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里云烟

2016-08-04李子白

延河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材篆刻历史

李子白

对玉的认知,缘于早年对先秦历史和文学尤其是古曲诗词的学习。

和氏璧的冤屈,楚王无知却冒充内行的误判,致和氏被刖足的人间惨烈,犹今日之冤假错案;完璧归赵这一成语,让我知道了秦昭王的奸诈,蔺相如的睿智,使等值十五城的和氏璧毫发无损,完整地回归赵国。但凡读书的人,想必知其一二。中国成语的好处,就是几乎每一词条就是一个历史典故,引用于后人的辩证是非,可谓精粹之至;再后来就是蓝田玉采石矶的场景,了解了采玉人的苦辛。《周礼·考工记》中所谓的“玉人”,所指即是这些已经熟练掌握技术专门经营玉作的工匠;还有,《红楼梦》中贾宝玉与生俱来,贯穿始终的那块“通灵宝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红楼梦》别名《石头记》了;《周礼·春官·典瑞》中“疏璧琮以敛尸”,说的就是玉器的随葬,也称“玉殓葬”,于是在出土的文物中,除了不时听闻的陶器、骨器、竹简、石鼓、铜鼎和后来的瓷器,还有玉质的玺、珠、管、坠、镯、瑗、璜、琮、璧、簪,最奢华的莫过于西汉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庶兄中山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4200多件器物中那两件用玉4600多片、金丝1700余克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了。一方诸侯尚且如此,帝王的随葬品就可想而知了;至于“传说黄帝当政的时代,曾经有‘以玉为兵的历史阶段。”在冷兵器时代,在冶炼技术产生之前,石头恐怕是最坚硬的自卫武器了。关于这一点,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给了我们理性的权威解读:“这里说的‘玉,可能只是较为纯质的石材,很可能人们正是在制作加工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玉有莹润纯美的品性,于是用以制作器具,或用来加工玲珑的饰物和庄严的礼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体现出远古先民审美意识的进步,其应用,很可能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的若干内容有关。”(引自《中国历史十五讲》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短短的百十字,涉及玉的产生、玉曾为武器、玉的品性、先民的审美意识和玉作为礼器在宗教信仰中扮演的角色,此段表述,可谓厚重。

提及这些,绝无卖弄自己阅读的涉猎之广,意在表达自己的惊奇:玉可以雕琢的物件真多!玉的身影挟裹在中国历史5000年以上,“其兴亦勃,其衰亦忽”的朝代兴替里,镶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典籍中。它经见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岁月长河,沧桑变迁,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同演进同发展。中国玉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更有甚者,玉文化淫浸在中国的文词里,有着近乎圣洁的审美寓意:玉宇、玉兔、玉帛、玉体、玉女、玉音、玉照、玉皇大帝、玉树临风、玉洁冰清、玉石俱焚,亭亭玉立、金衣玉食、宁为玉碎,勿为瓦全……可以说玉代表着纯洁与美丽,和美好是同义语。

与玉有缘,不仅仅是因为给妻子买过玉质的笑面佛小物件,更主要是伴随自己三十余年的篆刻经历。自己学篆刻,大抵始于20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距今三十余年。那时自己大专毕业留校在图书馆工作,工余除了偶有的友朋聚饮,气盛未婚的年轻人,多数独处的时间是在读书、绘画、书法和篆刻的天地里穿行。自然也就知道了,20世纪80年代,一方寿山印石价值38万的传闻。玉,作为王之佩,石之精,在初涉者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到今天,虽一年里所刻也就三五至十余方不等,行世的尚未过千,却始终自豪于篆刻是自己喜好的才艺,更主要的是篆刻历练了自己的静气。人生在世,难免锅碗磕碰,脸红脖子粗,混社会不是活自己,人际处理也就是眼下所说的情商,你还真不能当儿戏。认真是一种必须!能换位思考者谓之明事理,与之相处好说;遇了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者,你就得调整自己,否则,你就会成天感觉自己生活在漩涡里,郁闷,憋气。时间久了,不坏了自己的身心才是怪事儿。好在自己有此一技,天长日久,自留的印谱中竟然能集聚成册,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竟也成一道靓丽风景。当然,由此得益,我就知晓了寿山、鸡血、青田,乃至巴林、贺兰等石材的质地和品名。这些石材虽不能完全称玉,但多数可谓近玉,也就是如前所说“是较为纯质的石材”。因玉有软硬之分,软者细润,适合于刻铁线篆,纤细均匀的线条给人以美感,终尽像宫廷里小而好的玩意,如琼瑶的小说、清代书法之馆阁体,有种御用文人的宫廷味,非我中意;硬者脆崩,适于汉印。汉印的印风,犹书法中苏轼、米芾、黄山谷,行笔滋肆,癫狂任性,与怀素、张旭的热情奔放,线条飞扬相较,是一种工整中不逾矩的打开,非常人能及。极喜汉印的刀法,斧凿之痕,粗犷而雄健,豪放而率性,可惜只有白文。有人说篆刻中“三法”即篆法、刀法、章法,“篆七刀三”,我不如此以为:篆法是基础功底,在制印中当然重要,但忽略了刀法、章法也说不过去。何况石材与刀质在十成中也该占点比例吧。石材是玉当然更好啊,奢侈么!由此,脆崩还是细润便成了自己的口头禅。有趣的是,曾有两次新疆之行,了解了和田玉中羊脂玉为极品,当然已很少见;也曾在维人的摊点买回玛瑙石刻不动,深为自己不识石材的软硬羞惭,于是又怀恋起蓝田玉的脆崩,和篆刀游走在印石上滋啦之声的节奏,那简直就是在听音乐——

至今,自己的文案和办公桌上,放着两对近玉镇纸和一个笔架,虽说制作工艺谈不得精美,但玉的端庄,玉的宁馨伫立在那里。当自己习字书写间隙,点一支烟与之对视,嗟叹,不知不觉间,玉就在你身边!

后来看过赌石的报道,前两年也曾聆听叶广芩先生讲述其中意趣。有不少赌石之人,有一夜暴富,喜不自禁的痴迷,也有倾家荡产,人生轮空的疯癫。心知,赌石者,赌玉也。

一般的说法,玉是文人雅士把玩的东西,小资了一些。其实错。玉是国学文化的分支之一,其中滋味只有涉之深者知。

十月中,欣逢陕西地矿总公司相邀到其属下汉元公司采风,一睹中华彩玉和金香玉的颜容。结识了赵廷周、刘建勤、白林科、何淑萍等信心满满的总公司一班人;乘大巴经西汉高速,到汉中,参观汉中黄玉工艺厂,聆听汉元公司总经理王峰介绍玉和玉矿的发展规划。经他一说,知道了玉的种类如和田、岫岩、独山、绿松,鸡血、寿山、琥珀尽也在其中;知道了玉的加工须经切割、相料、雕刻、柔光等几道工艺;特别是其重点推荐的“金香玉”,让我感觉自己步入了另一番天地;去南郑,沿着曲径盘桓,甚至有些颠簸的米仓古道——红军路,深入与四川通江县交汇的碑坝崇山峻岭中的露天矿区。累是累了点,可巴山深处的绿荫,路基下河流对岸和河道里形状各异的火山岩,均植入记忆,镶嵌进脑海。直观地看到,烟熏火燎过镂空的巨石,纹理清晰,岩层舒展的崖壁,附近山体里溶洞中喀斯特地貌的石钟乳——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究竟是用什么篆刻刀,把这些野外的景观雕琢得如此斑驳陆离,绚丽多姿?同时也瞑目猜想,若干亿年前那场火山爆发并由此引发的地壳裂变时,冲天的赤橙色岩浆喷洒一刻的壮观!震撼一词,如同“亲自”眼下用得有些烂,但用在眼前所见,是恰如其分,绝不为过!

同行的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三位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阎安、大解,《人民文学》总编办主任杨海蒂等,一路多有趣谈。尤其是克敬兄在工艺厂所捡的一块寸余柱状半边废料,是金香玉的成色,形影不离地紧攥手中,两天下来色泽灿然,竟如打浆。锰含量多,呈酱紫色,犹如沉香,庄重里有种安然和宁祥。他的这块半边玉,成了采风沿途车厢里的嚼头。他讲将以此块《半边玉》的名称来做此次采风文章。期待了!正因为对金香玉的认知,所以在联谊时,我自拟了“神采合和金香玉,气韵协谐石脂凝”的楹联相赠。

此次采风,让我路经串缀起玉、寓、遇三字的联想:见识了玉的本身,是与玉的相遇;而与玉的相遇,又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玉的寓意。生活中男戴菩萨女戴佛的说词即为一例。暗含着人们寻求美好生活的祝祈!世间万物,某一物事,只要赋予了文化,人们一般都会敬重。物件的升值,其实是在收藏圈的共同认知。对不喜者而言,玉还是石头。

到今天不以为自己是行内人,但凡只是初级的了解,知道分子而已。

开初,谋篇时想将本文命名为《玉里春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玉的典籍與掌故,尤其是自己的感知,可是怎么想怎么就多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歌词里“几多风雨几多春秋”,说的是年轮与岁月;春秋笔法,寓意史官无谄媚阿谀,秉笔直书,如实记事;春秋战国,更是说的纪元前中国的一段精彩历史;而《春秋》一书,本身就是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本史书,思来想去与玉扯不到一处,这便改了现名。

行笔至此,忽觉自己看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滚滚红尘云烟般稍纵即逝,而那些文物,那些历史遗迹,那些被中国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打浆了的玉,却有着恒久绵长的影像,镶嵌在中华民族璀璨炫目的史诗上!

猜你喜欢

石材篆刻历史
一种石材种沙湿贴工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石材展会“新格局”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厦门石材展跃居世界第二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