堆绣盛装,说明其不仅作为传统习俗的符号,还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堆绣图案纹样复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遗憾的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当问及图案、色彩所代表的含义这样的问题时,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能回答清楚的已不多见。正如日本独立学者鸟丸知子所说,苗族的技艺不会完全失传,但很多事情会开始慢慢糊涂。信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无论是堆绣技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或是所寄托的精神内涵,都不应该被模糊和淡化。

参考文献:

[1]佚名.李金英四代同堂的堆绣人生[J].中华民居:中旬版,2012(10):38-40.

Anon.The piling stitch life of LI Jinying’s four-generation[J].China Homes:the Midmonth Version,2012(10):38-40.

[2]周真刚.贵州世居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42-47.

ZHOU Zhengang.The preservation of Guizhou long-dwelling people’s traditional manual craftsmanship and the thought of its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10):42-47.

[3]鸟丸知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手工艺[M].蒋玉秋,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71.

TOMOKO Torimaru.One Needle, One Thread:Guizhou Miao (Hmong) Embroidery and Fabric Piece Work from Guizhou, China[M].Translated by JIANG Yuqiu.Beijing: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11:71.

[4]陈荣.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10-12.

CHEN Rong.Chinese (Guizhou) Essence of Folk Arts[M].Guiyang: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2014:10-12.

YANG Changguo.Miao Nationality Costume:Signs and Symbols[M].Guiyang: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97.

[6]杨再伟.贵州苗族原生形态刺绣图案的艺术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1):282-283.

YANG Zaiwei.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Miao people’s original ecology embroidery designs[J].Art and Design (the Theoretic Version),2010(1):282-283.

[7]张美洁.苗族服饰的色彩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J].科技信息,2007(7):62.

ZHANG Meijie.A study on the color style features of Miao costumes and their formations[J].Scientific and Technolgical Information,2007(7):62.

[8]张玉华.苗族服饰的色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美与时代,2013(1):66-68.

ZHANG Yuhua.A study on the 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of Miao’s dressing.[J].Beauty and the Times,2013(1):66-68.

[9]中国民族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4.Chinese Nationalities Pavilion.Study on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M].Beijing: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2003:34.

[10]冯骥才.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贵州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7-18.

FENG Jicai.The Census of Chinese Folk Art Heritage:Guizhou[M].Beijing:Huaxia Publishing House,2007:17-18.

[11]曾宪阳,曾丽.苗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ZENG Xianyang, ZENG Li.Miao Embroidery[M].Guiyang: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2009.

DOI:设计与产品10.3969/j.issn.1001-7003.2016.03.009

收稿日期:2015-08-22; 修回日期:2015-12-3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XDJK 2014C124)

作者简介:高燕(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74;J52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3-0046-06引用页码:031201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rt of Miao barbola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GAO Yan

(School of Fashion and Textil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Miao barbola craft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is well known for its intricate patterns and precise craft.It has doubl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ry and culture.However, barbola does not receive as much attention as other Miao embroideries and lacks du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Through conducting field investigation on barbola craft in the area of Qingshui Riv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 of barbola clothe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rbola such as design pattern type, structural feature, arrangement mode and color matching.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elaborat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rbola in term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faith etc.with a view to present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is traditional craft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Key words:southeast of Guizhou; Miao barbola; art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meaning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黔东南艺术特征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言外之意话“红”色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