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二十九首

2016-08-01刘晶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友谊

摘 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誉满英国文坛的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十四行诗以其丰富的词汇、巧妙的修辞和精美的结构在英国诗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宛若悦耳动人的音符响彻在英国诗坛的上空,经久不衰。第二十九首十四行诗描绘了诗人心境的变化——由自怨自艾到精神振奋,从而讴歌了友谊的力量。文章通过分析该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点明该诗的主旨内涵,从中感悟莎翁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十四行诗;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友谊

作者简介:刘晶(1991-),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享誉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针砭时弊;或讴歌友情和爱情的美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第二十九首十四行诗即歌颂了友谊的伟大。本文首先分析该诗的结构特点,其次分析其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特点,最后点明主旨。

一、结构特点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采用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全诗由前三节每节四句和最后一节的一个对句构成,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被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 Sonnet)。一般而言,前三节主要是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或抒发感情,最后一节提出结论。此诗在结构布局上遵循上述特点,前两节诗人叙述自己的多舛的处境,第三节笔锋陡转,诗人顾影自怜的心境转变为欢快振奋的情感,最后一个对句将全诗推向了高潮,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彰显了友情的力量。

第一节,诗人开篇便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时运不济”且命途多舛,怎奈遭尽世俗的冷眼,深感处事之不易,唯有怆然而涕下。谁知竟连老天爷也这般装聋作哑,对诗人的哭诉充耳不闻,诗人也只能独自默默地承受痛苦,直面惨淡的境遇。怪只怪自己命运不佳,也只好“顾影自怜”,暗自神伤。诗人在第一节中便营造了一种不为人赏识,求助无门,独自伤神的凄凉的氛围。使读者亦不由地为之感到叹惋。

第二节,诗人怀着悲苦的心情,开始艳羡他人,其自卑自怜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多么希望有好运常伴、拥有堂堂的仪表、时有好友作陪,也希望自己学富五车、“文采斐然”。此处的“one”和“him”均为泛指,指代拥有以上品质的人们。在羡慕他人的同时,诗人尤感自身的卑微,竟然连平日里最得意的本领也难以为他带来片刻的欢愉。这里的“看家手段”极有可能是指莎翁编写剧本、出演戏剧和写诗方面的高超技艺。在这一节中,诗人延续着第一节的悲惨境遇,“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一句将自卑自怜的情感推向了极致,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更为自己的凄苦处境平添了几分凄凉。

结合当时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处境,颇能解释诗人的凄楚心情。随着名声在伦敦的上扬,“被同行看成抢饭碗的人,惹得‘大学才子罗伯特·格林大为光火,骂莎是‘暴发户乌鸦,是‘跑龙套的角色。”加之,1592年,由于传染病四起,伦敦关闭了剧院,使得诗人的生活没了着落,过着流离的日子。由此可见,诗人有悲苦、自卑自怜的心情也不无几分道理。

然而,当读者沉浸在对诗人处境的无限同情之时,第三节中,诗人却笔锋陡转,一个 “yet”使得之前的凄苦抱怨一扫而尽,取而代之的是欢快雀跃的心情。“Haply I think on thee”,因为念及好友,诗人的心情犹如云雀冲向天门般欢愉。在英诗中,云雀往往象征着自由和欢快。全诗读至此处,有种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感觉。友谊使得诗人不再沉浸在悲痛之中,使其重拾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由此可见,友谊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欢欣鼓舞啊。

最后一个对句,全诗的主旨得以升华,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朋友的关爱对诗人来说是无尽的财富,“纵帝王屈就我,不与换江山”。末句中“scorn”一词更是将友谊的伟大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方平教授所言:“一首好的十四行诗一般往往要求能描绘出一个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或者发展过程),这多少和我国旧体诗的七绝、五绝相类似……十四行诗更讲究构思和布局,要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写出饱满的立体感来……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莎士比亚的这首十四行诗在谋篇布局上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全诗描绘了诗人的心境由凄楚到欢快的转变,凸显了友谊的重要性和力量。结尾以一个警句结束,启人深思。

二、语言特点

2.1 词汇层面

全诗中“state”一词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中,“state”指诗人遭尽世人冷眼的凄楚的境遇;第二次出现在第三节中,指诗人在悲痛中忽念及朋友后的心情渐渐转变的状态;最后一节中的该词指诗人宁可拥有友谊,不与君王换的心态。由此可见,“state”一词贯穿全诗的始终,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逐步变化,使得全诗的层次感明显,线条清晰。

2.2 句式层面

有时,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诗歌的句式会有所变动。句式的变化,“都会同原句在意义上、程度上、语气上有所差别。这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创造出某种节奏和韵律,二是为了加强某一部分语气或者突出某个词的语义。”该诗的第二节的最后一句“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句中,诗人将“content with”这一词组拆开重组,将介词“with”置于句首,而将动词“content”置于句末,将程度副词“least” 置于其后。诗人安排这样的句式变化既是出于押韵的考虑,“possessed”和“least”押韵,同时也强调突出了诗人凄楚的处境和自卑自怜的心情。

2.3 修辞层面

这首诗中,诗人综合运用了明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有生命力。在“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中,诗人运用明喻(simile),将念及朋友时的欢愉的心情比作是“云雀蹁跹”,欢快之情溢于言表。这与之前的苦闷心境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了友谊的力量。“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一句使用拟人(personification),用“deaf”修饰“heaven”;用“bootless”修饰“cries”。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当时求助无门、凄楚可怜的境况,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仍以“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为例,该句中使用了对比(contrast)的手法。“most”和“least”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由于诗人的自卑自怜,连素日里最引以为傲的本事也难以为他带来片刻欢愉,更加彰显了诗人当时凄苦的心境。莎士比亚巧妙地使用修辞使得全诗更富灵性,文字更显张力。

三、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丰富的词汇,精致的修辞和精美的结构享誉诗坛。该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人开篇即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时运不济,又遭人白眼”,在艳羡他人之后又顾影自怜。尔后笔锋骤转,想到自己的朋友,令他欢快不已。最后一节点明全诗主旨,即友谊的力量。开头两节的悲苦境遇为后文做了铺垫,与其后的欢愉心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一句更是将全诗推向了高潮。总之,该诗无论从结构或语言上都充分彰显了莎翁的十四行诗的艺术魅力,突出了友谊的不朽力量。

参考文献:

[1]龙文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二十九首试释》[J].黑龙江大学学报,1986(2).

[2]方平,《两首优美的抒情十四行诗——兼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点》[J].1982(2).

[3]景晓莺、王丹斌,《英语诗歌常识与名作研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

猜你喜欢

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