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范畴体系”看怀特海有机哲学的生态美学底蕴

2016-08-04曾永成

鄱阳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

曾永成

[摘 要]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提出了包括4类共47个范畴的“范畴体系”,为其有机哲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构架。通过对这个范畴体系的学理阐释,可以看出其中全面而深刻的生态思维内涵和美学意蕴。它不仅鲜明地表现出以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进程为特征的生成性和以本体论、相对性两个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性,而且在两者的统一中还表现出以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包容为核心的审美性。因而可以说,这种有机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整体系并以高扬创造精神为特征的生态美学。

[关键词]有机哲学;范畴体系;生态思维;创造性生成;生态美学

一、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

怀特海强调其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性质。在《过程与实在》这部集中而全面地阐释其有机哲学学理的巨著中,他首先标举和说明了“构成有机哲学的根本概念”,即其“范畴体系”。这个“范畴体系”包括4种类型的范畴共计47个,其中有“终极性范畴”3个、“存在范畴”8个、“解释性范畴”27个和“范畴性要求”9个。严格地说,其中真正的范畴只有前11个,其余36个只是对这11个范畴的阐释和演绎。前11个范畴是怀特海的有机哲学理论整体构架上的基本节点,而其他“范畴”则是对这些节点和节点之间关系的具体说明和展开,从而使其哲学的整体框架的具体内涵得以丰富和充实。

怀特海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具体事实是怎样体现从它自身抽象出来而又分有其自身本性的那些实有?”“换言之,哲学就是说明抽象,而不是说明具体。”①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哲学是对关于范围广泛(large)和适当的一般概念的思考。”他认为:“这种精神习惯就是文明的本质。它就是文明。”他还说:“文明生物是那些运用某些范围广泛的关于理解的一般性来考察世界的生物。”②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对抽象的说明。罗斯指出:“正是为了回答由我们的高度抽象(如数学)和具体的特殊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提出的问题,怀特还提出了他的‘范畴图式。‘范畴图式构成了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纲要或概要,一个自明的骨干或框架。”③罗斯说的“范畴图式”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范畴体系”。

基于怀特海对哲学思维的融通性和逻辑性的重视,这些范畴都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它们每一个既是构成这个理论整体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无不映射和蕴含其哲学整体的基本精神。怀特海的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世界存在和生成的思辨性的生态哲学,而这种生态思维的精神就一定也蕴含在这个“范畴体系”所包含的各个范畴及其相互关联之中,在其所构成的体系的整体生命之中。因此,通过这个“范畴体系”来审视怀特海哲学中所呈现的生态思维意蕴,应该能够更加真切鲜明地展示出其独特的理论气象。

二、3个“终极性范畴”精义

首先来看3个“终极性范畴”,即“创造性”(Creativity)、“多”(Meny)和“一”(One)。怀特海说:“‘创造性、‘多、‘一是包含在‘事物、‘存在、‘实有这三个同义词的意义中的终极性概念。这三个概念构成终极性范畴,是其他更具体的范畴所依据的范畴。”①这3个范畴以“创造性”为根本动力,“一”与“多”互动推进,构成了对世界生成有机过程的最简约也最明确的图景。

(一)事物之“一”是“多”的复合统一体

对于“一”与“多”的含义,怀特海解释道:“‘一这个词并不是表示作为复合的具体概念‘整数一。它代表的是同样为不定冠词‘a,an、定冠词‘the、指示代词‘this或that以及关系代词‘which、‘what、‘how这些词的所依托的普遍概念。它代表一个实有的唯一性。”这就是说,这个“一”指的是实有的个别的“唯一性”的存在,就是所谓实际存在的“一个”的意思。而“‘多这个词预设‘一为前提;‘多这个词传达了‘析取的多样性概念,这一概念是‘存在概念的基本因素。在析取的多样性中有许许多多的‘存在”②。这就是说,这个“多”不是很多的“一”聚合起来的“多”,而是对“一”加以“析取”即分析性抽取所得到的“多”。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一”都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包含着“多”的存在,是一个包容了多样性的综合,是由“多”构成的存在。

这里对“一”与“多”的含义和关系的说明,乃是怀特海有机哲学的重要精义之一,即任何一个现实的实有都是一个复合的、具体的、构成性的存在。每一个“一”都包含着“多”,而多个的“一”又构成新的“一”。这样一来,每一个“一”都与其他的“一”彼此密切关联。在这样的实有观念中,向来被看作实体的存在就无不处在关系之中而成为一个关系性的存在。在早期,怀特海曾用“事件”概念代替传统的“实体”概念;这里进一步突出事件的关系内涵,用“关系”概念取代了“实体”概念的中心地位。具有上述含义和关系的“一”与“多”,被看作是世界的普遍的终极性质。既然每一个“一”都是“多”的关系性构成,因此也就必然与别的“一”发生多样的关系,使“一”成为一个具体的即多样统一的存在,也就是一个生态性的存在。

(二)“创造性”是“多”合为“一”的根本动力和世界的本质

在“一”与“多”的相互转变和生成中,“创造性”乃是最重要的本质性的动力和中介。怀特海说:“‘创造性是表征终极事实普遍性中的普遍性。”这就明确指出,“创造性”这个范畴的普遍性是一种具有终极意义的普遍性,亦即现实世界普遍具有的根本特性。创造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所在,当然就是作为实际存在的这个世界的终极原则。用怀特海自己的话说,“在有机哲学中,这种终极的东西叫做‘创造性”③。

怀特海接着说:“正是通过这种终极原则使得‘析取的世界之‘多变成‘合取的世界的‘一个现实机缘。创造性存在于事物本性之中,使‘多进入复合统一体。”④这段话说明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多”是“析取的世界之‘多”,“一”是“‘合取的世界的‘一”,“多”融合在“一”中,为“一”所包含(这层意思前面已有说明)。第二,这里进一步指出,是创造性“使‘多进入复合统一体”而成为“一”,这就强调了“一”不是“多”的简单堆积或杂乱的聚合,而是一个“复合的统一体”,是存在着相互依存和适应的关系的有机整体。第三,所谓创造性作为合“多”为“一”的机制和过程“存在于事物本性之中”,事物因创造性而存在,事物的存在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事物的本性就是合“多”为“一”,即在“合生”中生出新颖性的过程。

怀特海对“创造性”的继续阐释,更深入明确地揭示了“创造性”这一终极性范畴的理论内涵和地位。他说:“‘创造性是新颖性原则。一个现实机缘就是一个新颖的实有,不同于由它统一起来的‘多中的任何实有。因此,‘创造性在‘析取的世界之‘多的内容中引入了新颖性。‘创造性进展是把创造性这个终极原则运用于它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的情境。”①这段话在对“创造性”进一步具体说明的同时,还表达了这样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的内涵:第一,“创造性”就是新颖性原则,它使事物得以出新,使世界在出新中不断自我生成。第二,“一个新颖的实有,不同于由它统一起来的‘多中的任何实有”,这就是说,新的“一”具有一种超越其构成因素的整体质,这种整体质源于多样性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决定于它们的关系结构即“形式”。对此,怀特海说:“事实的规定性取决于形式,但是单个事实是一种创造物,创造性是一切形式背后的终极者,它不可能由形式来说明,但受它的创造物的影响。”②这就是说,是创造性重建和改造了形式,才使事物有了超越于各构成因素的新颖性,新颖性就是对整体形式进行创造性构建的结果。第三,创造性这个终极原则造成了世界的“创造性进展”,世界的自我生成就是“创造性进展”的过程。怀特海进一步解释说,创造性“是在动词‘创造(create)的词典意义的一种‘前进,即‘引起、‘产生的意思”。他又说:“任何实有都不能脱离创造性的概念。一个实有至少是一个能够把自身的特殊性融入创造之中的特殊形式。一个现实实有,或一个阶段的现实实有,是在超出那个实有;但至少是那种创造性的特殊形式。”③正是对原来的现实实有的“超出”,才有了“新颖性”,才有了事物和世界的前进。

显然,对“创造性”这个范畴的终极性和特殊重要性的强调,体现了怀特海有机哲学最为重要的特色。创造性的成长作为有机世界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正是存在作为过程的根本特征和生命姿态。可以说,怀特海所认定的这个实有世界的有机性及其根本价值,正是通过创造性才得以彰显,并且它的有机哲学也因了对创造性的肯定而具有能动生成的特质。在“创造性”这个范畴中,不仅蕴含着对世界生态的生成性的明确肯定,而且以“合生”的观念揭示出综合进化乃是生态生成的主调,而综合进化正是极其重要的生态规律。正如罗斯所说:“‘创造性构成了怀特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先验根据或起点。”④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创造性,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从说起。把世界看作一个合“多”为“一”的创造性过程,正是怀特海有机哲学凝聚了生态思维精要的灵魂所在。

三、8个“存在范畴”的阐释

上述3个终极性范畴,是对世界本质的最高层级的抽象。既然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那么在现实世界中,这3个范畴又是怎么具体表现出来的呢?怀特海提出的8个“存在范畴”,就是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对3个终极性范畴加以具体展开的。顾名思义,“存在范畴”指的是关于世界的存在领域的基本范畴,指明世界存在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这8个“存在范畴”包括:现实实有(Actual entity)、包容(Prehensions)、结合体、主体形式(Subjective form)、永恒客体(Eternal object)、多样性(Multiplicity)、命题和对比。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现实实有、永恒客体、包容、主体形式和多样性。这里试分别加以考察,以认识其中的生态思维内涵。

(一)作为存在类型两极的“永恒客体”和“现实实有”

怀特海曾说:“实在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各种不同的存在类型彼此之间的关联。我们不能穷尽这些类型,因为它们为数无限。但是我们能够从我们看来是作为两极的两种类型开始,然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类型为了表达他们彼此的相互关联而需要其他类型。”①他把这两种类型称为“现实性类型和纯粹潜在性类型”。前者最简单而典型的表现就是“现实实有”,后者则是“永恒客体”。对于这两种类型,怀特海说:“我的确认为,对于人类的经验来说,它们是理解其他存在类型的自然出发点。”②

因此,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首先指出:“在这8个范畴中,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以某种极端性凸显出来。其他的存在类型具有某种居间的性质。”③又说:“实有的基本类型就是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而其他类型的实有只是表示这两种基本类型的实有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彼此相通的。”④这是对8个存在范畴的内在关系的简要说明。这就是说,对于世界的存在来说,“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这两个范畴分别处在两极:现实实有即“现实机缘”,是最终实在或实存事物,是构成现实世界的最小、最基本的形态,是一种像“细胞”一样的存在单位;永恒客体则还不是现实的存在,而只是可以构成现实实有的一种潜在的因素,它只有在现实实有中才能成为实存的事实。现实实有和永恒客体就这样处在现实与非现实(即潜在)的两极。在这两个处于两极的实有之间,永恒客体通过包容而成为“关联性的实体”,即现实实有。所谓“包容”,既指这个“关联性的实体”,又指生成这个“实体”的行为。

“现实实有”又译为“实际事态”。日本学者田中裕为了突出它的主体性质和活动态特征而把它译为“活动性存在”,他指出:“‘活动性存在指的是富有生气的瞬间性的‘经验之流。”⑤这两种译法有助于正确理解“现实实有”的性质,即它不是静态的死物,而是能动的、表现了宇宙的有机性的活动着的东西,是“瞬间性的‘经验之流”,即“经验之滴”。这样的理解就意味着,现实实有不仅在过程之中,是过程的产物,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性的存在,是过程与实在的统一。“由于每一个现实实有对世界中每一因素都有确定的态势,因而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包含着世界”⑥,因此,现实实有又是一个与世界整体相关联的存在。

很多的现实实有相互关联,形成了作为“公共性实际事实”的“结合体”,这是包含了很多现实实有的一种内在关联的存在类型。按照怀特海的解释,“结合体就是由一组现实实有的互相包容构成的关联性统一体,或者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是由这些现实实有互相客体化所构成的”⑦。“现实世界”则是由很多结合体相互关联构成的总体性存在。怀特海要求“把每一个现实世界看作是通向有关现实实有合生的‘中介”,他认为“‘现实世界这个用语总是指‘某一合生过程而言的”⑧。

后来,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中说:“蕴含于创造过程的终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永恒的形式及其在潜在的欲望和实现的事实中的双重存在,一种是实现了的事实及其作为不久以前的过去和直接当下的双重存在方式。在直接当下中也隐藏着一种趋向未实现的未来的欲望。思想家怎样对待这四种存在方式,这一点决定了哲学的类型,也决定了思维对于生活实践的影响。”①这段话把作为实有之两极的永恒客体和现实实有的存在形态说得更具体了。这就是说,永恒客体既有作为潜在欲望的抽象存在形态,也有进入现实实有而成为其构成因素的现实存在形态;而现实实有既有已经发生的存在形态,又有作为被新的实有所析取的未来欲望的形态。一句话,无论是永恒客体还是现实实有,它们都处在世界创造性进程的过程之中。在生态生成的过程中,它们既联系着潜在与现实,又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而不可能是孤立静止的存在。

对于“永恒客体”这种构成“现实实有”的潜在的原材料的存在,人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甚至认为它集中体现了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但是,在怀特海关于永恒客体与现实实有的关系的论述中,表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多”与“一”的关系——是永恒客体的“多”“合生”成为现实实有的“一”。这就意味着,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即使是原子、电子这样最简单、最原始的存在,也都是一个“复合的统一体”,是一个具体性的存在;没有这种赋予具体性的机缘,它就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而只能存在于潜在的领域之中。这里对现实实有的具体性的肯定,亦即对“多”的前提性肯定,不仅符合世界存在的事实,也从存在的根基和本源上揭示了多样性这一生态原则的重要意义。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具体,就没有现实存在,多样性乃是世界存在极为重要的生态前提,也是审美存在的重要特征。同时,永恒客体作为现实实有的构成元素,怀特海觉得它是色、声、形、味等之类,这一切恰恰就是美的形式因素。这些元素合生而成的现实实有,也就必然具有审美的感性形式。这也就是说,现实实有的生成实际上就是美的生成。在此,一种以宇宙自然为根源的审美生成论和美的存在论就得以确立。在宇宙的生成过程中,生态生成与审美生成就这样交融在一起了。

(二)作为现实实有得以生成的关键环节的“包容”

那么,永恒客体怎样“合生”而成现实实有,多个现实实有又怎样成为“结合体”和“现实世界”呢?这个使创造性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就是“包容”。

关于“包容”,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就有过很重要的说明。他把包容与“感认”和“体认”相区别,特别强调包容的非认识论的性质。他说:“‘体认一词纵使去掉‘认识上三个字仍然是充满认识论上的意义。我把‘包容这个字用作‘非认识论的‘体认。当我这样说时,‘体认便可以是认识论方面的用语,也可以不是认识论方面的用语。”②尽管他后来把“感觉”(Feeling)看作肯定性包容,这个感觉也有着与普通心理学中的感觉不同的含义。它不只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把对象摄入自身的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行动。用“体认”一词来表达它,多了身体的感性介入,要强调的也是其实践性的一面。同时,怀特海还指出:“肯定地说,不论任何物体,虽然它可能没有官觉,但却一定有知觉……不论这物体是改变他物的还是被改变的,在行动之前总有一种直觉存在,否则物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毫无区别了。”③这就是说,包容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和活动方式,而并不只是有感官的动物才有包容和才能包容。这种“泛经验主义”或者“泛生物化”的观念,正是怀特海有机哲学的根本特征,即把整个世界的事物及其所构成的整体都看作有机的存在。

在解释性范畴的(11)和(12)中,怀特海对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具体解释。他指出:“每一种包容都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a)进行包容的‘主体,也就是以该包容作为其具体要素的现实实有;(b)被包容的‘材料;(c)表明该主体如何包容这种材料的‘主体形式。”①这就是对包容的内在结构的说明。在指出构成包容的3个因素之后,怀特海还指出,包容除了可分为对现实实有的 “物理性包容”和对永恒客体的 “概念性包容”外,还可分为肯定性包容和否定性包容。这些不同类型的包容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在其综合互动中推动现实的创造性进程。

解释性范畴之(25)进一步揭示了包容的结果:“构成一个现实实有的合生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个复合的、充满确定的感觉过程。这个最后阶段称为‘满足。它充分地确定了:(a)它的发生;(b)它的超验创造性的客体性质;(c)它对它的范围内各种事项的包容——肯定或否定的包容。”②这里说的“感觉”就是前面说的肯定性包容。这个解释说明,经过各种类型的存在范畴的相互关联和合生,最后达到感觉的满足及合生的实现。至此,世界生成过程的大体轮廓就在包容的连绵和广延中得以敞亮。

经过包容,潜在的实有才成为现实的实有。怀特海后来在《思维方式》中谈到“潜在性”(即连续的事实的潜在性和实事的连续的潜在性)时说:“只要过程的概念得到承认,潜在性概念对于理解存在就是根本性的了。如果根据静止的现实事物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那潜在之物就消失了。任何事物都是它本来的样子。连续是单纯的外表,是从对直觉的限制中产生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作为根本的东西的过程出发,那现在的现实事物就从过程中取得他们的特征,并且把他们的特征加于未来。直接性是过去的潜在之物的实现,也是未来的潜在之物的储备。”③过去的潜在之物怎样成为现在的直接存在并且同时成为未来的潜在之物之储备的呢?就是通过包容。存在作为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包容的过程。可见包容这个范畴对于世界的有机性和过程性都至为重要。

在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中,“包容”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所谓由“多”而“一”的创造性进程,就是通过包容这样一种活动方式来实现的。包容又译为“抱摄”,指的是现实实有把另一现实实有或其中某些因素摄取进自身的结构之中。由于新因素的融入和随之而来的结构调整,原来的现实实有生出某种新颖性,从而超越了原来的自己。由于包容,现实实有改变了自身,超越了自身,从过去走向未来,世界的创造性进程就这样现实地展开来。现实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在包容中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无论世界和宇宙是有机性还是过程性,都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包容这种特殊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中。通过包容,把作为终极范畴的“多”“一”和“创造性”连接起来,也把永恒客体和现实这两个处于两极的基本范畴连接起来,从而成了理解怀特海有机哲学的关键。也恰恰是这个范畴,最充分而生动地体现了怀特海哲学的生态思维的特质。之所以这样说,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包容说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任何事物都生成于包容,因而总是与别的实有普遍相关、相互需要的;二是包容这种生成和创进的方式,具体体现了综合进化这一重要的生态规律。

(三)作为包容行为中的能动因素的“主体形式”

现实实有一方面是包容性的存在,同时也是包容行为的主体。在这里,主体的概念被怀特海泛化地使用于一切能够进行包容的现实实有身上。现实实有就是一种能够发挥功能的主体性存在。解释性范畴之(23)指出:“这种自我发挥功能是一个现实实有的实在的内在构造。这就是这种现实实有的直接性。一个现实实有就叫做具有自身直接性的‘主体。”①这是从自我发挥功能的角度对现实实有作为“主体”的解释。这就是说,一个现实实有之所以是主体,就因为它能够以其形式发挥功能,不仅使自己以其内在构造而具有直接性,更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有目的和包容能力以实现自我创造的主体。

在解释性范畴之(13)中,怀特海指出:“有多种主体形式,诸如情绪,评价,目的,内转,外传,意识等。”这些形式显然都具有生命的能动性质和功能。既成的现实实有作为主体,按照自己的“主体形式”所具有的目的和方式对对象进行“析取”和“合生”来进行包容。于是,主体形式就成了现实实有进行包容的目的、选择和方式的决定因素,是现实世界中具有能动性(其实质就是创造性)的存在类型。通过主体形式所制约的包容,永恒客体生成为现实实有和结合体,于是实有才从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存在,成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中的事物。多种多样的主体形式,诸如情绪、评价、目的、内转、外传、意识等,都在主体对对象的选择和摄取中发挥直接的作用。由于包容总是通过主体形式来能动地进行并实现的,主体形式的性质和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包容的结果所具有的新颖性的特点和程度。正因为这样,怀特海才把包容这一范畴作为重要的存在范畴来看待。

主体形式在包容中的作用说明,事物和世界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现实实有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过程,这种能动性既是世界和宇宙的有机性的体现,又是创造性之所以成为现实的根源。主体形式具有目的性选择和摄入的能动性,影响甚至决定创造性生成的方向和结果。这就意味着,对于有意识的自觉的主体形式而言,确定合适的目的以影响摄入,就可以影响生成的进向。在今天,人类对自身目的的选择如何调控,已经直接影响到生态变化的后果,需要遵循对生态规律的认识而努力调适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目的。这一事实说明,怀特海把主体形式列入8个存在范畴之中无疑表现了其深刻的见地,其生态意义之重要不难理解。

(四)作为存在的本质特征和现实生成必要条件的“多样性”

在8个存在范畴中,怀特海是在提出“命题”这一范畴之后才突出了“多样性”这一存在范畴的。

“命题”也是两极实有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的存在类型,处在现实与非现实的潜能之间,表达的是现实实有与永恒客体之间的一种单维的联系。怀特海说:“命题,或潜在规定中的实际事实,或对事实具体规定的非纯粹潜能,或理论。”②这就是说,命题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因而是非现实的关联。作为现实实有与永恒客体之间相互关联中某种非纯粹的潜能,永恒客体只是对现实实有相互关系和性质的某种单一的规定。这种关联,从一定的角度或者侧面表示出永恒客体从一种潜能变成现实存在的可能——它只是指出可能,还没有成为现实,因为要成为现实,必须是多种关联的综合。比如说“这花是红的”,只是“红”还不能成花,它还必须与形、香等其他永恒客体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花。因此,怀特海说:“命题就是潜在地形成结合体的某些现实实有构成的统一体,规定这个统一体,规定这个统一体的潜在关联性使某些永恒客体具有符合永恒客体的统一性。”③命题还只是一种针对特定永恒客体的关联性判断,而“在现实实有中实现一个命题的基本方式并不是通过判断而是通过接纳”④。所谓“接纳”,就是摄入和包容。通过接纳和包容,在命题中还只是一种“欲望”的“概念性包容”成为“物理性包容”,非纯粹的潜能也就变成了现实的存在。如前所述,单一的永恒客体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存在,任何现实实有,哪怕是最简单的粒子,也是多样的永恒客体复合而成的统一体。既然如此,离开了多样性就不可能有现实的存在——不仅作为潜能的永恒客体必须是多样的,而且任何现实实有也必须同时具有内在多样因素和外在多样联系。永恒客体的多样性通过合生成就显示是有的多样性,以及结合体和现实世界的多样性。这样一来,多样性作为存在范畴的重要地位就突出出来了。

怀特海说:“多样性,或不同实有的纯粹析取。”①这就是说,“多样性”作为终极范畴“多”的最直接的存在表现就是,“不同实有的纯粹析取”。之所以说是“纯粹析取”,是因为它把这些实有的各种个别特征都忽略了,而只是析取出了“多样性”这个抽象的特征。多样性乃是各种形态的实有中普遍具有的性质。

在后面的解释性范畴之(16)中,怀特海特地说明:“多样性集合是由多个实有组成,组成它的所有实有至少各自满足一个为任何其他实有所不能满足的条件。”这里提出了“多样性集合”的概念,并且使人明确,多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指由不同的、各有自身特性的实有所组成的多样性。同一特性的实有,数量再多也与此多样性无关。

怀特海把“多样性”作为存在范畴而从世界存在的多层级复合中析取出来,明确揭示了世界存在的重要生态属性。它说明,多样性是这个世界与生俱来,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生成的根本性质所在。世界的存在就是多样性的存在,面对世界就必须面对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这个世界,也不可能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今天,多样性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同的生态思维观念,这说明怀特海将其列入8大存在范畴是多么具有先见之明。怀特海把“多”列为3个终极性范畴之一,在8个存在范畴中专门列出了“多样性”,足见他对多样性的重视。在有机哲学里,作为基本的生态观念的多样性渗透到了世界生成过程的方方面面。“哲学不能忽略世界的多样性”②,这是怀特海时时刻刻都念念不忘的观念。

8个存在范畴的最后一个是“对比”,指的是多个命题综合而成的有差异甚至对立的组合和结构。比起命题的单维联系来说,对比具有多维甚至相互交织的联系。它不仅与复合统一体的内在结构相关,并且直接造成更为复杂的多样性。如果说命题表达的只是与单个永恒客体的关联,那么对比就是多个“命题”的集合,甚至是多层次的不同非纯粹潜能的交织。怀特海说:“对比,或在一个包容中综合多种实有的方式,或模式化的实有。”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又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关系都是从对比中产生的抽象。一种关系可以在许多对比中发现,而当它这样被发现时,就可以说它把互相对比的事物联系起来。”④这个范畴立足于各种实有彼此之间因不同的关系而在包容中形成不同的结构,或者形成某种模式。这主要是对包容中的实有的内在关联即结构的强调。由于对比,多样性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差异和关联,以至呈现为网状多维关联的复合体。从命题的单维关联的多样性,到对比的多维关联的多样性,存在的多样性就具有了越来越复杂的结构形态,从而表现为世界的生态复杂性,这就为多样性注入了无比丰富的内容。

四、27个“解释性范畴”

怀特海提出的27个解释性范畴,是对上述 存在范畴的解释。这实际上是对这些范畴的理论内涵所作的提纲挈领的展开和说明。这些解释性范畴,没有用简单的词语作概念式的表达,而是对上述范畴各自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以及有关问题加以描述式的说明。因此,与其说是“解释性范畴”,不如说就是对上述范畴的解释。

综观所有27个解释性范畴的内容,除了对8个存在范畴的含义和作用作较为具体说明之外,主要的内容大多是对永恒客体通过包容成为现实实有并进而成为结合体的生成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阐释。这些解释性范畴,在上面对8个存在范畴的阐述中有的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逐一阐述,而只是对其中所包含的具有生态思维意义的理论睿智和亮点加以发掘和阐释。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永恒客体不可创造的思想

其(1)和(2)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现实实有的生成”的解释具有总纲的性质,指出了范畴体系的根本主题,同时对生成加以具体说明,指出:“在生成一个现实实有时,具有析取多样性的许多实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潜在的统一达到一个现实实有的实在的统一;所以这个现实实有就是许多潜在性的实在合生。”①在这里,通过对生成的合生性质的解释,把“多”“一”“创造性”跟“永恒客体”“现实实有”“包容”“多样性”等范畴综合起来,使其相互关系更明确和具体化,说明现实实有的生成就是“一”“多”和“创造性”这3个终极范畴内在关系能动实现的过程。接着在其(3)中,怀特海说:“在生成一个现实实有时,也生成新颖的包容、结合体、主体形式、命题、多样性和对比,但并不生成新颖的永恒客体。”②他在这里表达了永恒客体不可创造的观点,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维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颖性,不仅新的现实实有是一个新颖的包容,而且新颖性带来的变化也必然引起继来的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与此相关,结合体、主体形式、命题、多样性和对比这些依附于现实实有的存在类型,也必然发生变化而具有新颖性。但是,那些作为现实实有得以生成的潜能和要素材料的永恒客体,却并不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被创造出新的形态;换句话说,永恒客体作为潜在之物的存在是预设的,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构成和生成这个世界的潜在的终极元素是既定的、有限的,它为创造性提供的可能是有条件的。可以说,永恒客体是世界最根本的生态生成的资源,生成的创造既离不开这些资源,也最终受这些生态资源的制约,因而不可随意妄为。怀特海在此实际上提出了生态生成的客观制约性问题,这使人想起杜威关于自然尺度不可超越的观点。既然作为世界潜在存在的永恒客体是不可创造的,我们就应该对这有限的生态资源报以敬畏和珍爱之心,并清醒地意识到创造活动对这个基础的依赖性。

(二)关于存在于普遍关联中互动的“相对性原则”

进一步阐释永恒客体与现实实有的关系的解释性范畴之(4)说:“作为许多实有实在合生为一种现实中的一个成分,潜在性是归予一切实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一个普遍的形而上学的特性;而且在它的世界中的每一项都涉及每一合生,换言之,它是每一‘生成的潜能,属于一个‘存在的本性。这就是‘相对性原则。”③这是对永恒客体的基本性质的进一步说明:第一,由于一种永恒客体可以为许多现实实有所包容,因此它往往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这就犹如“红”可以同时被花、朝霞、火焰、圆球等不同事物所包容)。第二,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潜能,它可以涉及每一项合生,参与每一个新颖的现实实有的生成。如果没有这样的潜能,没有这样的普遍性,现实实有就不可能生成,也就不会有现实世界。反之,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潜能,现实实有和由之构成的世界才会变成现实的存在,因此它“属于一个‘存在的本性”。第三,由此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范畴,那就是相对性原则,即由永恒客体普遍涉及合生的潜能而造成的事物普遍相互关联,以至任何一个现实实有都存在于其他现实实有之中。

理解这个相对性原则(实际上就是“相依性”“互涵性”或者“普遍关联性”的原则),对于深入认识有机哲学的生态学底蕴极为重要。怀特海说:“根据普遍相对性原则,一个现实实有存在于其他现实实有之中。事实上,如果我们承认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承认微小的相关性,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每一现实实有都存在于其他一切现实实有之中。有机哲学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弄清‘存在于其他实有之中这个概念。”①他还说:“有机哲学努力保持的这种融贯性,就在于发现任何一个现实实有的过程或合生在其构成成分中都包含其他现实实有。这样,世界的明显的协同性就会得到解释。”②这就是说,正是由于现实事物的普遍的相对性,才造成了世界的协同性,而协同性正是生态性的基本表现。由此可见,相对性原则这个具有根本性的生态内涵的概念在有机哲学中何等重要。在此,怀特海实际上揭示了现实实有最为重要的生态本性。由于它的这种性质,事物和世界才成了一个普遍相互关联的存在,每一个事物都与宇宙世界内在地联系着,互相依存和包含着。

对于与新颖性无涉的永恒客体来说,正是它所具有的普遍相关性,在创造性进展中生成了这个以多样性为特征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现实世界。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创造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重新洗牌。人类改造自身生态状况的能动作用就在这重新洗牌的操作之中。因此,这应该是世界生态生成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

后面的其(5)说:“从同一个世界中不会产生两个相同的现实实有”,其(6)继续解释现实世界的合生造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其(7)对永恒客体的“纯粹潜在性”的解释,这些都可以说是对前面说的相对性原则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现实实有的生成即存在和过程的思想

其(8)和其(9)是对现实实有在进一步的合生中的作用和关系加以解释,指出生成的合生是一个过程。其(8)指出:“对一个现实实有需要有两种描述:(a)一种描述是对它在其他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中的‘客体化的分析。(b)另一种描述是对构成该现实实有自身生成过程的分析。”③总而言之,就是要在生成的过程中来分析。

接着,其(9)就明确地重申了现实实有存在的过程原则,指出:“现实实有如何生成便构成该现实实有本身。”因为现实实有的生成既有自身的生成,又有与其他现实实有的相互生成,“所以对一个现实实有的这两种描述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的‘生成构成它的‘存在,这就是过程原则”④。这就是说,现实实有的生成是一个过程,现实实有是以过程的方式而存在的。现实实有和现实世界都是在包容的过程中生成的,所谓过程就是一种流动不居的存在,过程性乃是存在的本性。过程性被称为“过程原则”,因此有机哲学又常被称为“过程哲学”,足见过程性在怀特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过程主要就是相对包容的活动而言的,进一步的解释就主要是针对包容这个极为重要的存在范畴了。

过程原则说明,生态运行乃是一个过程。作为过程,生态就总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停滞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生态影响着现在,而现在的生态又必然影响到未来。用过程的眼光看生态,就既要重视今日的生态与过去的连续性,更要重视今日的生态对于未来的必然影响。在这个过程原则中,实际上隐含着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观念。

怀特海进一步加以说明的是针对解释性范畴(1)所强调的生成这个极端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过程的内涵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它的生成性本质。怀特海在对范畴体系的“初步说明”中指出:“从解释性范畴(1)可以得知,‘生成是向新颖性境界的创造性进展。”这可以说是对生成的最精确而深刻的解释。他接着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实世界这个用语的意义是相对于一个既新颖又现实的确定地现实实有的生成,它是相对于这个意义而不是相对于该用语的任何其他意义的。”这里强调了现实世界在现实性之上的新颖性。须知,正是这种新颖性的一再出现,才表征了世界的生成性,才体现了创造性这个终极范畴的意义。他引用亚历山大的“不息原则”来说明现实的生成,肯定了实有概念意指“增进生成过程的要素”,并又一次强调了相对性原则。这些论述凸显了生成的生生不息的生态性质。

(四)关于现实生成条件的动力和原因的“本体论原则”

第(18)个解释性范畴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原则”,即“在任何特殊事例中,生成过程所依据的每一个条件都有其原因,这些原因或者在于该合生的现实世界的某个现实实有的特性,或者在于合生过程中的主体的特性。这个解释性范畴称为‘本体论原则,也可称为‘动因或终极原因原则”。怀特海说:“这个本体论原则意味着现实实有乃是唯一的原因;因此,寻求一个原因就是寻求一个或多个现实实有。由此可知,一个现实实有在其生成过程中所要满足的任何条件都表达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或者是关于其他某些现实实有的实在的内在构造的,或者是关于制约着那个过程的‘主体性目的的。”①

这个本体性原则强调了造成和影响合生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客观决定性,即造成合生的各种条件都有客观存在的既有原因。这或者是现实实有自身的特性,或者是合生过程中的主体在主体形式上各种因素的特性。正是这些原先就客观存在的特性,为合生提供了条件,制约和造成了合生过程的方向和结果。因此,这些本来就客观地存在的条件就是合生的原因。怀特海特别强调:“这个本体论原则意味着现实实有乃是唯一的原因。”现实实有作为已经成为现实的存在就是本体,它同时也是生成过程中合生得以进行的客观基础和动力根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和动力。生成中的合生是绝不能离开这个本体的。这个本体论原则也说明,每一个现实实有都不是孤立的、与别的事物隔绝的存在,它作为一切合生的条件,是必然要参加到生成过程中去,成为包容的对象或者主体,以自己的特性和作用去铸就生成的过程和结果。

罗斯说:“‘本体论原理就像一条活动或创造性生成过程作为所有其他存在样式的条件或‘根据。理解‘本体论原理是进一步理解怀特海思想的一把钥匙。”②由此可见这个原则对于理解有机哲学的重要性,同样也可见出其对于认识有机哲学的生态思维的重要性,它说明了世界本体存在的生态性质。这个原理告诉我们:第一,已经存在的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作为“现实实有”的事物构成了生态世界的本体性存在;第二,这一切本体存在的事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因素,都会毫无例外地发挥功能;第三,正是这些既有的生态存在决定着生态生成的趋势和结果,其中当然包括主体形式可能发挥的能动作用;第四,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本体意义,在其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中积极影响生态创造的进程。因此,这个本体论原则就理应成为生态哲学的第一原则,且从这一原则出发,就应该坚持高扬生态现实主义的精神,对生态问题抱严格的现实态度,而决不能以想象和虚幻代替现实。

从(20)到(24)都是围绕“发挥功能”进行解释的,可以说是对上述本体论原则的具体说明和发挥。

显然,通过对8个存在范畴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以及发挥功能的解释,世界存在和生成的过程就以一个较为鲜明的轮廓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在这个大背景下,不仅包容的合生性质,而且本体论原则和相对性原则也与之一起,把这个过程内在的生态关联昭示出来。正如罗斯所说:“事实上,怀特海宣称,《过程与实在》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本体论原理和相关的‘普遍相对性原理之上。”①这个过程不仅是本体的、普遍关联的,而且是在合生之中创造性地生成的。这一切说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实际上充盈着广泛而深刻的生态思维。

五、9个“范畴性要求”释要

这个“范畴体系”的第四类是9个“范畴性要求”。它们不直接是范畴,但是对认识现实世界生成过程的性质与规则具有范畴性的原则意义和决定作用。这些范畴性要求主要是针对主体和客体的性质和关系提出来的。在这些“范畴性要求”中,怀特海的生态思维可以说无处不在,并且与其美学观念相融合,包蕴着独特的生态美学内涵,显示了怀特海有机哲学对于世界和宇宙存在原生的审美本性的明确肯定。这里,把这些具有生态美学意义的学理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主客体多样自洽和统一的观点

首先是“主体的统一性”“客体的同一性”与“客体的相异性”3个解释性范畴,它们从3个方面及其结合指明了事物生成中的生态关联在主客两方面的制约性。这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作为客体的各方,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而不能够任意行事,胡乱结合。这种客观的制约和规定,表达了对生态过程及其结果的必然性的明确肯定。

其(1)“主体的统一性范畴”说:“在一个现实实有处于过程的未完成阶段的许多感觉,虽然由于处在未完成阶段而未被整合,但由于它们具有主体的统一性,因而与整合是相容的。”②这是说,一个现实实有作为包容主体在“感觉”即进行肯定性包容时,有其自身的统一性,即对自身的确定的具体规定性。正是这种统一性使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去进行对对象的整合。这种统一性乃是其主体性的基本表现之一。

其(2)“客体的同一性范畴”是针对肯定性包容中的客体一方说的。它说:“‘满足一个现实实有的客体性材料的要素,就该要素在‘满足中的功能来说,不可能有任何重复。”“这一范畴表达了,不管多么复杂,每一要素都有一个自洽的功能。”③这就是说,同一个客体性要素在被包容进一个现实实有时,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要素会因为其“自洽的功能”而自动归并。这个范畴与上一个范畴一起,使肯定性包容的结果即“满足”具有自洽的确定性、明确性和协调性,从而避免了重复和杂乱。

与“客体的同一性范畴”相联系,其(3)是“客体性相异范畴”。这是说:“一个现实实有的客体性材料中的各种不同的要素,就这些要素在该满足中的功能来说,不可能是‘合并的。”④不同的要素由于彼此的相异,不会合并,这样才能造成对比,从而赋予主体以更丰富和明确的规定和特点,成为自具统一性的个体性存在。

怀特海指出:“贯穿于合生中的整合过程是由主体的统一性范畴、客体的同一性范畴和客体的差异性范畴这3个范畴赋予世界的合生统一性的动力。整个世界的同一性,这个世界的每一要素的同一性,在从一种创造物到另一种创造物的创造性进展过程中不断重复自身直到永远,每一个创造物在自身中都包含着全部历史并且体现出事物的自身同一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异。”①可见,这3个范畴是在合生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发挥功能的,它们是进入合生的主体和客体如何发挥功能的原则要求。具体地说,这个要求就是自洽,即自动进入恰当位置而不僭越,保持差异而又不重复、不混乱。按照这些要求,包容中合生的结果才会既有明确的个体性,多种因素又相互协调,使自身内在的多样性达到统一。这样的自洽在体现了生态复杂性对秩序的要求的同时,也隐含着审美规律的潜在作用,并使生成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审美的性质,实现“审美学成就的谐和”。这里说“每一个创造物在自身中都包含着全部历史”,更说明了创造物生成中生态关联的深广程度及其整体性质。

(二)关于概念性感觉的能动作用的观点

世界生成中的包容——其中肯定性的包容就是感觉——不是一个纯粹物理的被动的过程,其中灌注着具有目的性的能动的意向。在怀特海看来,这种意向表现为概念性感觉的作用。

范畴性要求的(4)和(5)都是关于“概念性”的范畴。“概念性”是相对于“物理性”而言的,指的是尚未成为现实而只是意识性或者精神性的存在。因此,其(4)“概念性的评价范畴”就说:“从每一种物理性感觉中都会产生一种纯粹概念性感觉,它的材料就是这样一种永恒客体,它能够规定现实实有确定性或物理的感到的结合体的确定性。”这个范畴“涉及物理性感觉的概念性复制”②,即是对已经发生物理性感觉的反映和记忆。但是,概念性感觉并不只是“复制”已经发生的物理性感觉,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因素还有自己的特殊作用。概念性感觉不只是与物理性感觉同一,它还与物理性感觉有差异。其(5)“概念性反转范畴”就说:“在第二阶段产生的概念性感觉所具有的材料与形成第一阶段的精神极材料的永恒客体部分地相同又部分地不同。这种差异性是由主体性目的所决定的相关的差异性。”③这就是说,在作为前面的包容结果的满足所作出的评价的基础之上,主体目的会有新的要求,因而与原来的要求有所不同,显出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感觉中的合生具有创造出新颖性的可能。概念性评价实际上推动着主体目的对新颖性的追求。后来的概念性感觉所具有的差异性实际上是主体作为“超体”的表现。这种主体自我超越和创造的能动性,推动着世界的生态进化,也是生态生成性的内在机制,并且强调了“概念”,即意识和精神的因素在生态进化中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想见,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在自然生态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概念性感觉的能动作用,接下来的范畴(6)提出了重要的警告,那就是不能把概念性感觉混同于物理性感觉;也就是说,主体不能把概念性感觉在主观意识中“转变”为物理性感觉,也就是不能把想象的、可能的东西“转变”为现实的东西。这就是“转变范畴”,这个范畴说:“按照范畴(4)或按照范畴(4)和范畴(5),当一个包容性主体从他的现实世界各种现实实有的类似的简单物理性感觉毫无偏差地产生同一概念性感觉时,那么,就会把这些简单物理性感觉与派生的概念性感觉整合在一起,包容性主体可能把这种概念性感觉的材料转变成某个结合体或该结合体的某一部分的特征,这个结合体把所包容的现实实有包含在其成员之中。以这种方式表征的这个结合体(或它的一部分)就是这个包容主体所容纳的感觉的客体性材料。”①这样一来,概念性感觉就混入包容的结果去形成“对比”,而“这种类型的对比就是‘属性规定物质实体这种观念的意义之一”②。这就是说,如果把这种概念性感觉所表达的属性混入实体,把意识中的概念当作现实的存在,就必然造成对事物性质认识上的偏差和错误。怀特海以此来说明“模糊的知觉”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这个“转变范畴”提醒人们不要把概念性感觉当作物理性感觉,即不要把还只在意识中包容的东西当作已经现实地包容的东西。这无疑是对主体可能对自己的包容结果陷于唯心主义幻觉的提醒,这个提醒对于生态思维和审美思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态思维来说,不能把意识中向往的东西就当作生态的现实。对于审美思维来说,也应该把想象世界与物理世界加以区别,不能用审美的精神家园取代现实的“生命家园”。

(三)关于主体性和谐及其强度的观点

接下来的两个范畴性要求还是针对主体的。其(7)是“主体性和谐范畴”,即主体的包容以实现和谐为原则。由于“对概念性感觉的评价是由这些感觉如何改变成与主体性目的相一致的对比因素相互决定的”,因此这个范畴与范畴(1)直接相关:“范畴(1)和范畴(7)共同表达了一个主体在合生过程中的一种先定和谐。范畴(1)必须涉及感觉到的材料,范畴(7)则涉及概念性感觉的主体形式。这种先定和谐是由于任何一种包容都不能脱离它的主体来考察,尽管这种包容是在创造其主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③这就是说,由于主体对和谐的本能追求,主体性的包容就会实现这种“先定的和谐”。这就是说,和谐乃是主体进行包容时自动的本质性的要求,是现实生成的固有原则。这里所说的“先定的和谐”实际上乃是生态关联的本质所在。

除了主体对和谐的追求外,还有对感觉的强度的追求,这就是范畴(8)说的“主体性强度范畴”。这个范畴指出:“使概念性感觉得以产生的主体性目的就是:(a)直接主体中的感觉强度;(b)相关未来的感觉强度。”④这说明主体目的中就有指向未来的因素,这种因素及其强度影响着主体性包容的创造性结果。这是因为,“相关的未来是由现在主体以有效强度感到预期的未来的那些因素组成的,因为造成这些因素的实在潜能是由现在主体本身所产生的”⑤。这里所说的“强度”是针对那些不同因素的对比中矛盾和反差较大的包容而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和谐比起那些矛盾较小因而显得较为柔和轻松的和谐来说,就具有较大的强度,它所达到的新颖性的程度也会更高。在这里,生成过程的创造性的主旋律通过主体的强度感觉而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由于这个强度,主体更充分地同时成为具有自我超越性质的“超体”,把创造进化推向更高的水平。

这两个范畴性要求指出,实现“先定和谐”乃是现实实有作为包容主体的既定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从根本上决定着现实世界的生态和谐。对强度的重视说明,这种和谐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包容互动所造成的强烈力度和气势的动态过程,正是这种强度有力推动着现实向未来的积极生成。现实世界中各个事物的差异性越是多样越是突出,和谐的强度就越高,创造的力度就越大。这样一来,包容中的和谐就内在地具有创造进取的动势和趋向。显然,这两个关于和谐的范畴性要求,明确地揭示了生态和谐中应有的生成性本质,也揭示了现实生成的审美本性,包括美的规律作为目的在现实生成中的作用。

(四)关于创造过程中的自由和决定的观点

从以上的范畴可以看出,对于包容中的创造性,怀特海既强调其客观的制约性,同时又时时不忘其主体的能动性。范畴性要求(9)“自由和决定范畴”作为最后一个范畴,就是从这个角度对所有范畴从总体精神上提出的要求,指出了主体在生成过程的创造中的自由与决定的关系。这个范畴的含义是:“每一个个别现实实有的合生是内在被决定而外在自由的。”①“这一范畴可以简化这样一个公式,在每一个合生中凡是可决定的都已经决定了,但是总有一些剩下来的东西要由该合生的主体—超体决定。这个主体—超体就是那样一个综合的世界,在它之外无物存在。”怀特海在这里指出:“这种最终的决定是整个统一体对其自身的内在决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对情感、评价和目的的最终的修改。但是整体的决定产生于各部分的决定,因而与各部分的决定密切相关。”②

这个范畴表达了怀特海对自由的认识。在他看来,自由是有的,但是它归根到底是被决定的。这种决定中的自由使主体同时又是超体,即能够自我超越的主体,这就是生成过程的创造性的根源。“在它之外,无物存在”。就是说,主体在决定中的自由就是创造性生成的根据,此外没有任何第三者存在。显然,怀特海的有机论过程哲学既是彻底的决定论,同时又给自由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创造是被决定的,同时创造又是自由的,而且这自由本身也是为现实世界的生成过程所决定的。这就是说,决定和自由不只是两个互补的方面,它们彼此之间还要相互制约和影响。这个决定与自由的辩证法是很深刻的,它深深地蕴含在生态关联和进化的规律中。在生态意识中树立决定与自由的这种辩证关系,对于今天的生态实践至关重要。

上述9个范畴性要求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包容性主体提出来的,即使范畴(2)和(3)直接说的是客体,也与主体有关,它说明包容性主体不能任意对待和处理客体材料,在它对客体的包容中,不能违背和搅乱客体自身的统一性。主体要接受客体同一性制约的要求,这应该是人类生态实践的自由中必须严守的底线。杜威说“自然尺度”不可超越,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六、“范畴体系”的哲学精神

从以上对有机哲学“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看出怀特海的有机哲学的以下基本精神特征。

第一,以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进程为特征的生成性。

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又被称为过程哲学,它因此被认为是当今的过程哲学潮流的鼻祖。任何有机存在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存在、过程和机体在怀特海的思辨形而上学中是融合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深入地揭示和阐述了世界过程的具体性质,即现实世界是“多”合为“一”的创造性生成进程,世界生成的创造性动力和内涵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高扬。在这个意义上说,怀特海的哲学是有机哲学、是过程哲学、是生成哲学、是创造哲学,这些无非是一体的多面和多性罢了,而且无论是哪一面哪一性又都融合着其他面其他性的内容。在这四面四性之中,尤以生成性最能体现其主要特征。以生成性为主要特征,不仅内在地具有了有机和过程的含义,而且把创造性与过程结合在一起,标明了创造的过程性。在这个意义上,与其像流行的观念把它称为过程哲学,莫如把它称为生成哲学,即以创造性生成为内容特色的一种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这个哲学把世界和宇宙的有机性、过程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统一的形态融合在一起,因而不仅对世界存在具有全面的深刻的阐释力,而且对各种各样的存在论具有巨大的包容力。这正如曾经听过怀特海讲课并与之交谈的中国哲学家贺麟所说:“他对于哲学可算是半路出家了,然而他在哲学上的成就却博大兼备,综贯诸家,又超出诸家。”①应该说,正是这种具有生态精神的“综贯诸家”的学理综合,才使他的哲学达到了“超出诸家”的水平。

第二,以本体论原则和相对性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性。

在《过程与实在》的“前言”里,怀特海曾反复申言自己的“机体哲学”是从古希腊到17世纪的各种哲学,特别是从笛卡儿到休谟的哲学中机体思想因素的综合和发挥。对于自己在这个系列演讲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说:“我的这些讲演中的正面的论述是有关生成、存在和‘现实实有的相关性的理论……我的这些讲演中,‘关系是支配着‘性质的。一切关系的基础都在于各种现实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完全是关于活的东西代替死的东西的——也就是关于“客体的不朽性”的,由于这种客体的不朽性,失去自身直接生命的实在成分便得以成为生成其他直接生命的实在成分。这就是关于世界的创造性进展是共同构成顽强事实的那些事物生成、消逝和客体性不朽的理论。”②可以说,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关系”“相关性”“活的东西”和“创造性进展”,把上述“范畴体系”所蕴含的生态思维的根本内容提示得很鲜明了。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范畴体系”充分显示出它的生态思维底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态哲学。从上面对有机哲学“范畴体系”的解读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学理框架中,以本体论原则和相对性原理为基础,以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以创造性包容为核心,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个十分完整、全面和深刻,把生态生成的客观性和主体能动性统一起来的生态哲学的体系。尽管其中没有“生态”一词,但是,就其已经达到的思维视野之广阔和学理阐述之深刻而言,从生态哲学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应该说是空前的。人们的生态思维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看到了,并且有深入的阐述,而人们还没有注意和重视的不少东西,他也有极为深刻精辟的论述。要而言之,比如认为作为现实实有构成要素和潜在基础的永恒客体不可创造的观点,把生成性特别是创造性进程作为现实生成过程的本质反复强调的观点,把包容看作生态创造生成的基本方式并将其视为理论核心的观点,把包容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自洽能动的功能发挥相结合的观点,又比如关于主体性包容的先定和谐与和谐强度的观点,以及对创造过程中决定和自由共存并互动的辩证关系的论述,等等,这些充分显示了怀特海深入探寻世界存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的思维成果,对今天的生态思维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对生态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格里芬曾说,怀特海提供的为环境运动所需要的那类世界观“是深生态学的”,“它是很实际的,意思是他为行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指导;它是值得信任的”③。日本学者田中裕也说:“怀特海的哲学,尤其是其中的有机论自然观,是一种意义深远的生态学。”④应该说,他们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以多样统一的和谐和包容为核心的美学性。

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的“前言”中说:“作为完整宇宙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构起一种观念体系,把审美的、道德的、宗教的旨趣同来自自然科学的那些世界概念结合起来。”⑤他明确地把审美的旨趣放在第一位,并在其宇宙论中把审美的内容融入其甚广的生态思维之中,使其生态思维的内涵无不与生态之美和生态美学密切相关。怀特海的以包容和生成性为特征的有机哲学本来就把审美看作世界的原生性质,认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遵循原初的“先定和谐”这个审美原则生成的。他的“范畴体系”中关于“多”“一”和“创造性”3个终极范畴的观点,关于现实存在的集合性、具体性、多样性和合生的观点,关于创造性是世界的终极动力的观点,关于世界是一个通过主体形式的能动作用而自我生成的过程的观点,还有关于主体性和谐的原则等,既是现实世界审美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世界审美地生成的原因。我们看到,在这个范畴体系中,不仅3个终极范畴“多”“一”和“创造性”都同时具有美学范畴的意义,其以包容为核心阐释现实生成过程的8个存在范畴,以及对这些范畴的解释和说明中提出的那些重要原则,也大多与美学或者审美规律有关,而9个“范畴性要求”更是直接挑明了现实生成中的审美关系和原则。因此,这些范畴不仅构成和体现了有机哲学的美学内容,更赋予有机哲学的整体以美学的性质。正如菲利普·罗斯所指出的:“怀特海的后期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努力,旨在发展出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的形而上学和宇宙论体系。”①唐力权也说:“怀特海形上学在其根本精神上乃是‘审美的。”②怀特海自己就曾明确申言其哲学核心是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在《意义的分析》中,怀特海这样论及自己的哲学:“在现在,因为大家的忽视,最富成果的起点是那个我们称之为美学的价值理论那一部分。”③既然如此,人们认为它的有机过程哲学就是一种“大美学”,也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了。

归纳以上三点可见,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生成性贯穿在现实的生态生成和审美生成的过程之中,而生态生成与审美生成又高度融合、相互推进、相互成就。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实际上乃是一种以包容的创造性生成为特征的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曾永成先生及其生态文艺学思想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电影《美人鱼》的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