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让语文味飘香

2016-08-09冼彩虹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语文味

冼彩虹

【关键词】《夏》 教学实录 立足文本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68-02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夏》这篇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在钦州市第一中学“龙岗名师工作室”示范课活动中,笔者为兄弟学校展示了《夏》的教学,得到了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来猜个谜语,打一个季节。

(PPT:春华秋实之间,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生:夏季。

师:很聪明!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生:春与秋之间。

师:非常好,今天咱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夏》。

二、说夏

(PPT:听老师朗诵,思考文章抓住夏的什么特点来写?是怎样写的?)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老师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拿笔标出生字词。

师:文章抓住了夏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紧张、热烈、急促。

师:这些词出现在哪里?请读出这段话。

生:第一自然段。(板书:总写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师:我们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这两自然段都是抓住夏的什么方面来写的?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描写了草、麦子,写了夏的热烈和急促。

师:非常好。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翻滚的麦浪,气势非常磅礴,那种磅礴之势正是一种热烈之势。第三自然段描写了长势旺盛的高粱、玉米,旺盛也是一种热烈、强大、急促之势。

师:接下来我们来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描写了夏的哪个方面的特点?

生:写出了夏的紧张。

师: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夏的特点,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细写了夏的不同方面的特点,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来构思?

生:总—分—总结构。

师:不错,是总—分—总结构。第五段总写了什么?请朗读。

生:抒发了对夏的赞美之情。

三、读夏

(PPT:文章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师:好文章都会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主题,课文主要选取了哪些画面来表现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生:麦子、农作物。

师:麦子成熟,在风的吹拂下,一片热浪呈现出一股什么气势?

生:磅礴的气势。

师:请把这个词语划出来,小字注释是怎么注解的?

生: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师:“磅礴”正是描写了这些农作物长势蓬勃旺盛,这突出了这些植物内在的一种什么力量?

生:旺盛的生命力。

师:这里除了写农作物,还描写了什么人?

生:勤劳的农民。

师:描写了忙着收割和播种的辛勤的农民,勤劳的人是美的,作者写了美的景、美的人。

(PPT:描写了气势磅礴、色彩金黄、旺盛活力的热烈的美丽画面;人们紧张、急促的勤劳画面。)

四、品夏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欣赏语言,我们用波浪线把自己认为美的语言划出来。

师:现在请推荐精彩第①句,一起朗读。(PPT展示,学生朗读)

师:“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天比作一锅水。

师:把夏天比作一锅水,有什么特点?

生:冒气充盈,终于沸腾了。

师:水在烧开的时候,先是沸腾,然后冲开锅盖。这里把夏天比作一锅水,正是写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这段话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生:对比。

师:在这里,通过比喻和比较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夏天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总结。刚才赏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做了三步工作,分别是什么?

生:先看片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看它描写了什么内容,最后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非常棒,我们把这种读书的方法称为“三步曲赏析句子法”。首先确定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者看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是通过视觉还是听觉、嗅觉等这些方面描写的。接着再看它从内容上点出了什么,最后说说表达情感的作用。我们试用这种方法同桌合作赏析第②句。

(PPT展示: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师:“长成”的词性是什么?

生:动词。

师:什么长成了什么?

生:芊芊细草长成密密的厚发。

师:这正是写出了芊芊细草由疏变密的过程,那淡淡绿烟到黛色长墙中的“黛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这又是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生:黛色是深绿色,写出了色彩由浅变深的过程。

师:前半句描写了形态由疏变密,后半句写出了色彩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句话中,运用了“长成”和“凝成”两个动词,可以去掉它们直接描写草长密的过程吗?

生:不可以,这样就会缺少动态的美感。

(PPT展示:“长成”一词生动地描摹了芊芊细草的形态由短变长、由疏长密的过程。而“凝成”则生动地描写了树木的色彩由浅入深、由淡变浓的过程。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给语句注入了动态的美感。提炼方法:分析这个动词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小组合作来赏析第③句。

(PPT示例③: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举”和“匍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生动,表现出那些植物的长势很旺盛。

师:抓得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植物赋予了一种动态的美,同时也描写了植物的长势非常的旺盛,表现出夏天的一种旺盛的活力。

(PPT展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举”字,又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动,蜿蜒蛇行。)

师:我们用“三步曲”赏析了文章精彩的句子,还可以举一反三,赏析课文中其他语句或课外阅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关注另一个问题。

(PPT: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

师:春天很美,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文人都喜欢赞美它们。为什么“我”却要赞美夏天呢?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答案。

师:文章之所以把夏天的特点总结为紧张、热烈、急促,是谁造就了这样的一副画面?

生:是勤劳的农民。

生:用了对比的手法。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起人的文思,而夏天“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人们的劳动过程更为重要,是人间最美的风景线。

生: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五、写夏

师:夏季是美好的,拿起笔书写她的芬芳(选择其中一题)。

1.夏之色为 的 ,如 ,如 , 。

2.夏之色为 的 ,如 ,如 , 。

3.夏之色为 的 ,如 ,如 , 。

(PPT展示范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师:这个句子,前半句写的是季节的颜色,后半句是季节的特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动笔,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吧!

(学生仿写后交流)

生1: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生2:夏之色为金的黄,如烈日,如小麦,标志着丰收的季节。

生3:夏之色为热的黄,如麦浪,如高粱,迸发着旺盛的活力。

……

师:同学们写得非常好,当然,我们除了写夏,还可以去写其他美丽的季节。

六、推荐阅读

师:只要同学们广泛地去阅读优秀的作品和书籍,如丰子恺的《桂林的山》、张向天《故都消夏闲记》,我们也一样能写出这样优美的四季,获得更多的精彩。

[评析]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用好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师应紧扣文本,深究文本,拓宽文本,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文本为根本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才能飘香。这节公开课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扣文本,抓语言品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习散文要注重品味语言,在“品夏”环节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抓住精彩语言,如“长成”“凝成”的动态美,“烘烤”“涌”的热烈与气势,“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的比喻与“举”“匍匐”的拟人修辞手法,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夏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走近文本,在品析文字中嗅到夏的芬芳。

二、深究文本,抓读写渗透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将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形成“双赢”的理想局面。

在“写夏”环节中,“夏季是美好的,拿起笔书写她的芬芳”这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夏的热烈,通过有梯度的仿写来促进对夏(或其他事物)的赞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黄麟生曾说:“读,离开了写的读,是肤浅的;写,离开了读的写,是无源的。”只有坚持读写渗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宽文本,抓方法提炼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课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提炼“三步曲赏析句子法”,实用易记,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语文味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绿苇儿童诗》教学实录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