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羌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①

2016-07-23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李文贵

中国商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合理利用羌族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李文贵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羌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析①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李文贵

摘 要: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经济性、外部性、公共性和垄断性等经济特征。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羌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解读,并提出羌族文化产业多维度发展模式,以期为羌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羌族 羌族文化资源 合理利用

羌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羌族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基石。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羌族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经济性、外部性、公共性和垄断性等经济特征。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羌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解读,并提出羌族文化产业多维度发展模式,以期为羌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羌族文化资源的经济学分析

1.1羌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性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基本形式,文化资本是指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及其形态。文化资本分为内含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和制度文化资本三种类型。内含文化资本是指以精神等形式内含于个人的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是指以文化商品形态呈现的物品。制度文化资本是指个人所持有的文化资本在制度上被认可。如对各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就是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政府机构授予,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和权威性的认证。

从文化资本三种类型来分析,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在2005年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这一定义表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口传身授、传统表演艺术等形式表现,即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形式内含于传承人,因而它本身就是内含文化资本。同时,羌族非遗文化在未进行合理利用之前,只能以文化资源的形态存在,而根据文化资本理论,非遗文化资源在以艺术作品或科学制置的物品呈现时,这种非遗文化资源就表现出文化商品形态,而当文化商品进入流通环节进行商品交换后,非遗文化资源就实现了文化资本化。此外,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由各级政府机构认定,具有保证性和权威性,这种文化资源转化为制度文化资本。

1.2羌族文化资源的垄断性

羌族文化资源的垄断性是指羌族节庆文化、羌族手工技艺、羌族歌舞文化和羌族建筑文化的唯一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其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北川羌族自治县拥有这种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而从进入壁垒来看,其他拥有这种资源极为困难,从而形成文化资源垄断。

羌族文化资源的垄断性决定了其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的分布状况,其需求曲线将决定其收益曲线。由于文化资源的平均收益总是等于文化资源的价格,所以,文化资源的平均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重叠,都是同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而文化资源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因此,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左下方,也向右下倾斜;由于每单位的边际收益就是相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所以,当边际收益大于零时,总收益曲线向右上倾斜,斜率为正;当边际收益小于零时,总收益曲线向右下倾斜,斜率为负;当边际收益等于零时,总收益曲线达到最高值。因此,为了获取最大收益,羌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只会在需求弹性大于1的部分进行合理利用。

1.3羌族文化资源的公共性

羌族文化资源虽然具有垄断性,但这种资源形成于特定群体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并经过世代相传得以保留下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羌族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文化性,更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它是一种公共资源,一种公共文化,具有传播性和分享性。羌族人民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式,使其得到不断传播、扩散,并在大众的广泛参与过程中,对其进行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正由于羌族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因而它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羌族文化资源的非竞争性特征可能使人们无节制地对其进行开发,大打非遗品牌,随意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羌族文化资源的非排他性特征则出现“搭便车”行为,结果将导致羌族文化资源供给不足,最终将破坏羌族文化资源的公共性。

1.4羌族文化资源的外部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公共资源,羌族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为正外部效应,而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则为负外部效应。就羌族文化资源而言,大地震对其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全社会对羌族文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这一过程中,某些个人或组织出现了借保护羌族文化之名,行赚取经济利益之实,唯经济效益至上,使弥足珍贵的羌族非遗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边际私人成本远远低于边际社会成本,而破坏实施者不会为遗产遭受破坏买单,因此,羌族文化资源具有负外部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多渠道多路径对羌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使人们有机会感受羌族非遗的无穷魅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具有正外部性。

基于上述分析,羌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经济性、外部性、公共性和垄断性等经济特征,为羌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在对北川羌族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探索羌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2 羌族文化资源资本化发展模式

羌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性理论指出,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是一种重要资源,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等形式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这也是文化产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羌族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羌族节庆文化、羌族手工技艺、羌族歌舞文化和羌族建筑文化等是实现羌族文化价值的载体。其中,通过对其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生产开发传统手工艺品;通过对羌族歌舞的展示,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直接的经济价值;通过举行羌族节庆文化,以及促进羌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餐饮、交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羌族文化资源的间接经济价值;通过对羌族节庆、技艺、歌舞和建筑等羌族文化资源的打造,大力提升其文化品牌效应,可以实现羌族文化资源的综合经济价值。因此,根据文化资本理论,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羌族文化产业,加强其羌族文化资源产业链的建设,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扩展,以实现羌族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综上,羌族文化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等形式转化成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羌族文化资源资本化。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构成了羌族文化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向羌族文化创意产业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

3 羌族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支撑发展模式

根据羌族文化资源垄断性特点,以及文化资源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相互关系,为了提高羌族文化资源的总收益(不仅是指经济收益,还包括文化及社会等收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环境背景下,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羌族文化资源,丰富羌族文化内涵,在保护其基本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发展和创新。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创建羌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中心,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增加文化资源需求量,扩大文化资源的影响力,进而提高羌族文化资源利用的总收益。

同时通过建立羌族传统文化产业园、羌族技艺传习所、羌族文化研究所等实体平台,对羌民族分布与迁移、羌民族复兴之梦、羌民族服饰、羌民族绘画、羌民族音乐、羌民族舞蹈、羌民族节日、羌民族文学、羌民族影视等羌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推广,推进民族特色的羌族文化创意产品线下推广平台建设。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对羌族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线上营销,完善线上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打造线上网络推广平台。

4 羌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羌族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文化性,更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它是一种公共资源,同时还具有外部性。羌族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为羌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产业业态,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即一些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同时聚集在一定的特定区域内,以便低成本地获得外部性。从空间维度来看,处于藏羌彝走廊的羌族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形成了特定的集聚区,这就有利于创建羌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羌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从产业维度和政策维度来看,当前羌区地方政府实施的是产业扶持政策,以发展旅游等重点产业为主,传统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等跨界融合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衍生型产业则远未涉足。因此,羌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基本上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以羌族传统产业为基点,不断创新意识,将独特的羌族文化元素融入创意产品和品牌中,以实现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相互融合。同时使羌族区域内各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共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以现有的羌族文化传习所、非遗工作室等为依托,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城现有的“一廊”、“一轴”、“一环”、“一心”基础上,建立“羌族主题文化湿地公园”,形成“一廊”、“一轴”、“一环”、“一心”、“一园”的有效联动,融羌文化普及、羌文化挖掘、羌文化体验、羌文化传承、羌产品创意于一体,引进有关羌族文化科技企业入驻孵化园,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发挥各企业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构成这一独特区域羌族文化的竞争优势。

5 羌族文化创意品牌发展模式

羌族文化资源外部性特征表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个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为正外部效应,而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则为负外部效应。

羌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人才和市场潜力巨大。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区域优势资源特色,积极打造相关文创企业龙头,培育优质的产品品牌,形成具有羌民族特色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通过树立品牌将碎片化的文化资源和内容进行集合,形成市场效应,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实现品牌效用最大化。

5.1创建羌族节庆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特征,可以把弘扬传统文化和经济建设相结合,在北川举行全国性大型大禹祭祀习俗活动,进而促进大禹文化品牌建设。全国性大禹祭祀活动可以继续传承原有民间的祭祀习俗,用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的太牢之礼,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娱乐活动。祭祀可以是政府组织,民间参与,社会各界支持,也可以开展大禹文化论坛、原生态文化展示等系列活动,亦可围绕大禹这一历史人物,举行大禹歌舞盛典。总之,祭祀活动内容可以包括禹羌文化研讨会、公祭大禹典礼、以大禹主题的歌舞表演等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参与,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可以拉动北川旅游业的发展。广泛借助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推进大禹文化品牌的打造。

5.2创建羌族手工技艺创意产业品牌

根据已有研究,北川羌族刺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效益的综合价值仅次于大禹祭祀,具有巨大的资源利用潜力。因此,为有效传承和保护羌族民间刺绣文化,应加强北川羌绣品牌的创建。首先,深度挖掘羌族文化基因。羌族民间刺绣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具有很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在创新羌绣产品时,开发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致力于打造独特的羌绣品牌。其次,对羌族刺绣进行品牌定位。确定自身产品差异化,以区隔同类竞争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再次,实施羌绣品牌延伸战略。将羌绣品牌的个性、属性、价值等进行延伸,实现羌绣品牌无形资产转移。最后,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在销售的过程中去传递羌绣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培育忠诚的消费者。为了推介展示羌绣特色产品,北川县将羌绣作为特色商业街驻场项目,为企业搭建市场平台,经营范围包含各类羌族刺绣产品,古老羌族绣品收藏展示,服饰、鞋帽,羌族吉祥物、羌绣工艺品、羌族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羌绣技艺培训。

5.3创建羌族歌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在对羌族歌舞文化本真性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传统舞蹈注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不断进行创新,可举办羌族民间歌舞大赛,在国内外进行公益性或商业性演出,同时可以与婚庆公司进行合作,举行具有羌民族特色的婚庆活动,既可以有效传承保护羌族歌舞文化资源,又可对其合理利用。如2011 年4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经过再现和加工的羌族酒歌《尔玛西惹木》荣获“金奖”。对羌笛演奏艺术来说,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适当举行各类展演活动,对其进行活态传承。

因此,对羌族民间歌舞和民俗活动利用融入民族风情旅游,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以丰富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这既传承了历史,又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文化财产。

5.4创建羌族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羌族建筑文化资源也极具民族特色,而碉楼应该是羌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态。羌族垒石为室的建筑历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并在吸收其他民族建筑文化过程中日趋丰富。但5·12地震后,羌族建筑遭受重创,碉楼残存无几。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羌族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北川羌寨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政府部门、民间人士以及羌族同胞的共同努力,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进行公司化运作,实施农户入股的经营模式,使羌寨真正地走上品牌之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属性,在具有代表性的羌寨,应该进一步深度挖掘羌族文化元素,打造一批经典而规范的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族剧目,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大力发展开发旅游资源,并着力打造一年一度的羌寨文化旅游节,从而加快羌寨品牌化建设。在对羌族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过程中,我们可以复建一批碉楼,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使其既可以成为展示建筑文化的建筑物,还可以采用租赁、出售等各种形式充分对其加以利用。同时可以以兴办农家乐的形式来开发旅游景点,让游客更直接深切地感受到当地的原生态民风民俗,这也是有效践行我国古村落修复和保护的政策。

6 结语

羌族非遗资源的经济性、外部性、公共性和垄断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在对其进行有效传承的同时,又要加大保护力度并进行合理利用。我们对北川羌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问题上要进行战略性思考,既要对羌族文化资源在传承和保护中进行合理利用,又要对羌族文化资源在合理利用中进行传承保护。

总之,将羌族地域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使人文资源转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资源资本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传统民族文化有效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保护与利用共赢。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不是为市场化而市场化,否则没有市场效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得不到有效保护走向消亡,而某些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过度开发,会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变异。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羌族文化资源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角色[EB/ OL].(2011-03-23).http://www.ihchina.cn/inc/ detail.jsp?info_id=1635

[4]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S].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 彭邦本.从大禹到李冰:上古水利理念初探──以古蜀治水史迹及其影响为中心[M]//江源文明.成都:巴蜀书社,2006.

[6] 周锦,顾江.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

[7] 李全生.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东方论坛,2003(1).

[8]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9] 龚珍旭,童光庆,李文贵.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潜力综合评价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2(6).

作者简介:李文贵(1970-),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羌族生态实验保护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J14-1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c)-126-04

猜你喜欢

合理利用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浅谈档案资源的功能与合理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中职英语语音室教学优势及问题分析
家长资源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