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子”的历时演变及虚化过程*

2016-08-04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余 润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浅谈“子”的历时演变及虚化过程*

余润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子”意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并梳理了“子”作为词尾的虚化过程,并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对比分析了“子”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中的差别。

关键词:“子”;历时演变;虚化过程;对比分析

一、“子”的形、音、义

(一)通过本义借代引申为名词,表示男孩、长子、子女。例如:

1.石崇《王昭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子女)

2.(唐)陈玄祐《离魂记》:无子,有女二人。(男孩)

(二)“子”本殷代王族的姓,是贵族的象征,由此借代引申为对成年男性的尊称,但有时也专指有高尚品德的人,相当于“您”,有时也作第二人称“你”。例如:

1.《诗经˙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在表示对成年男性的尊称的意义基础上引申为表示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四等。例如:

1.《孟子˙万章上》: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2.《左传˙秦桓公伐楚》: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四)“子”字本义通过比喻引申为幼小的种子或者动物的幼崽或者动物的卵。例如:1.《班固˙后汉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梅尧臣《绝句》:船头拍翅野鸭浴,水上摆子狞鱼跳。

(五)在(四)的意义之上通过词性引申引申为形容词表示形体小的事物。

(六)在“子”字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词性引申地支的第一位,与天干相配,用来计时,指夜间十一时到次日凌晨一时这段时间。

(七)在古代古籍四种分类(经史子集)中表示收录了先秦百家著作的子部。

(八)表示某一类人,比如胖子,瘸子,瞎子等。

以上是“子”字的汉语意义的演变,在“子”字诞生的1500多年时间里,“子”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古代汉语中“子”的使用多具有实际意义,而现代汉语中“子”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但现代汉语中的“子”字大多数情况下是扮演着构词词缀或者构型词缀的角色,多数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对于它的实词意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很少使用了,现代学者把此类相关的现象称之为“实词虚化”,那么“子”的虚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二、实词虚化之角色转换

在汉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子”字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意义和用法。当今学者把以“子”字为词尾的词称之为“子尾词”,并将“子尾词”以读音为标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子尾词”就是以“子”字结尾的词,其读音可为上声,也可读作轻声;狭义的子尾词专指词尾以轻声“子”结尾的词。而且狭义的子尾词专指虚化后的“子”尾词。

那么“子”的虚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呢?根据王力先生的推断:“子”上古已萌芽,魏晋时期以及到了中古以后名词词尾“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具有构成新词的能力。上古时期的“子”字词缀化现象,最初大概是“子”的引申义“小”引申得来的。而根据朱茂汉看法:“子”缀从上古萌芽,中古正式形成;在近古急速发展,在唐宋时期出现了“V/AP+子”的格式。根据众多语料文献显示,王力先生对于“子”虚化现象的出现时间的推断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

“子”语义虚化成为“子”后缀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词义的虚化不仅改变了“子”的意义,还改变了它的功用。关于“子”后缀的形成,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研究。

从历时考察的角度分析,学者黄明亮先生将“子”的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子”的语义引申、词尾化、词缀化。他首先从语义引申角度对“子”的本义进行了语义成分分析得出了四个语义特征即:[+小][+初生][+生育关系][+人],他认为“子”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引申出如此多的新语义是因为人们在这四个基本语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类范畴化得到的。其次他还从语义虚化的角度即“子”字词词尾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语义的引申和位置的多样化使“子”引申出一些新的语义,但“子”的语义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却明显弱化了。就黄明亮从词汇学角度的分析来看表“小”称是“子”词尾化的重要标志,而词尾化是“子”缀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子”来说表“小”称也是“子”缀形成的基础。“子”由实意词根经历了半虚化并最终虚化成词缀的过程。

从分类角度上看,赵元任先生首次从词根的角度将“子”尾词分为:“名+子”、“量+子”、“动+子”、“形+子”等几大类对其进行研究,并指出“子”的主要功能是把别的词名词化,学者李扬在对《现代汉语词典》“子”字词进行研究时将赵元任先生的四种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一)“名+子”,李扬根据词根的不同性质将其分为了:可单独成词和不能单独成词两种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去分析“子”对词根的影响即对“子”的功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例如:“桌”+“子”并未改变词根“桌”字的词义,而“棒”+“子”就改变了词根“棒”的意义。

(二)“量+子”第一种情况是可以使其他词成为名词,例如“份子”;第二种情况仍然是量词例如“一档子”等

(三)“动+子”,一些动词加上“子”之后名词化,词义发生了很多变化。李扬将其分为四类①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扳子、卡子等②表示动作执行的对象。如:顶子、摊子、扣子等③表示动作的施事者。如:贩子、拐子等④其他类,如:耗子、叫花子等。

(四)“形+子”,李扬将这一类词分为了指人和指物两类。指人时一般都含有贬义,例如:呆子、傻子、胖子、秃子、瘦子等。这一类指人的词大都含有一定的个人偏见,而这里面一部分词随着人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的它们的贬义意已被淡化。除了这四个方面,他还研究了[名+动]+子、动+[名+子]以及形+名+子和X+子+Y这几种情况下的“子”的意义与功用。通过这样的分类与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在不同词根或者不同构词结构下的功能地位及虚化程度。

从语言应用的角度看,学者李琦在研究探索中将现代汉语的“子”的用法归为以下几类:构成词形、区分词义、转换词性、表微小,表蔑视,表爱称、表轻松等作用;从构词的角度李琦分析了分别作名词词尾、动词词尾、(数)量词词尾、形容词词尾,副词词尾、指代词词尾的“子”的不同。从以上这两个大的角度来看李琦对于“子”的分类研究,其实质是对赵元任先生对“子”的研究的细化和扩展。除此之外,李琦还根据“子”的这些使用情况以及“子”不同地位总结出了现代汉语中“子”作为后缀使用的几种原则分别是:节奏原则、形体原则、指小原则、亲近原则、附属原则、虫兽原则、贵重原则。她从不同角度对后缀“子”做出了归类与分析并总结出了“子”作为后缀时一定的使用规律,这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出现频率极高的“子”尾词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

三、现代汉语中“子”的使用情况

现代汉语中以“子”作为词尾的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根据学者刘小花对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子”作为词尾的词的统计与分析可知,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了1114条子尾词,其中未被虚化的子尾词有137个,占总数的12.3%,而被虚化的词达到977个,占总比例的87.7%。刘小花还从音节构成不同的角度将1114条子尾词分为双音节、三音节至多音节不等,其中双音节子尾词758条,而虚化的双音节子尾词有667条,未虚化的有91条;三音节子尾词有307条,其中虚化的三音节子尾词有276条,未虚化的有32条,至于其他音节的子尾词的只是少数,虚化的双音子尾词占绝对优势。学者李扬在对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子“的词进行统计时发现,在1270条带“子”字的词当中,其中子尾词有989条。从以上这些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可知,以“子”作为词尾的词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流中是朝着虚化的方向发展的,并且这种虚化的趋势一直在延续,而且这些数据也充分的展现出了现代汉语中“子”作为后缀运用的强大地位。

四、方言中“子”的使用情况

从我国的七大方言区来看“子”作为词尾的使用情况,根据学者刘小花的分析研究得出:长沙、扬州和南昌的方言中多用“子”字作为词缀,广州、厦门、梅县等地多用“仔/子”或“儿/子”作为词缀。其中扬州方言中双音节子尾词有478个,特色子尾词有111个;长沙方言中双音节子尾词有168个,特色词有47个;南昌方言中的双音节子尾词由243个,特色词有40个。在这些地区方言中“子”作为词缀的意义虽有相同但绝不雷同,而且在这些方言的以”子“字为词尾的词中“子”大多都表示具体的实际意义,并不是作为虚词出现,例如:扬州方言中表示某种植物的花或茎的“梗子”,表示植物不饱满的种子“瘪子”一词,表示人体器官“胃”的“胃子”一词等。这些词都是这些地方方言的特色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意义有时是不一样的,就拿扬州方言和南昌方言共有的一个“子”尾词“脚子”来说在前者地域方言中通常是用来表示“剩下的少量东西,沉淀下来的渣滓”而在南昌方言中则常用来表示“液体或流体的残剩物”。而对比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中这些以“子”字为词尾的词的用法和意义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的。

从对《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子”字为词尾的词的数量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收录的这些以“子”作为词尾的词都是来自于各个地区的方言,虽然被收录进《现汉》的子尾词只有一千多条,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尾词的使用频率的降低。至于为何有些词在普通话中不能使用,而在部分地方方言中被广为接受,这需要结合这个方言区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保留了古汉语中的用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了所有使用汉语的人都能理解和使用,就只收录了那些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部分。相比方言,普通话中以“子”为词尾的词的数量是相对较少的,而在各大方言中子尾词的使用情况也较普通话中的情况更为复杂。

针对以“子”为词尾的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使用情况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收录入《现代汉语词典》以“子”为词尾的词中,“子”字多为虚化词,无实意,而方言中则多未被虚化。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从方言中收录入普通话的子尾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曾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瘪子”一词,由于人们的言语习惯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在随后又被删除。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系统,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花.现代汉语子尾词系统研究[D].暨南大学,2006.7.

[2]黄明亮.汉语词缀“子”的历史考察及认知性分析[J].淮阴工学院院报,2015(6).

[3]李琦.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D].河南大学,2003.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张梦井.汉语名词后缀“子”的形态学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2001(1).

[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张舒.元明清汉语词缀发展演变史稿[D].苏州大学,2015.5.

[8]白平.谈汉语中子尾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1997(1).

[9]李扬.试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子”字后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18-02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考察”。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