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对策分析

2016-07-26李红军

海河水利 2016年3期
关键词:水污染

李红军

(山西省运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 运城 044000)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对策分析

李红军

(山西省运城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运城044000)

摘 要:通过对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造成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水环境安全的具体措施,为整个流域水环境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河流域;水污染;水环境安全

山西省境内的海河水系河流有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漳卫南运河,自北至南流经大同、朔州、忻州、阳泉、晋中和长治等38个市(县、区),拥有桑干河、洋河、大清河、绵河等59条河流,流域面积约5.91万km2,约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18.5%,占全省总面积的37.8%。近年来,由于境内流域周围工矿企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水资源严重短缺,入河废污水排放量远远超过河流纳污能力,致使流域水环境受到污染。

1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现状

1.1流域水量分配情况

因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限制,山西省海河流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区内企业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化工、冶金等高耗水的重污染企业为主,尤其是桑干河沿岸、滹沱河及浊漳河流域内工业分布和人口居住非常密集,入河污水排放监管不力,致使河流水质恶化,污染加剧。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统计,2010年山西省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6.12亿m3,地表水资源量为23.1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0.63亿m3,流域用水量达21.10亿m3,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等都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但用水量增长幅度更大,入河废污水量逐年加大,造成地表水污染加重,有些地方农业灌溉用水已经依赖地下水,而地

表1 山西省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量统计 亿m3

1.2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功能区包括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十大类。由于监管疏漏,水功能区的入河排污达标率非常低,水功能区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2010年对山西省海河流域26个河长约1 072 km的水功能区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达到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有7个,占评价河长的26.3%;Ⅳ—Ⅴ类的有4个,占评价河长的14.3%;劣Ⅴ类的有15个,占评价河长的59.4%;河长达标率仅为25.3%。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水质均不达标。

1.3流域内水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多年水资源公报统计,2011—2014年全省用水总量分别为74.18亿、73.39亿、74.85亿、71.37亿m3,海河流域用水量分别为24.84亿、25.26亿、26.15亿、25.0亿m3,分别占当年全省用水总量的33.5%、34.4%、34.9%、35.0%。由此可见,流域用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城市水资源使用中,阳泉市和大同市以工业用水为主;除阳泉市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外,其余城市均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

2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1入河排污口分布广,超标排放频繁

流域内工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沿河废污水排放逐年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滞后,污水处理不彻底即排入河道的现象频发,导致流域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2011年,统计调查了海河流域大同、朔州、忻州、阳泉、晋中、长治6市大小河流共55条约220余处入河排污口,通过对其中日废水排放量大于300 t或年排放量大于10万t的190余处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得知全年废污水入河量约为3.58亿m3、入河污染物总量为4.9万m3,其中: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1.11亿m3,占污水排放总量的31.1%;生活污水约0.97亿m3,占排放总量的27.1%;混合污水最多,约为1.50亿m3,占排放总量的41.8%。累计超标排放的污水口有90余处,超标率达48.2%,常年超标排放的污水口占总数的86%。另外,还有些分散各地的中小企业存在污水未达标、偷排或超标排放现象,入河废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及数量是危害水生态环境、造成水体污染的直接原因。

2.2人为因素导致河流的生态资源功能减退

随着人们对防洪意识的加强,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实施河道硬化、石砌护坡、高筑河堤和裁弯取直等美化工程,在强化防洪功能的同时,削弱了河湖护岸的生态功能和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改变了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和河岸的自然特征,水域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损害,特别是减少了地下水的补充功能,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致使河流纳污能力减小,水污染加剧。如何既安全防洪又恢复生态环境的正常功能,也是当前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矛盾之一。

2.3水环境实时监控和预警设施不完善

目前,为了全面掌握不同时段海河流域水质状况,在每个监测断面开展了每月1~2次的水质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影响,既没有在入河排污口安装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没有完备的监控设施设备对流域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更没有将卫星遥感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以致不能及时掌握各河段、水域的污染物入河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进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扩散、遏制水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3 山西省海河流域水环境的改善措施

3.1严格流域纳污能力制度,控制污染源

严格流域排污许可、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制度,签订入河排污责任书,加大对煤矿、电厂、化工等重点污染企业推广再生水闭路循环和污水回用措施力度,迫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严禁生活污水和养殖畜禽产生的排泄物及各种废污水直接排放,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在入河排污口全部建闸挡污,安装自动监控监测设施,确保入河污水全部达标;完善水环境预警系统,将水域水质异常情况、污染传播通过预警网络系统发送至相关部门,使管理部门能实时掌握水环境质量动态;加强对水污染防治的管理,跨界河流按照输出水质进行考核,对下游造成危害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3.2加强生态修复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积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恢复流域自然河床,建设河流滨岸缓冲带,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河道稳定性,种植水生植物和养殖水生生物,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同时郁郁葱葱的草本植物和富有生机的水生生物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3制定奖惩机制,缓解水环境压力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力争在电力、煤炭等行业逐步实现废污水零排放;严格限制用水量增长,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奖励节水成效显著的企业和个人;减小地下水开采量,从根本上转变依赖地下水供水的格局,增加地下水涵养区,利用雨洪、弃水及处理后达到地下水回灌水质标准的污水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人工回灌,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压力。

3.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水环境

在公共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加大对废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管理力度,政府要起到主导和引导作用,推广废污水零排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保护水环境安全。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16)03-0013-02

DOI:10.3969/j.issn.1004-7328.2016.03.005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李红军(196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下水的大量开采引发地质等问题,致使流域水环境逐年恶化。

猜你喜欢

水污染
壶关县周边农村水污染治理问题研究
微波技术在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关于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
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政府责任
实验室水质分析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