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就业形势分析与优化对策探讨

2016-08-10施锐

商场现代化 2016年20期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优化对策

摘 要: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根本,当前云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面临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本文拟在分析云南省整体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找出云南省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和增加就业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问题;优化对策;云南省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将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的问题,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增加就业需求,但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还将不断增加,失业问题仍然是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来看,受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云南自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影响,云南省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愈加不协调、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对就业增长较为不利。

一、云南就业形势分析

1.城镇就业总体平稳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

为了促进就业,云南省政府采取积极就业政策,确保了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根据云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53%,城镇登记失业率3.96%,控制在4.5%的年度目标以内。2015年云南省提前完成就业目标,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呈稳中向好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是近几年来较低水平,保持在4%以下,比2014年下降了0.03个百分点。

2.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

2015年,云南省打出了就业创业工作“组合拳”,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其他群体就业扎实推进。云南2015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上年略有提高,就业人数同比增加。云南省进一步完善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体系,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1.96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了电话跟踪服务,扶持8789名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2%,高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平稳。云南省落实了国家和我省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支持和指导,截至10月底,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8.3万人,转移30.1万人,举办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30场次,6.2万名农民工实现创业,获得创业担保贷款40.1亿元。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也基本稳定,截至10月底,全省共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55万人,帮助304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实现了动态清零的目标。

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就保持基本平衡,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机构招聘各类人员17.9万余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16万余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2,从全年来看,求人倍数均保持在1以上,说明市场需求略高于供给(见图),总体平衡。

4.第三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主体,企业用工总体稳定

2015年,根据云南省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为所占比重依次为10.75%、38.23%、51.02%。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是劳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需求超过第一、二产业需求的总和,虽然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保持着高需求量,但与上季度、去年同期相比,比重则有下滑的趋势,分别下降了1.48个百分点和1.57百分点。

在用人单位需求中,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占总需求人数的96%;机关、事业单位仅占总需求的1.68%。企业中以内资企业为主,其中,需求人数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内资企业总需求人数的73.71%,比去年同期上升1.02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占企业用人的16.17%,比上季度上升1.08%,比去年同期上升1.02%。由此可见,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个体经济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从各行业需求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五个行业,上述行业的用人需求占所有企业需求的66.66%,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其中住宿餐饮业占总需求的16.06%、制造业占14.92%,建筑业占总需求的14.07%、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需求的11.07%、农林牧渔业占总需求的9.97%。与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第2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的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35个百分点、1.35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则分别下降了3.63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说明作为主要传统行业,制造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依然起着很大作用,但吸纳能力下滑,而住宿餐饮、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吸纳优势在逐渐显现,就业需求趋向绿色行业。

二、云南就业存在的问题显现

1.云南省劳动力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几年来,云南劳动力就业市场跟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现象,而这类现象主要存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第一,“民工荒”。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有:(1)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关注,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村不断得到落实,农村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陆续回家务农,导致民工数量减少;(2)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农民工一般都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工作,而这类工作大部分工作环境较差,薪酬待遇过低,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人员流动频繁;(3)农民工自身原因。目前,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已基出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较强,知识水平较高的第二代农民工,我们又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预期高,对于找工作比较“挑剔”,一些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招工困难。第二,“技工荒”。“技工荒”指的是在就业市场中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出现短缺的现象。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对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云南省内培养的技术工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云南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2008年为5271人(高级技师139人)、2009年为5262人(高级技师465人)、2010年为5255,2010年云南技工学校毕业生26758人,比上年增长52.4%,但就业率仍高达96.5%。在云南企业职工中,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22.6%、集体企业为23.1%、其他企业为18.1%。可见,企业技术工人比例较低,与当前企业需求相比,具有较大的缺口。

2.云南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

云南省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劳动合同法要求用工企业有招工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同时鼓励延长劳动合同期限,是中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之一。《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2010年,云南省城镇单位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96.8%、98%、98%,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为74.7%、81.3%、83%。农民工的合同签订率明显低于城镇单位职工。为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云南省展开大规模劳动力市场清查活动,三年来,责令各类企业为84.2万人补签劳动合同,追发劳动者工资8.7亿元,督促2万余户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2.5亿元。尽管如此,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企业中,如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建筑业等,由于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经营规模小等原因,用工时劳动合同签订率仍然比较低,即使签订的劳动合同,也存在劳动合同条款不全,内容不规范,权利与义务覆行不到位,随意更改合同条款,以及随意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就更谈不上按时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了。

3.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云南大学生就业总体还算稳定,从2008年开始,云南每年大学生毕业生超过10万人,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初次就业率“看起来”还不错,但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的现象很普遍,就业率也就只能供参考,未必能真是的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认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比较保守,很多学生想一次就业定终生。有绝大部分学生想“努力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但公务员这类单位提供的岗位却极有限。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想到不如意的单位去。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资金等,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还了解不够,有部分学生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对走入社会,面对挑战有一定恐惧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关系到就业,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教育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渠道。对社会底层人群而言,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

三、优化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方式调结构放到了更加重要位置,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产业的就业弹性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我国仅垃圾循环回收利用行业就能够创造约一千万的就业岗位,绿色产业对拉动就业有强大潜力。向绿色经济转型,既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方向,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云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受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结合云南省气候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对外开放优势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的绿色产业将是云南省2016年乃至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将是未来拉动云南省就业增长的主要产业,目前主要应大力发展以下产业:

(1)加快发展服务业。目前,云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实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以及我省跨境经济合作的发展,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大幅提高。由于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高于第二产业,这将有助于增加就业。

(2)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把云南省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坚持以特色取胜,造就精品,创建名牌,把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兴特色农业有机结合,重点培育有云南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一批具有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显著提高云南农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3)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相结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方面促使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人员培训减少失业人员;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需求,带动就业增长。

2.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目前,云南省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作为私营经济的主要成员,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较大,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员,还吸收了大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当前云南省正在进入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高端信息化、提升全域城镇化的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一是要加大财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针对实施中小企业实施更宽松的税收政策,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实现企业发展、就业增加、税收总量不减的多赢局面。在金融政策方面,要根据目前中小企业难以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因而利率等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特点,主要以增加信贷支持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要出台更多的创新扶持政策,鼓励和培育一批创新型绿色中小企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保护和增长就业共赢。

3.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市场配置效率

根据2015年第2季度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报告显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不高,通过劳动力市场成功就业的求职人员占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人员总数的4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今后还要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效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建现有劳动力资源市场,把全省州市县以上所有的劳动力资源市场都建成辐射能力强的高标准劳动力市场,实行就业援助、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失业保险、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政策咨询、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功能,二是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省所有劳动力市场及乡镇、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机构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城乡联网、资源共享。三是优化服务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增强劳动力资源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服务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根据就业市场需要不断拓宽劳动力资源市场的就业服务功能,实行“请进来”和“走过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依托各地劳动力资源市场组织各类就业服务活动和招聘活动,“走出去”就是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互通机制,利用现有省、州市、县、乡镇、村5级劳动力资源网络及时发布各类劳动力供需信息。

4.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已经建立,劳动力失业和企业破产裁员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今后劳动力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就业形势的稳定,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劳动力质量。

(1)创新职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现有的培训体系,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产业转移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新兴产业继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等职业培训,完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引导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提升劳动力素质,满足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开展职工在职培训,其费用可列入成本,逐步建立人力资本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劳动力结构,在全社会形成终生学习的良好风气,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的竞争力。

5.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能力不足、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高等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应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出发去审视和讨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1)深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一是强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一方面政府人力资源机构应加强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的对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调查,掌握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信号;另一方面,政府人才资源部门强化与各类高校的对接,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传输给高校,使其适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合理进行课程设置等,确保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型高等院校,在研究性高校中适当增加以就业为目的专业及招生人数,实现研究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双轨制均衡发展。三是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在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就业评价过程中明确自身优劣势,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四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因此,各类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反馈,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对接,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就业后的一年内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其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2)强化就业统计,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一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服务系统。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服务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性的毕业生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目前,云南省就业服务机构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管理的现象,比如有些中介机构只管介绍工作,而对用人单位的资质、诚信度、工作岗位性质等不清楚,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稳定性差,甚至一个月换好几家单位,不便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因此,应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社会服务,发展权威的职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二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调查的内容。就业统计中设定的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除了包括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的各类就业率指标,还可以包括反映就业质量及与就业直接相关的个体、家庭、学校等微观影响因素指标。为了避免统计中某些指标的主观性,对于关键性的指标,例如岗位和薪资,可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中做出约定。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使其能够发挥“准劳动合同”的作用。只有这样,无论以此作为就业率统计的基准,还是获得薪资和专业相关信息都可以更为准确,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就业率造假,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毕业生权益。

参考文献:

[1]莫荣,陈云.2015年中国就业:创新创业促进就业.载李培林等主编,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郑东亮,陈云.当前就业形势与未来展望.载刘燕斌等主编,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3]周亚敏等.绿色就业:理论含义与政策效应.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卷第1期,P21-27.

[4]张玉静等.我国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载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7期,P76-81.

作者简介:施锐,女,硕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就业形势就业问题优化对策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经管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浅谈高职院校机械CAD教学改革新思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对策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