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眼中的文本解读

2016-07-28陈雪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背景

陈雪明

摘要: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备课时就要思考“我将教什么”“对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也就是先进行文本解读,即教学过程构建。教师进行教学过程构建时要根植作者心境、体现教学价值、把握教学界点。

关键词:文本教学解读;背景;教学价值;教学界点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在课前就要思考“我将教什么”“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理解”,也就是先进行教学文本解读。这种解读是教师为课堂教学而解读,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解读不同。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解读是教师从教学角度解读教材中的文本及辅助性材料,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中运用语言。教学解读,最能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综合素质。

一、透视解读,根植作者心境

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对世间现象及生命的认知,对人生洞察认识,因此解读是要以作者心境为出发点,以客观平和敬畏的心态走近作者,聆听作者心灵脉动声音,了解作家背景命运、时代风云、文学主张、思想认识,解读时要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因此要挖掘文章深远的意蕴,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对作者心灵世界的逼近体察,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对作品内涵正确有深度的理解。

《云南的歌会》节选自沈从文先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创作于1963年。教师在进行教学解读时须关注文章开头的那句:“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见闻”指什么?在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可见应该是这里提到的 “活人”中的“生命的颂歌”,文中的活人就是歌手了。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了年轻女人、年轻女子、赶马女孩子、参加“金满斗会”男女老幼百多人形象,他们将那种“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的原始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态呈现在读者眼底。而文中描写的“山路漫歌”场景中则更侧重突出自然环境中那些生命力,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宇宙苍穹之间的生物。解读到此,我们明白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内容,然而,作家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乐观的生命状态呢?因为沈先生希望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期盼。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多被销毁。沈从文借机转到文物这一行,只能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 ,他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以唤起人们对健康和谐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们只有根植于作家的这些思想认识的解读,教学内容才不是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认识云南奇异的民俗文化上。

二、宏观解读,体现教学价值

每篇文章都可以从文本内容、结构、语言、风格、作者情感等方面宏观解读,但若是篇篇文章都是从以上角度进行解读,呈现的教学过程必然陷入机械、呆板的窘境,造成教学重心偏移,语文教师难免陷入“语文谁都能教”的口实之中。这种只解读“一棵树”,缺乏“树林里的一棵树”的课程意识,漠视了编者单元编写意图。因此我们要以课程观研究文本,宏观把握文本在教材中的知识、能力体系,准确理解编者为何把这篇课文编进这个分册单元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这类文章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价值。[1]因此任何一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解它从“无心插柳”的文选式到“有心栽花”的单元式编写,了解其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

执教人教版高语第三册第三单元内容前,须先解读整个单元要求、五篇文章的特点,从而实现单元教学价值。这个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体,单元目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结合这个要求,应通过教学本单元的五篇课文达成单元目标。但五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方法又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能识别出每篇课文编者赋予它哪些独特的教学价值。如《苏州园林》在课前阅读提示中编者提到“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 。由此可知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它说明文不同,它不是只介绍某一个物体的特征,而是从宏观上介绍苏州的诸多园林,这就需要作者善于概括苏州园林的共性特征,居高临下选准说明的角度,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本文独特的体现说明对象的共性特征这一教学价值。课后习题有说明方法专题练习,因此该课还可将教学说明方法等说明知识运用作为一个教学点。《苏州园林》作者原定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内容充满画面感。从文章的标题“寄深眷”来看,就可见叶老对故乡苏州浓郁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说明本文与一般说明文不同,它既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说明文,又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章在介绍知识的同时,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浓郁的抒情,结合这些提示,教学时要能对苏州园林之“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本文的一个教学价值。所以这篇课文不仅是文体知识范本,也成为了解读文化的一个范本。

三、立体解读,把握教学界点

语文教师的“定位阅读”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可以教什么”,还要读出文本的课程价值“应该教什么”,如果语文教师天马行空或浅尝辄止地认为《愚公移山》的愚公缺乏环保意识,《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优美,语文教学就显得苍白可笑。教师要注意寻找经典作品和学生成长之间的契合点,在进行文本教学解读时要尊重教材,守住教材这个“界”。

教参是教学解读参考性资料,教师使用时要有选择地接受,如果人云亦云,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无味无效。如解读《皇帝的新装》前我们要明确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写给孩子们,也写给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大人看的,因此如果对文本的最终解读仅是停留在教参观点:“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意识形态领域,那是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本文绝非思品教材,而且文本的教育意义应超越读者年龄因素,封建社会时代局限性。结合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义,我们可以对文本深入解读,知道作品含蓄告诉我们,在考验人性的新装面前,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在个人利益面前暴露了人性中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等人性弱点,教育学生要完善自我,做一个无私无畏的人。

“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因此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解读虽多元但必有界,不能随意误读或追求发人所未言的异想天开。[2]作为教师对文本解读时要读着文本,想着学生,着眼课堂,立足现实,关注成长。我们解读朱自清的《背影》“望父买橘”场景,这个内容是“我”对父亲言行的反感到理解感动内疚的情感升华处,“我”的情感在不断的变化、加深,写出“我”对父亲的爱很惭愧、很矛盾、很痛苦,爱的也很秘密。同时我们也读出父亲对儿子的小心谨慎的呵护的爱,但有的教师解读时屏蔽了这些文本信息,曲解成父亲翻栅栏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他们哪里能体会到文中传递出的那种“情到深处不讲理”的意味。[3]

文本教学解读是服务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在我们合理解读与精心设计中享受思想的启迪,沐浴生命的阳光,感受语文能力提高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林喜.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要基于学生视野[J]. 语文教学通讯,2014,(6).

[2]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跟踪导练(一)5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善用story time板块,提高英语有效教学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