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小航文存》中王照晚年的教育救国思想

2016-08-01夏舒洋

大观 2016年7期

摘要:本文以维新志士王照所撰《小航文存》四卷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中有关教育救国的思想言论,透视他晚年大力倡导的“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期冀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梳理价值。

关键词:王照;教育救国;《小航文存》

教育救国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思潮之一,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无数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都信仰教育的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实践,王照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一、王照其人

王照(1859—1933年),字藜青,号小航,又号庐中穷士,晚年自号水东,直隶宁河(今属天津市)人,近代著名改良主义者。王照出身官宦之家,鸦片战争时曾祖父阵亡定海,祖父及父亲皆廉直刚正,他自幼饱读诗书,还通晓中外掌故、天文地理、兵法策略等实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礼部主事,甲午中国战败后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期间因上疏弹劾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阻塞言路而受光绪帝褒奖,震惊朝野,备受各方瞩目,《民国人物碑传集》褒奖他为“变法救亡之一要人,本与康有为齐名”。变法失败后,王照避居日本,因政见分歧与康梁等人分道扬镳,潜行归国后虽不再从事政治活动,但始终关心时局,民国时期大力贯彻教育救国思想,旨在启迪民智、发奋图强。他在文字改革、普及平民教育等领域颇多建树,也是近代拼音文字首倡者,官话字母方案制订人,1933年6月1日病逝北京,被时人评为“老新党”,历史功绩不容遗忘。

二、教育救国思想

通览王照所著四卷本《小航文存》不难发现,民国时期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明确提出“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作为国家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把教育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其二,倡导普及平民教育,尤其强调教育的社会生活功能,厌恶流于空谈的政治教育,并勾勒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初级教育学制。

作于1912年的《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一文,集中体现了民国初年王照的这一思想主张,“吾国多数人,知识不足谋生,非教育普及万不能救。而近年畏民智如蛇蝎之政府,实为教育上一大障碍物……非共和政体一成即足抵抗列强之谓也,救亡主义全以教育为主脑”。然而王照所论教育,“既非前此学部所持尊孔尚武保国粹之谓,亦非令人人明于共和政体备有参政知识云尔也。所谓教育者,瞻瞩虽及高远,而致力专重卑迩。撮其要曰使人人有生活上必须之知识,定其旨曰生活主义融和乎道德主义,个人生活主义融和乎社会生活主义,一国生活主义不悖乎世界生活主义。循理守分,质直光明,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教育之方针在此,而政治之主脑亦即在此。”

想要实现这样的教育,“非有地步不可,非有光阴不可。故财政也外交也边防也警务也法律也,所以保持安宁之地步与光阴,以济此教育主义者也。若农商也工矿也交通也宗教也兵学也,则与此教育主义表里源流息息相通者也。节目虽多,以专注之眼光分营之,认定主脑以持权衡。”文末,王照毫不避讳自己对新时局的批评告诫,“吾观新大总统者,以练兵为主脑之政治家也。而一时政客,又多意气扬扬,发为膨胀之言论,重心点既失其真,而势力又足以劫制舆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往莫遏,势等悬流,已矣夫。吾何人斯,能置喙哉?抑使时贤政见所得结果,能不似吾所逆料,是固吾之所深愿也。”①

近代以来,中国持教育救国思想者不乏其人,然王照尤为典型,从上文论述不难看出,他把发展教育当作国家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甚至要求其它事业全都为其服务,这一观点难免偏颇,尤其在经历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的乱象后,更显得王照所倡教育救国思想实则是一厢情愿。随着北伐完成,实现全国统一后,国民党政府大力鼓吹文化教育建设,这让王照再次看到教育救国的转机,因此他著文《实心救国不暇张大其词》,继续深入论述自己的思想。

此时王照虽依然坚持“我国非教育内阁不能挽救”,但也承认“特其功效不能一时遽见耳”,当如何解决教育与救亡之间这一时效矛盾?他给出了详细的规划,首先“治本之道专在普及教育,收效固迟而举办宜急”,比起精英教育,王照之所以更加看重普及平民教育,是因为“盖十万人中得一专科博士犹酒之有糵笔之有颖焉耳,糵与颖诚为至要,然非有多数之水不能成酒,非有多数之毛不能成笔。糵与颖不能自施其用,国之赖普通教育亦犹是也,余三十年来始终争此论点”,此乃深谋远虑。

王照十分强调普及初级教育的社会生活功能,“学童教育为人人保全人格之本,可名之曰质地教育。质地教育为各项职业定然必有之基,然与政治教育不可混淆,与职业教育亦划然为两事,不可混淆”。他主张学习日本,勾勒出一套完整的小学初级教育学制。第一步造就小学教员,“三年之内暂勿详计小学,必须先设师范四千五百校,所有全国已往之高小毕业生及初中生皆令为师范新生,计九十万之数所缺无多”。“第二步徧立小学校,陆续增设两等或分或合统限六年,定为义务教育,姑假定为学生三千万,计其完备之时,通国校数共十五万。”对教育改革的前景王照充满信心,“先能实行此二步,斯十年后已有蒸腾之势,二十年后元气充盈,三十年后物质文明蓬蓬勃勃发生于社会之中”,但也不忘苦口婆心地劝诫“天下事万无捷径余每言此,不避急功之士所厌恶”。②

三、结语

因此可以说,以教育为本位的改革思想几乎支配了王照一生的言论和活动,这种教育救国思想总体来讲不合时宜,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不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通过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制度,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道路。晚年,王氏遁入佛门,过着凄凉孤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幻灭的一个缩影”③。对于近代始终面临亡国灭种为难的中国而言,教育救亡之路的确无法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任何启迪国人心智、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都有借鉴意义,值得今人铭记。

【注释】

①上述引文均出自王照《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小航文存》卷一,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文海出版社印行,第141-144页。

②上述引文均出自王照《实心救国不暇张大其词》、《补义二则》,《小航文存》卷四,同上,第507-521页。

③周敏之,《王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作者简介:夏舒洋(1986.0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