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医开拓者陈镜合

2016-08-01陈祥锐

岭南文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急症中西西医

陈祥锐



现代中医开拓者陈镜合

陈祥锐

陈镜合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现代中医”开拓者。他主张“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中西优势互补” ,在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现代中医”医学观念。

陈镜合教授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西医汇通流派开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张锡纯、唐容川、朱沛文等。张锡纯(1860-1993,河北孟盐山人),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除从医理及各种病证阐述对中西医的一些认识互相印证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介绍了其在临床上中西药运用的经验。如创用西药阿司匹林与中药玄参、沙参等药配伍治疗肺结核发热,防止耗散肺阴的经验;以及对温病初起主张用阿司匹林解表、石膏清里,以求表里双解等。张氏在临床实践中提倡沟通中西医学说,取长补短,互济互用,这对后世影响较大,开辟了中西医药并用防治内科疾病之先河。近代名医杨则民(1893-1948,浙江诸暨人),晚年著述多采用中西医结合形式,尤其在《医林独见》中设专论“辨证与辨病”,主张把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有机结合起来诊治疾病,可谓中西医结合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诊治方法的首倡者。然而,历史上提出“中西结合”的人不少,但是皆概念含糊,甚至无完全概念化,更无举出实例内容。

陈镜合教授在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前6年当纯中医,绝不使用西药;待中医理论与临床真正掌握、对其长与短有所体会后,在1971年开始才接触西医内科临床,并参与西医内科急诊值班及管病床。他在学西医期间全程投入,绝不使用中医药,持续6年。以后又专程在中山医科大学进修西医心血管一年及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高级研修心脏内科心血管急症两年半,师从世界著名心血管专家河合忠一教授。这独特的学习、行医经历,让陈教授深深明白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两种医学的各自优势与不足。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陈教授体会到“中西独立”是两种医学结合的前提,“优势互补”是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在多年的行医探索之中,逐渐摸索出独特而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模式和用药,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强大优势与光明前景,从而萌生了现代中医的概念。

一、现代中医”与“现代中医急症”、“现代心脏急症中医”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少人都在著作中提及“现代中医”。但现代中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现代中医?现代中医与中西结合医如何区分?既往都没有明确记载与论述。对此,陈镜合教授在他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一书中首次对“现代急症中医”概念作了阐述,随后在《心脏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思维》、《现代中医内科急诊思维》等论文中,又专门对“现代中医”概念在全国率先作了深刻而具体的描述。

陈教授认为:世界医学应包括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中国的中医实质上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把世界医学中的现代医学,人为地称之为西医;把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部分称为中医。由西医与中医衍变出国内当前的四种医学实体:西医、中医、中西结合医(是中西结合而以西为主的)与“现代中医”。他进一步指出,“现代中医”的含义是:中医基础者学西医,或西医基础者学中医,而以中医为重的中西医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亦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西中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于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与现代医学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具有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其临床、教学与科研,均以中医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以西医的技术、理论为手段;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与“中西结合”为原则;其对某些难治、甚至不治之症有着无限潜能和广阔前景;它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独有的新型中医学。他还强调,现代中医必须中西医两手诊断,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中药方,而不是用西医理论改造中医开药方。陈教授极富远见而科学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至于“现代急症中医”则是指从事急症工作的“现代中医”。现代急症中医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优”:西医不能做的,属于现代急症中医所独有的优势,要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发掘与发扬;西医能做的,不属于现代急症中医优势的,一定要力争做到,把这些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西医虽能做,但目前还做得不够好的,往往可能转化为现代急症中医的优势,要努力在实践中发现,想方设法补其不足。

二、“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与“中西结合”

早在80年代初,陈教授就首次在中医急症领域提出“先中后西、能中不西” 与“中西结合”的急诊工作思路,并率先实践。1983年11月3日《广州日报》刊发的“中医急症显奇功—―广州中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二陈汤医师专访”一文中,曾对此作了详尽报道。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他领导的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工作在80年代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如1983年曾以中西结合方法,成功抢救一例因触电致心脏停跳20分钟的伍姓病人,至今无后遗症。该病例已被收入多部中西医著作中,在心脏骤停复苏方面有新的突破;1985年他主持的急诊科在全国省以上中医院交叉评比中,获卫生部中医司“中医急症先进集体奖”;在全国中医系统率先整理出版《中西结合内科危重症抢救常规》、《中西结合内科急症手册》等急诊专著。

“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齐不足。如外感热病,中医对此有着非常独到的辨治经验和理论,临床上课大胆使用中药治疗。“能中不西”并不轻视西医西药、拒绝西医的使用,作为中医药的医生在急救中首先要立足于中医,尽量发挥中医的治疗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急诊、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治疗方向和价值。

“先中后西”,是指来诊的普通急症,排除危重症后,首先考虑以中医的综合疗法方法处理。

“中西结合”,是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医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到的作用。

陈老曾治一患者李某,为急性下壁心梗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每分钟30-40次。经口服西药处理无效后,遂安装临时按需抑制型体外起搏器,停用全部西药,改用中药炙甘草汤加熟附子、麻黄,每日两剂。一周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心率每分钟65次。拔起搏导管观察两周后出院,半年后追踪仍为窦性。这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一宗成功例子。

三、病证相合

病症相合,是指把西医辩病与中医宏观辩证进行有机结合。病症相合是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之一,通过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对西医某种疾病在其急性期、慢性期、终末期表现的具有具体描述,可以初步明确该病的中医本质及在各期的具体证型,有助于中医的规范化治疗并筛选有效方剂、药物;反过来当某种疾病处于“无证可辨”或传统治法效果欠佳时,此时可借鉴有关的病理改变进行施治。另外当临床上出现相关的中医临床、症候特征时,诊断上就应考虑会否有对应的西医“疾病”,病症结合可有效地提高中西医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如有关临床观察发现,确诊冠心病病人除觉得心前区憋闷不适外,多有疲倦乏力、短气、力不从心等症感,对比其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诸如肺心病、高血压的症状,冠心病病人的气虚、阳虚表现更加突出,而且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阳虚、阳脱表现更为明显,部分病人有“手足青至节”等表现,因此,冠心病病人阳虚可能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治疗时应突出“温阳”;反过来,若病人突发出现阳虚、阳脱症状,提示人们当从心脏方面考虑相关原因;又如对于胰腺炎患者,在急性期时除腹痛、恶心呕吐外,重症胰腺炎尚有神志异常等表现,而在慢性期时,往往有纳呆、腹胀等中焦气滞的表现,推测胰腺的本质可能为“腑”,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都应寓通法于治方之中。如早期运用大承气汤等通里攻下方剂,而在慢性期则施以四逆散合陈夏六君子汤类方剂,通补兼施,可较好地协同西药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再如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疾病初期,患者并无太多不适,中医往往处于无证可辨的情况。但这时其基本的病理改变——细小动脉玻璃样变,细动脉硬化及弹力纤维增生已存在,中医可以借鉴有关的微观改变,着重进行肝脾同治,健脾化痰以疏肝理气,柔肝涵木以除病之标象,或可延缓疾病进程,而至后期,当合并有靶器官损害时,往往是实中有虚,虚者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实者则多是痰瘀互结为邪,治疗上尤应注意把握这一病机特点。

四、中西医优势互补

陈镜合教授指出,现代中医是中西医优势互补,通俗讲不是“和尚念圣经”或“用圣经改造佛经”。中医与西医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门科学,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彼此目前尚不能互为取代。当前的中西结合在临床上基本还是“中西混合”,也就是“水”与“油”混合后还是油与水,其性质并无变化。“混合”是中西结合的第一步,真正的中西结合应是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取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既中西医优势互补,最后产生中国独有的“新医学派”,有如“氢离子”与“氧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发生质的变化。

辨病是对疾病整个过程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概括,辨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的辨析和归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目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以获得临床疗效最大化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特点。陈老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亦证明:运用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中西医诊疗优势。陈老常说: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否定中医是错误的,夸大中医也错,否定现代医学更错。十分强调“中西医结合诊断,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原则。即用西医各种检测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同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分析,明确中医证型,然后辨证施治。陈老不论是对内科急症,还是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症,都坚持运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诊疗,并形成“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诊疗风格。

如对急性心梗患者,要求紧急开通血管需进行介入治疗,这是西医的疗效优势,然而患者术后体力的恢复、并发症的预防,特别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则是中医药的疗效优势。对这类病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远比单纯用西药的疗效好。而对于某些外感疾病、慢性胃肠炎、过敏性疾病、神经官能症等,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可单纯用中医治疗。因为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更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常可使这些疾病得到比较好的疗效。

陈镜合教授指出,许多西药作用专一,针对性强,靶点效应确切,在急症治疗中作用显著。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在急救时可酌情优先使用;而中医药侧重整体调节,因此在处理急性病的某些环节以及慢性病有着独到的优势。如对于高血压病人,降压是西药的优势所在,治疗上应根据指南大胆使用;而中医的优势不在于降压,而在于整体调节,通过调节病人的气机、阴阳平衡,减少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总体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用中药上,必须根据辩证用药,决不能把药理实验结果作为选用中药的依据。又如对于心衰的病人,西药可有效的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从而明显缓解症状,在急性发作期,应毫不犹豫地使用西药治疗,但心衰的发展是多靶点、多因素作用的,目前其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之中。西药对某些环节是有独到疗效,但目前尚不能解决全部潜在、未知的问题,因此整体生存率仍不十分理想。倘若在是用西药的同时又能合理地施以中药治疗,有时可获得1+1>2的效应,即不仅能有效控制症状,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陈老曾治一患风湿心脏病的患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初次就诊时胸闷,气促明显,心慌,活动受限,夜间不能平卧,乏力,纳少腹胀,下肢水肿。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或三联律。中医辩证属心阳虚衰,淤水互结。陈老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服药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早搏减少,饮食增加,睡眠改善。两个月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可参加轻体力活动,随访至今8年多生活良好。可见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能使很多单用中医或西医难以取效的患者改善症状,重返工作岗位。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优势所在。

中风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也高,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给患者本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现代医学的溶栓、介入等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规范的服药可以改善远期预后。但由于时间窗以及患者自身条件所限,不少人仍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研究发现,在急性期如及早配合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甚至令轻证病人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中医针灸的显著疗效已为不少西医院所接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已成为许多医院的主要治疗方向和业界的研究热点。

陈镜合教授临诊时运用病证结合的思维进行遣方用药,既重视了中医的宏观认识,也重视西医的微观世界,真正实现了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急症中西西医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老年人不良修复体引发口腔急症临床分析与治疗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