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浒传》对苏轼论述的真实性考证

2016-08-01肖亚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水浒传苏轼

摘 要:本文探讨小说文本《水浒传》与苏轼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小说《水浒传》中描写苏轼的三处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选取其中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真实历史与文学虚构中进行对比,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浒传》;苏轼;历史真实

作者简介:肖亚琛(2000.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描写共计有三处,并且在这仅有的三处描写中苏轼都是作为故事叙述过程中的背景要素出现的,在粗略化的阅读体验视野中,三处描写都给人以极其寻常的感官认知。但是,如果用历史考据的方法针对上述三处描写内容展开具体分析,不难发现上述三处内容在史实层次的错漏性,而这种错漏现象究竟是作者粗心所致,还是有意为之,似乎值得开展一番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探讨。

一、《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描写内容梳理

在小说《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描写共计有三处。

第一处位于小说第二回,作者在叙述高俅发迹史过程中,提到了一个人物叫做“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在高俅的发迹史过程中扮演了“举荐人”的角色。

第二处位于小说第三十回“玉兰陪唱”情节的词曲选择过程中,张团练使钱买通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中秋月圆之夜,张都监设置家宴在家款待武松,张都监指派养女玉兰陪酒伴唱,起伴唱过程中选取的词章恰巧就是苏轼名传千古的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卷珠帘,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万里共婵娟。

第三处位于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在搭救宋江情节中关于宋代四绝“苏黄米蔡”的定义上,但是这里提及关于苏轼的描写内容,起主要的文学艺术表达效果,显然在于为塑造蔡京的人物形象,以及建构小说主体故事情节的发展背景,提供铺垫。

上述笔者归纳的小说《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三处描写内容,从文学故事的构成层次,都属于背景交代性文字,其中叙写的具体内容和学理观点本身无关乎对苏轼个人的褒贬评价,因而对于研究苏轼的历史学者而言,本就不具备深究的必要,但是小说文本《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在仅存的三处关于苏轼的三处描写中就包含着大量的错漏,的确存在开展辩证化研究分析的必要。

二、对《水浒传》中关于苏轼描写内容的辨析

小说文本《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三处描写,在基于历史真实的分析视角之下,可以说是漏洞迭出,但是从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艺术虚构处理技法的应用角度展开分析,作者这种处理方法事实上极其充分地展现了文学艺术虚构创作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真实性。

从历史真实性分析角度阐释,《水浒传》中关于苏轼的三处描写中,有两处与历史事实之间纯在明显差距,同时有一处存在争议。

在第一处续写人物高俅发迹史过程中关于苏轼的描写内容,客观上存在着三个具体问题:

第一,“小苏学士”到底是谁?宋朝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才识》中论述:“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依照王辟之上面阐述的挂你单,老苏应该是苏洵,大苏应该是苏轼,小苏应该指苏辙。从“小苏学士”处理高俅事件过程中的简单描写分析,事实上极其符合苏辙的为人处世原则,谨小慎微,不与“帮闲浮浪的人”交往过从。

第二,驸马王晋卿的实际身份定位存在明显的错误。《宋史·王全斌传》附其曾孙《王凯传》明确记载:“子缄,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宋史·公主传》记载,英宗四女,蜀国长公主为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嘉祐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

第三,关于高俅的描写存在失真。《水浒传》中续写的高俅形象劣迹斑斑,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其人格的闪光点,例如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附有“高俅本东坡小史”,其中明确记载:“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靖康初,佑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从上述王明清给出的相关论述内容分析,历史上的高俅病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是在与苏轼的实际交往过程展示出有情有义的品行特征。

小说中第二处描写玉兰唱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的故事情节中,同样存在三处明显的错漏,

第一,将“又恐琼楼玉宇”写成了“只恐琼楼玉宇”;

第二,将“转朱阁”写成了“高卷珠帘”;

第三,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成了“但愿人长久,万里共婵娟”。

结束语:

针对小说《水浒传》与苏轼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在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内容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简要的阐释,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喻世华.论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度”的把握——以《水浒传》中与苏轼有关的描写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036-1041.

[2]杜贵晨.《水浒传》中的“血腥描写”及其文化阐释[J].河北学刊,2016,01:91-96.

[3]薛若琳.历史剧的意涵与构建[J].文艺研究,2003,06:81-91.

[4]李鹏飞.论中国古代小说的三类艺术形态[J].文艺理论研究,2014,03:156-166.

[5]梁玉峰,冯兵.《水浒传》梁山聚义性质的传播学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89-93.

猜你喜欢

水浒传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苏轼吟诗赴宴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水浒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