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模式繁盛背后的危机与路向选择*

2016-07-26徐彬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质化教学模式

●徐彬



教学模式繁盛背后的危机与路向选择*

●徐彬

摘 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连接教学实践的纽带,是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理论的中介,也是有效课堂顺利进行的媒介和载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繁盛的背后也蕴含了一些如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基础研究、教学模式同质化、教学模式化等危机。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繁盛进行若干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试着探索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教学模式;同质化;教学模式化;路向选择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和信息快速变更的社会,知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使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承受不断增长的压力通过课程和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水平。为了更好地为老师提供有效和多元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将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举和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点由强调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模式转移到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盲目的照搬教学模式转移到多元的、灵活的运用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内化,还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和创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当中难免有一些偏颇和欠缺之处,只有不断在新课改进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反思,才能更好帮助我们明晰教学模式的概念,寻出当今教学模式偏离的方向和问题,探索和追求教学模式合理的发展出路和轨迹。

一、教学模式概念的重审

教学模式正式成为课程与教学独立研究的课题一般是以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 《教学模式》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对于什么是教学模式,乔伊斯在该书中明确的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1]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2]还有学者把教学模式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之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3]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概念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传授和学生学习模式的构建。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的继续深入发展,教学模式的概念也随之丰富和拓展。首先,教学模式不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能力的提升,也是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过程中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其次,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模式,而且应该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风格而采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模式建构,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弃之不顾和置之不理,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模式为主导。一种完善的教学模式要强调发挥教学双方主体的主体性,而且也要创造条件,使教学的共性与教学主体的主体性相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统一。[4]最后,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包括教学理论宏观层面引领指导的理想教学效果和教学实践微观层面精心耕耘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包括学习者和教育者二者作为中观层面领会和内化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学实践都需要领会、连接和汇通。对教学模式涵义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用 “一个中心”、“两个内容”和“三个层面”来理解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是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三个层面”包括教学理论的理想层面、学习者和教育者的领悟层面和教学实践的现实层面。

二、教学模式繁盛背后的危机

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层面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理念偏移和研究方向单一的弊端,推动了教学模式个性化、生命化、艺术化、情景化、生态化、情感化等研究,促进了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微观层面和具体的教学模式实践的研究越来越深化和精细,在比较教学模式方面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研究和国际化比较研究。由于我国教学模式研究发展速度过快,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缺乏实证性研究等一系列不成熟条件和技术的限制,使得教学模式的繁盛发展背后危机重重,这些潜在的危机大大阻碍了我们对于教学模式的深入认识和研究进程。

(一)教学模式理论基础乏弱

相关的基础理论是教学模式构建的根本依据和思想来源。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在逻辑思辨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演绎而得,一是在具体教学实践和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归纳而得。具体说来,演绎构建的教学模式理论主要是由教育理论者、哲学家、心理学家等思想工作者建立的,一般意义上而言,这一类的教学模式理论影响更为广泛和长远,理论意义也较大,如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模式、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模式等。归纳构建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而来,如贝尔—兰卡斯特制模式,我国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等。

基于逻辑思辨、经验推理而构建的教学模式,我国一般是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和流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在认识和理解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泊来品之上,通过学者和专家的不断明晰、整理、反思和创新出适合本土的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而在挖掘优秀的传统教学文化和理论基础上构建教学模式方面的能力是薄弱和不足的。此外,国外的教学理论流派丰富多样,且内容易于理解、框架体系明了、易模仿和操作意义强,对于我们而言,引进国外教学理论不需要费太多的时间和人力便可以直接拿来进行教学模式模仿和应用,因而比较容易缺乏对教学模式背后的理论追寻和思想碰撞。到了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化阶段,对于它的理论研究便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种危机会大大影响和阻碍我国教学模式的长远发展,使得我国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难以取得自己的理论特色,这样不但不会达到国外教学理论的发达水平,反而会拉大追赶的距离。再者,基于具体教学实践和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归纳而得的教学模式理论在我国严重缺乏,而且问题较为突出,如我国本土化的教学模式理论构建大多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验一步步归纳总结的,并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成效明显,这也大大刺激了一线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推崇和膜拜,一味地模仿和追求模式化。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相对成功的教学模式很多并没有上升到教学理论的层次,更缺乏已有教学理论不断研究的支撑。

(二)教学模式走向同质化和模式化

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改变了如学生地位低下、综合素质差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但是由于去教师权威化进程缓慢,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专制管理和情况仍然存在,教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和自由,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育观念更新速度慢、创新管理能力不足和教学意识差,尤其是应试化教育并没有根除,反而在素质教育口号的掩饰下愈演愈烈的发展,这些使得我国在研究和践行教学模式的进程中难免走向刻板化、同质化和模式化。教学模式同质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直接导致繁荣的虚浮,而且存在着诸多的隐忧,制约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5]自杜郎口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模式和洋思教学模式等成功实施和推广以来,对于这些模式的盲目照搬和模仿之风不可遏止,很多学校都在打着新课改建设特色学校的旗帜如法炮制一些所谓新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流于表层化、浅显化和模式化。表面看来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一派欣欣向荣、成绩斐然,实则内容空虚不堪,理论支撑不足,种类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模式,正视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我们应该明白已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少之又少,我们不会模仿或照搬出第二个一成不变且成功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内化和整合这些成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学不能模式化,因为教学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不能照搬、盲目借鉴别人的经验,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

教学模式的同质化和模式化很难带来成功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成绩,反而会带来一些难以修正和改变的负面影响和消极意义。教学模式化下的教师不去钻研教材,不去研究学生,不去学习和内化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想惰性,观念固化,思维也随着模式化了,教师的个性化和主观能动性也将会丧失,培养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生活的能力具有主体创新意识的学生也是难上加难,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情意发展产生较大的戕害。同时,模式化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千差万别的差异,教师不研究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情景而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不仅限制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改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发展的初衷和目的。此外,教学模式化不符合个人进步发展的利益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偏重书本上知识的传授,缺乏社会实践的参与和体验,考试下知识成绩比重过多且难以评定或忽略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这种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模式繁盛背后的路向选择

在教学深化改革之下,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和追问已经做出了广泛而又针对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努力,但是教学模式的新发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却遭遇到了亟待解决和较为棘手的危机。摆脱当下教学模式发展的危机,需从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实践和教学模式主体方面加强研究入手,寻求和选择教学模式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一)强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拓深教学模式理论元研究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在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6]也就是说,每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者都会试着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理论,而对于教学模式理论元研究也是我们未来研究教学模式的方向。

其一,在学习和理解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融合时代最新理论成果,探索新的教学理论,为教学模式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新的基础和动力。我国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借鉴和内化国外教学理论的阶段,这也是造成我国教学模式研究难以长远发展的原因之一。为此,可以在探究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逻辑基础和思想来源之上,融合我国传统优秀的教学文化和代表本土的教学哲思创生出新的教学理论,也可以通过大量有效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提炼和总结新的教学理论,当然这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和发挥智慧才智才会达到。其二,我国有大量丰富的教学模式实践,不足之处就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思进取,缺乏对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反思和总结,难以上升为教学理论。这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研究,才可以总结出新的教学经验,在大量有效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总结,才会提炼出新的教学理论,进而更好的支撑教学模式的发展。其三,拓深教学模式理论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深化认识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在各式各样、混乱不堪的教学模式繁荣盛行之下,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理念、意义等越来越不明朗,使得教学模式研究走向了偏执和盲目,在实践上偏离教学模式的应有之义而走向了同质化和模式化,因此,加强对教学模式理论的元研究也应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实在之举。

(二)理性实践教学模式,合理发展网络教学模式

无论是在时空限制的真实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是在脱离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实践里,教学模式在实践领域的研究应加快去除教学模式化,使得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形成动态、平衡与和谐的教学程序和过程。

首先,人类意识的发展变化,思想和情感的打破与重构,使教育过程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使教与学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情感促使教学模式研究和应用的复杂化。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自己适合和应用的范围,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背景,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学风格,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特殊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每一名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与教学和学习心理,这样错综复杂的大教学环境下照搬教学模式无论如何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在复杂中追求简单轻松和千篇一律,使得教学模式同质化和模式化广泛存在,有大肆蔓延之势。鉴于此,我们应该摒弃和杜绝教学模式同质化和模式化,培养教师和学生思维灵活化、自由化和发散化;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和适应多元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模式对人的个性和生命意识的培养,促使教学模式走向个性化、生命化、艺术化、情景化、生态化和情感化。

其次,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快速变化的带领下,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及和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在这种背景之下,涌现出了较多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它们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方向。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更好的推进远程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并使之产生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学效果和成绩,是网络教育推行者和研究者研究的重点和努力方向。无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慕课”教学模式都是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的重要形式,这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对于网络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和推广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在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看待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不可盲目推行和实施网络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未来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还是一个值得探究和追问的研究之地。

(三)协同师生发展,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

教师和学生领会和内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于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教学模式实践的有效实施和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教师在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模式纷繁缭乱、多如牛毛,但是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最好的方法,更没有一种完美和普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在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和需要之上来达成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教师如若有效发挥聪明才智,分析、整合和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这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合理应用教学模式的理念,提高教学思想意识,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素质能力,使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相对于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变化和有效使用;要提升教师素质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在实施教学模式之前应做好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情况和心理状态的分析,以便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此外,培养教师将教学模式转化为教学艺术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对已有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领会并灵活有效整合,熟练发挥教学机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对象主体是学生,教学模式研究和运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不仅是每一种教学模式所要追求的,也是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模式如何有效的促进知识传授和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但这不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终极追求。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能力的水平,对于这一目的,现实中的教学模式实践并没有达到。在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的努力方向无外乎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追寻和实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教学模式实践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情感发展,重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使师生关系达到良好和谐,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更能使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有效,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具有良好动态且具有有效性、科学性、生态性和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圈。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

[2]柳海民.试论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1988(5):34-37.

[3]徐继存,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J].克山师专学报, 2000:75-83.

[4]李晓华.论教学模式及其价值取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37-39.

[5]李允.繁荣背后的危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同质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43-48.

[6]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5.

(责任编辑:刘君玲)

徐彬/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号2011TBWT04)。

猜你喜欢

同质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浅析中国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