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向
——基于现代学科范式的视角

2016-08-02车如山王彦雷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4期

车如山 王彦雷

(兰州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向
——基于现代学科范式的视角

车如山王彦雷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在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落入了独立研究对象、独特研究方法、构建完善理论的误区。因此,传统学科范式向现代学科范式转型成为必然。学科范式转型基于两个基础:一个是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知识基础;另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社会基础。在现代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向应该坚持:以跨学科研究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知识之源;以学科文化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神支柱;以学科化研究和问题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两翼。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传统学科范式;现代学科范式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这是高等教育学自1983年建立学科建制以来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大障碍。而要解决高等教育学学科与领域之争,就要明确以什么样的学科范式来看待高等教育学。因为,不同的范式所得出的结论不同。如果从现代学科范式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范式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标准,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完善的理论体系等核心要素,而对于学科建制只有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学来说,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学科理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争议,正是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导致高等教育学一直陷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为了改变这种处境,众多高等教育界的学者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的逻辑起点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但是,至今高等教育学依然不能完全符合传统学科范式的标准。那么,导致高等教育学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究竟是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还是我们判断学科的标准?高等教育学作为现代学科,按照传统学科范式标准是否合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一、范式概念及其衍生

(一)范式概念的提出

范式是库恩(Thomas Kuhn)研究科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而提出的概念。库恩认为:“‘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做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在研究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理论中认为:“范式(paradigmatic)这一术语用以表示相关的从业者之间的一种假定的共识。范式是一种特定的组织模式的结果,代表了认识世界、解释问题以及设置问题的优先级的一种方式。”[2]23从库恩和吉本斯等对范式的理解可以看出:首先,范式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研究群体之中,而非所有的科学团体,因为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同科学团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同的,在这里可以将特定的研究群体理解为某个学科共同体;其次,范式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既规定了如何认识问题,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范例。

(二)学科范式与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

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我国学者对学科范式的内涵进行了系列研究。张应强教授认为:“‘学科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它以范例形式规定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成为学术研究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3]王洪才教授则认为:“某一研究范式的出现代表了某一学术的共同体对本学术领域内的关键问题的认定和发展方向的把握,并据此形成了一套比较一致的话语规则和价值取向,成为学科内部认同的基础。”[4]从两位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张应强教授认为学科范式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学科共同体提供了观念层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方法;而王洪才教授侧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科范式,认为学科范式是随着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决。故此,他提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四种范式:体系范式、实效范式、文化范式、个性范式。问题作为学科范式的理论基础,学科范式的形成与转型都是由问题为导向的。学科范式是指学科共同体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理论法则,它包含了学科共同体所共享的学科文化、共用的研究方法、共有的理论基础、共同的规范体系。

那么,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是什么?李均教授指出:“高教研究范式可理解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的一种视野、参照框架和主导性的研究方式,它规定了高教研究领域的成员对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所共有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5]他认为高教研究范式是方法论,是为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套理论法则。对于学科共同体来说,解决问题是其核心任务,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问题基础之上的。因此,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是指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发现、分析和解决现代高等教育问题的一套理论法则,它包含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所共享的学科文化、共用的研究方法、共有的理论基础、共同的规范体系。

从范式、学科范式、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的内涵可以看出,三者的核心是范式,范式的关键词汇构成学科范式和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的概念基础。范式概念与学科范式概念的核心思想一致。因此,也可以说范式就是指学科范式。高等教育学学科范式是学科范式下的一种体现方式,体现出高等教育学学科特质。

二、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陷入独立研究对象的误区

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学科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则无法确定,理论体系也无从建构。同时,独立的研究对象也是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与教育学相区别。那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否不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问题,由此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模仿意味,况且在教育前面加上“高等”二字未免牵强。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高深学问、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存在、现代高等教育等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是这些研究对象都不是一个具体、明晰的概念,而是一个非常笼统、模糊的概念。那么,高等教育学究竟是本身就没有独特研究对象,还是现在还没有绎出高等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概念作为高等教育学独立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具有宽泛的边界和丰富的内涵,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像抽丝剥茧一样,从众多的研究对象中绎出一个独立、唯一、又能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概念作为高等教育学独立的研究对象,至少是现在还做不到。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来讲,高等教育成为与国家、社会(产业集团)三重螺旋互动的核心环节,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早已逾越了教育的范畴,它是一个既高度宽泛又高度综合的社会范畴。因而,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寻找高等教育学独立的研究对象无疑是陷入了误区。

(二)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陷入独特研究方法的误区

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独特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成立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必须解决独特研究方法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中,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学无独特研究方法的问题,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6]215。尽管这种观点饱受争议,因为多学科研究不仅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研究方法,所以说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有失偏颇。不可否认的是多学科研究确实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扩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围、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独特研究方法不仅对于高等教育学而言不合时宜,而且对于一些传统的经典学科而言也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独特研究方法不应该成为学科成立与否的标志之一。“研究方法是否独特不应再成为学科成立标准。事实上学科成立标准需要包括研究方法这项指标,但方法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探究研究对象,有利于满足研究需要,而不在于方法是否独特。”[7]因此,高等教育学不应陷于独特研究方法论的误区,而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服务。无论是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解决高等教育问题,都应该加以应用。没有哪种方法是哪个学科唯一独特的方法,也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垄断某一研究方法。

(三)传统学科范式下高等教育学陷入建立完善理论体系的误区

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要求,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初期,就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为目标。1992年召开的高等教育学年会上举办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集中讨论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理论与实践等问题;1993年召开的第二次年会上,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并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为主题,讨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高等学校基本职能[6]439-445。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是高等教育学者的梦想,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胡建华的《高等教育学新论》、郑启明、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等。这些著作含有明显的教材体系的意味,且明显体现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后辈学者树立了标杆。对于学科建制只有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学来说,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未免不切实际,也不应该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过程之中。在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高等教育学还不能完全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况且高等教育学作为初建的现代学科,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未免过于急躁,完善的理论体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学的终极目标而非当前的主要任务。如果高等教育学忽视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沉迷于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则陷入“临渊羡鱼”的处境,没有实践的发展,理论从何而来?因此,高等教育学作为现代学科,不应按照传统的学科范式要求一味致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应该按照现代学科范式的要求,致力于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否则将陷入建构完善理论体系的误区。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体系的建构就不重要,不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高等教育的规律,只有实践获得发展,理论才能提高。

三、传统学科范式向现代学科范式转型的必然性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知识基础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吉本斯等人提出的理论。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吉本斯等人提出了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的概念: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2]23。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存在明显的区别。知识生产模式1是基于学科组织在认知语境中的知识生产,以知识生产组织的等级化、知识特质的同质性为特征,并且知识生产的成果是由学科专家团体来评价的;知识生产模式2则是基于跨学科组织在应用情景中的知识生产,以知识生产组织的非等级化、知识特质的异质性为特征,并且知识生产的成果是由社会效益来评价。

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知识生产模式2是否将会取代知识生产模式1?基于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1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发展至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知识生产主流范式仍然是以学科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知识生产,以跨学科为基本组织单位的知识生产模式2方兴未艾,但是短时期内依然无法撼动知识生产模式1。在知识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智力活动,而是进入了生产过程,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8]。显然,知识生产模式1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知识生产模式1的不足之处,才催生了知识生产模式2。知识生产模式2脱胎于知识生产模式1,是知识生产模式1的衍生,二者之间是共存、互补的关系。

学科范式所依赖的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变革。随着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转型,导致传统的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知识生产模式是学科发展的知识基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导致学科范式的转型。

表1 知识生产模式1和知识生产模式2特征

注:根据迈克尔·吉本斯等著《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整理。

(二)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奠定了学科范式转型的社会基础

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9]。正是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促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位置逐渐走进社会的核心地带。这一点可以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发展的历史轨迹来得到印证。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大致经过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中世纪大学(教学型)向德国大学(教学+研究结合型)转移,第二次是从德国大学(教学+研究结合型)向美国大学(研究型)转移。之所以转移,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越来越凸显,高等教育从神学的附庸解放出来转向为教学服务,由为教学服务再转向为社会服务。从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柏拉图或是纽曼纯粹的“为知识而知识”自由性高等教育理念转向洪堡的研究性高等教育理念再转向美国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理念,理念的背后折射出对高等教育目的的认识发生转变,古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保存知识,近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知识,现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应用知识。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让知识从“象牙塔”的神圣殿堂走进社会,融入大众生活,成为知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应用性发展的趋势。因为“无论如何评判,高等教育都成为一大产业。它是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10]根据潘懋元先生提出的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6]484,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最佳的体现,也是最能体现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地方。尽管有学者反对高等教育产业化,但是在知识社会(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教育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否则将会步入歧途。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并非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而是高等教育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发展的一种新方式。高等教育由最初的教会事业转向近代国家事业,而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由国家事业转为社会产业,体现了知识由保存传递功能、发展功能转向应用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及其产业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学科模式下由学科专家团体控制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的控制权由学科专家团体转向产业集团,即科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不再是学科专家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产业集团所主导。在传统的学科范式下,提出问题向来是学科专家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知识社会中,问题的提出者不再仅仅是学科专家,“社会需要”确切地说是“社会产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教育问题新的提出者。尽管这种情况对很多坚持传统学科范式研究的学者而言难以接受,但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也不能逆转,高等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非视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如同洪水猛兽,将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当做泯灭高等教育本质的元凶。

四、现代学科范式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取向

与传统的学科范式相比,现代学科范式不要求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独立研究对象、独特研究方法、完善的理论体系。现代学科范式视角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不再是独立的,而且也不是唯一的,他可能是多个研究对象的集合;现代学科范式视角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不再追求独特,因为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垄断某一研究方法,也没有哪种研究方法被贴上标签,只属于某个学科,特别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彼此互涉的时代,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蓬勃兴起,执意寻求独特研究方法无疑是徒劳的;现代学科范式视角下的学科,不再以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目标,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当然包括理论上的问题和实际上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就是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很难分开对待。现代学科范式下没有等级森严的学科壁垒与泾渭分明的学科边界,允许学科之间互涉,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一研究领域都可以称之为学科,现代学科范式下的学科依然有其边界,只不过划定边界并不是为了阻碍其他学科涉入,而是为了便于身份认同。

(一)跨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知识之源

在现代学科范式下,打破了传统学科范式所建立的等级森严的学科秩序与壁垒,学科边界不再成为其他学科涉入的阻碍,学科之间的互涉将成为常态化,跨学科研究成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学科建设分为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外部建设是指学科的社会建制,如学科的招生、培养制度、学位点建设、专业学会、期刊等;内部建设主要是观念层面,如学科文化的培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等,学科内部建设比外部建设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对于高等教育学来说,1983年就以二级学科的身份加入教育学科门类之下,获得在大学招生和培养人才的资格。此外,各种高等教育学研究期刊、学会、高等教育学专著、论文及其专门的研究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与如火如荼的外部建设相比,内部学科建设则发展缓慢,正是内部建设的不足导致高等教育学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但是也证明了内部建设对于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知识积累,而跨学科研究成为知识积累的源泉。学科是知识的分门别类,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知识是构成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完成知识积累始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对于高等教育学来说,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形成概念、范畴、理论,从而建构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由初建时期的单学科研究转向中期的多学科研究,虽然多学科研究扩大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但是由于多学科研究的片面性割裂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性,现在多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能够根据高等教育的需要整合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最终的成果是属于高等教育学而非其他学科。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精神支柱

学科文化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这与高等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的争论相关。不但其他学科不承认高等教育学独立学科的身份,而且教育学也不愿承认。其实,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作为相互独立又有交集的学科,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而非轻视与傲慢。因为“‘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今天,即使是把教育视为一门学科的想法,也会使人感到不安和难堪。”[11]在知识社会中,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都与高等教育有紧密的联系,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在创新,但是创新归根结底是依靠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又落到高等教育的身上。因此,解决社会中的重大关键问题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正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共识,才使得高等教育学获得学科建制。所以,无需质疑高等教育学独立学科的身份,而高等教育学学科与领域之争也应该终结。

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个短板。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但是这并不是说高等教育学学科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学科文化,而是说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很重要,不容忽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补齐“短板”,才能提高整体实力。如果高等教育学学科内部都不能达成高等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共识,那么,高等教育学应该如何回应学科外部的质疑和否定?也正是学科文化的缺失,导致高等教育学学科共同体缺乏学科情感、学科归属,自然不能自觉承担起建设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出现“吃高等教育学的饭,砸高等教育学的锅”的现象。因此,重视并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文化研究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三)学科化研究与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翼

学科化研究是指致力于将高等教育学建成一门成熟的、独立的学科,注重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是其主要任务。问题研究是指注重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解决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其主要任务。学科化研究与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条并行且交叉的主线,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应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导致畸形发展。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初创期,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就曾步入这样的误区。高等教育学学会在1992—1995年前三次年会均以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为主题,基础理论研究是其主要任务,而在1997年第四次年会就转向问题研究,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为主题。这种转向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前辈学者已经注意到理论不能脱离实践,不能唯理论而理论,也不能唯学科而学科。

在现代学科范式视角下,不再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评判学科是否成立的标准,但是学科的建设也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在很多情况下,高等教育问题既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前者关系到对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客观,是否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后者关系到怎么解决问题,运用什么方法、策略的问题,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实质的发展。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应该始终坚持学科化研究与问题研究这两条主线。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7.

[2]吉本斯,利摩日,诺沃提尼,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

[3]张应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教育研究,2014(12):14.

[4]王洪才.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74-75.

[5]李均.范式变革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命运[J].大学教育科学,2007(4):20.

[6]潘懋元.潘懋元文集 卷二·理论研究: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方泽强.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和展望:范式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23.

[8]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7.

[9]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

[10]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11]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6-04-18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西北地区高校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LZUJBWYJ023).

作者简介车如山(1966-)男,宁夏海原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Discipline Paradigm

CHERu-shan,WANGYan-lei

(School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 paradigm,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falling into the wrong reg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e paradigm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unique research methods,and construction of perfect theory.Therefore,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paradigm to modern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inevitable.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ipline paradigm is based on two foundations: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which has la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disciplin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The other is the appl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s laid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disciplin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discipline paradigm,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to tak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a discipline knowledge source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to take discipline culture as a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to take the 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ts problems as the wing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traditional discipline paradigm;modern discipline 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