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陶瓷文物英译

2016-08-01王洁辉

大观 2016年7期
关键词:英译名称译文

摘要:本文以博物馆陶瓷名称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陶瓷名称结构与翻译要求的分析,提出翻译建议或参考译文,以期实现文物译名的规范和统一,提高国际游客对博物馆陶瓷文物的欣赏和认知度。

关键词: 陶瓷文物;英译

一、引言

陶瓷作为“物化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陶瓷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已然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的“名片”和“窗口”。 博物馆陶瓷文物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媒介。然而,陶瓷器物名称英译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英译实践在国内尚缺系统的理论指导,陶瓷文物名称翻译欠缺规范,出现译名混乱甚至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译介和宣传。

二、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特点及英译要求

博物馆的瓷器文物名称一般出现在宣传册(leaflets)、目录 (catalogues)、段首解说板(interpretive panels)、标识牌 (labels)以及指示牌 (signposts)等博物馆文本材料中。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的信息性非常强,其主要功能是向博物馆游客提供所标识瓷器物的主要信息,便于游客识别、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元素,更好地欣赏展品。

从瓷器名称的结构看,汉语瓷器器物名称从结构分析主要由通名和属性名称两部分构成,通名和属性名为并列结构。通名(通用名称)指某类事物及其中的一个,表示不同类型的器物,此处的类型主要指造型的分类,例如:琢器类——尊、瓶、罐等;圆器类——碗、盘、碗等。属性名是名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明器物特点,包括釉彩、纹饰、器形、产地、年代等信息。陶瓷文物名称的表达更为繁杂,它不但包括一般陶瓷器物涉及的几个方面,还包括器物的窑口、制作时代等内容。例如: 宋代白釉黑花牡丹纹枕,标明了其制作年代 (宋)、釉彩 (白釉)、纹饰(黑花牡丹)、器型 (枕)。

博物馆陶瓷文物展品名称英译的目的是要让外国游客看懂,并获得中国陶瓷文化相关知识。为使陶瓷文物展品名称英译有的放矢,译者应充分理解翻译目的与要求。否则,翻译就成了漫无目的盲目行为。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翻译要求可设想如下:

(一)译文的预期功能

德国Katharilla Reiss根据文本交际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其中信息型文本主要提供“纯粹”事实,目的是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语言逻辑性强[1](108-109)。陶瓷文物名称的信息功能指名称主要介绍陶瓷的类型、釉彩、纹饰、年代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应以信息型文本为主。由于陶瓷文物名称英文译文的读者大多为外国游客,他们主要是想了解有关旅游地的实用信息,所以译文更侧重信息功能。

(二)译文的预期读者

译文的读者是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国外人士。根据Newmark对读者的分类方法[2] (15)陶瓷文物名称英译的预期读者可以分为三类:学者型读者、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无论哪种类型的译文预期读者和原文读者相比,他们的认知结构缺乏有关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预设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对译文进行适当补偿操作,如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作解释性翻译等。另外,由于译文和原文的交际环境完全不同,原文中的某些内容如果直接移植到译文,可能和译文读者的文化期待相异,有可能产生价值观冲突,从而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所以译文应尽可能顺应译语的文化风俗习惯。

(三)译文的传播媒介

原文和译文的传播媒体一般是博物馆文物、宣传画册,大多图文并茂,外国游客能从实物和精致的照片中领略到陶瓷文物的美。因此译文要尽可能简洁、清楚、不宜过长,任何对预期读者无用的多余信息都应该删除,这也正是译文需要强化信息功能的原因。

(四)译文的要求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汉语词汇表意,句法结构松散,是意合语言(parataxis);英语形态表意,句法结构严谨,是形合语言(hypotaxis) [3](62-64),加上两种语言的词义不对等、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给陶瓷文物名称的音译带来巨大挑战。另外,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有空间限制,需考虑游客的阅读环境,因此源语言信息应当重新整合,突出重点、便于游客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信息。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颜色、形状是游客远观文物最先获得的信息,因此,英文中应将此类修饰语前置,纹饰、工艺等可用With结构缀于通名之后。年代和产地信息可单独分离换行,避免译名过长,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英译实例分析

目前,平顶山市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各类窑口一百多处,其中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是平顶山市的典型代表。平顶山博物馆展现了陶瓷文化的璀璨历史。遗憾的是,馆内陶瓷文物英译情况不容乐观。兹将一些英译文本,择要评点,以供商榷。

(一)瓷器文物名称组成部分翻译

1.器形的翻译

随着中国陶瓷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陶瓷显示着特定时期制作工艺的风格和特点,器形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应。瓷器名称通名下的众多子分类通常都表明式样繁多瓷器的器形,其名称起源、用途不同,译时需谨慎。例如:二里头文化中的“觚(Gu Vessel)”,恐怕部分中国读者也不知此为何物。觚是汉族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音译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但需要加注外国游客才能知道其真实含意。不妨译为“Gu,Pottery Wine Vessel”。同样,陶豆(Pottery Dou Container)、黑釉盂(Black Glazed Yu Vessel)、白陶鬶 ( White Pottery Gui Cauldron)罐形鼎(Jar-Shaped Ding)中,盛器盂和豆、炊具鬶和鼎,在英译中都应有所体现。故将上述译文试译如下:

陶豆 Pottery Dou, Food Vessel

黑釉盂 Black-glazed Yu, Water Vessel

白陶鬶 White Pottery Gui,Cooking Vessel

罐形鼎 Jar-Shaped Pottery Ding,Cooking Vessel

在瓷器命名中,属性名中也可出现表明器形的词汇,如花口、八角等,具体描述瓷器的细节形状。对于此类信息,应核对实物,确认指示的器身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词汇表达。例如:花口(指磁器口为花瓣状)——with Petal-Shaped Mouth,花口碟应为Dish with Petal-Shaped Mouth,而不是Dish with Flower-shaped Mouth。

2.釉彩的翻译

中国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是从单色釉到多色釉,又由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等[7](29-33)。从翻译的角度看,颜色的认知是中西方读者共有的,单色釉的译法拟采用直译,如:黑釉、白釉、绿釉、黄釉直译为Black-glazed、White-glazed、Green-glazed等。

青釉作为中国瓷器主要釉色之一,始见于商代中期,以汝窑青瓷最负盛名。宋徽宗指天为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著般颜色做将来”,说它的青色仿佛雨过天晴后的明朗天空。汝瓷以釉色取胜,基本色调为青色。但是,除了天青色以外,还有天蓝、月白、豆青、粉青等。这些复合的釉色是以中国人常见的事物形容的色彩,翻译时需要考量。直译可能导致读者因为地域文化差异而影响理解。例如:没有釉色常识的中国游客尚且难以辨别的天青釉、天蓝釉、豆青釉三种釉色,被译作Light Sky Blue Glazed 、 Sky Blue Glazed、 Light Bluish Green Glazed 。外国游客就更难分辨这三种色彩。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加英文注释的方法命名这类釉色。这样对陶瓷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可根据英文注释或学习陶瓷相关知识深刻的认识釉色,普通游客可通过文物领略陶瓷的釉色之美,简洁的拼音也将作为新的词汇逐渐被接受。例如:三彩由原来的Tri-color ,发展到现在的Sancai与Tri-color两种译文并存。另外,对于流传西方较广的釉彩名称,应尽量保存已被西方读者接受的译本,遵从约定俗成原则。

3.纹饰的翻译

陶瓷的装饰花纹、图案,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展现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绝大多数纹饰是中国独有,如:牡丹纹、菊花纹,典故图案或诗词等寓意吉祥,展现当时的文化生活。由于英汉文化语言差异容易导致词义空缺或文化确性问题。例如:珍珠地“齐寿”字瓷枕,了解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对这两个字的寓意非常熟悉,它们表达了长寿的意愿。而西方游客却缺乏了解,因此,译文应适当弥补目标读者缺失的相应文化背景,要尽量将其具体事物所指代抽象寓意翻译出来。该例可翻译为Procelain Pillow with “Qi Shou”(indicating longevity)on Pearl-patterned ground。

4.年代和产地的翻译

陶瓷的产地和窑口一般被视作补充信息,为了方便目标读者在阅读时获取有效信息,可将该信息独立整理换行标注。对于地名、朝代或年代直接音译,以便西方游客在熟悉的时间体系产生时间概念。另外,年代和产地信息单独分离换行,更符合信息文本简洁的特点,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为博物馆游客减少每行的信息量,使其在浏览过程中迅速读取有用信息。

(二)译文不统一

博物馆内文物英文表达需统一规范,同一器型用相同词汇翻译,相似展品用相似的语言表达;译文提供信息与中文提供信息一致。但是,博物馆中文物的英汉名称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陶豆(Pottery Dou Container)和觚(Gu Vessel)同为容器,却北分别用“Container”和”Vessel”表示;白釉和白瓷应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白瓷盏被译为“White-glazed Cup”, 白瓷灯被译为“White Porcelain Lamp”;珍珠地“齐寿”字瓷枕中“齐寿”二字英译为“Shou Qi”。

为了便于外国游客了解陶瓷文化,不但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物在同一博物馆译名应统一,相同文物在不同博物馆的译名也应统一,与已有标准保持一致,即遵循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以期逐步统一、规范中国陶瓷文物英译。

(三)文字错译

调查中,笔者发现陶瓷文物名称中存在多处文字错译,比如:白釉黑花“忍”字碗(White Glazed Jar with Foral Design In Black and Inscription “ren”)的翻译中,器型“碗”译为了“Jar”,黑陶瓶被译为Stone Arrowhead,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珍珠地划花腰园形枕”被写成“珍珠底划花腰园形枕”和珍珠地牡丹纹枕同时出现,并且英译都采用了over a Pearl-patterned ground这一形式,错误明显。

四、结语

博物馆陶瓷文物英译虽然不同于文学语篇的翻译,但同样存在美学标准和文化观念的问题,同样需要思考文本的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也同样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因此,博物馆陶瓷文物的翻译应该把握其特点,以游客获取信息为目的,根据博物馆陶瓷文物名称的翻译要求和译文读者的对象,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突现信息功能,达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文物英译不仅是翻译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对其历史史实的尊重,涉及城市形象、文化交流等。博物馆建设是城市重要的文化活动,文物展品英译问题不可小觑。从文中可以看出,翻译时,如果译者多一分责任感与使命感,诸如选词错误、拼写错误、不一致等都可以避免。诚然,本文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希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也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共同促进博物馆陶瓷文物英译的统一与规范。

【参考文献】

[1]Katharilla Reiss.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Ed. Andrew Chestreman. Filand: Oy Finn Lectuta Ab, 1977/1987.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赵善青.汉英语言的意合与形合[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64.

作者简介: 王洁辉(1979- ),女,河南舞阳人,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译名称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