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内外向人格特质大学生对性格词汇的内隐态度

2016-07-20董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董洁

[摘要]目的:研究内外向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对性格词汇的内隐态度。方法:从新疆地区某高校随机选取100名本科大学生,采用淡路向性检测卡进行施测,筛选出27名内向人格特质、31名外向人格特质的大学生。筛选出的被试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分别对内向和外向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完成内隐联想测验和错误率进行2(组别:内向组、外向组)×2(词汇分类:内向性词汇/外向性词汇)×2(外在反应效价:积极/消极)的重复测量法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外向人格特质组被试对内外向性格词汇的内隐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内向人格特质组被试对内外向性格词汇的内隐态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且内向人格特质组和外向人格特质组均表现外向性积极词汇的反应时较内向性消极的反应时短。

[关键词]内隐态度;内外向人格特质;内隐联想测验;反应效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3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6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由于现代社会是个关系型的社会,外向人格特质的人很受欢迎。例如,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所需都是热情大方、人际沟通能力强、性格开朗等等,这些要求表现了用人单位对外向性人格特质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对不同性格特质的人的人际交往喜好观察,不同性格特质的人对性格特质所存在的偏好。由于内隐态度是通过无意识表现出来的。而外显的态度并不是真实的,总是由于外在的社会赞许性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偏差。所以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探究当代大学生对内外向性人格特质比较准确的态度。

(二)理论依据

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提出的。内隐态度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用内隐联想测验来研究人的态度与行为是否相符,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是源于认知心理学经常用到的启动效应的概念,是根据在认知心理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进行理论解释。

(三)相关研究

由奥尔波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通过吉尔福特、艾森克等人的研究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理论的完善已经大体完成。

赵伟柱等在对中学生在人格特质研究时发现,中学生在内外向的得分越低而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在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高外向性、低神经质(情绪稳定性高)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表现上尤其是人际的信任上这类的大学生信任水平会更高,在孤独体验上的水平会相对较少。具有神经质或精神质倾向的、个性内向的大学生,由于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而过于敏感谨慎,所以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够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已有的研究未能研究内外向人格特质的人对自身特质是否满意。所以,本研究来研究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对内外向人格特质的内隐态度如何,和对自身的特质是否满意。

二、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内外向人格特质的内隐态度;探讨内向人格特质与外向人格特质在反应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探讨大学生不同性格特质者对性格的内隐态度;研究人们对何种人格特质更偏爱以及不同特质方面对性格特质的态度是否相同。

(二)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某高校随机选取100名被试,利用淡路向性卡筛选出60名被试,其中有2个被试的数据无效,最后选出内向人格特质格的人27个,外向人格特质的人31人。年龄在21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2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的差距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实验设计

采用2(实验分组:内向人格特质组/外向人格特质格组)×2(词汇分类:内向性格词汇/外向性格词汇)×2(积极/消极反应效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被试间变量是实验的分组,组内变量为词汇的两种分类与反应效价这两个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对实验操作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四)实验材料和仪器

1.研究材料

向性检查卡又称淡路向性检查,该量表把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交友的情况、对新环境的兴趣和适应,以及自我主张的强烈程度等作为判断内外向性的重要征候。该量表共50个测题,每题作“是”、“否”或“不一定”的回答。根据被试回答结果,可求出外向性指数(V.Q),式中外向性反应总数,是指所有作外向反应的题数。此检查法已被证实在信效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能够作为个人诊断的一种参考方法。

采用e-prime程序,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程序范式编写。实验词汇:让被试进行5点评定(从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结果选出各16个最能代表内向和外向性格的词汇。利用3点评定,最终内向和外向词汇各5个。测验一和测验二在词汇的长短方面统一。

2.实验程序

实验trail序列:首先在屏幕的中心呈现注视点(+)为红色,呈现315ms,然后在屏幕中心呈现刺激词汇,当被试做出按键反应时刺激词语才会消失。有两个实验,第一阶段:先进行20个练习,练习按照先出现单个词语,后出现性格词汇与效价词汇的组合。被试反应正确后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有32个试验。第二阶段同第一阶段。整个实验共有106个试验。两个实验之间休息5分钟。在正式实验时刺激词汇任意出现。相同的一个词语不能相连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

对正式实验部分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统一将所有的被试的错误率在平均错误率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删除。将反应错误的试次的数据删除,将小于300ms的反应时按300ms计算,将大于3000ms的反应时按3000ms计算。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数据导人SPSSl6.0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三、结果

(一)被试对不同测验反应时差异的显著性比较

统计分析看出:F(内向性)=5.27,df=26,P(内向性)<0.05;F(外向性)=1.71,df=30,P(外向性)>0.05。内向性P值为0.03<0.05,外向性P值为0.20>0.05,由此可知,外向性格的大学生对内、外性格持中性态度,差异不显著。但是内向性的被试对性格词汇存在显著地差异。

(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测验的描述统计

所有被试对外向积极反应正确率最高(x=0.98),外向消极的正确率最低(x=0.81),而对于内向词汇的不同效价态度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所有被试对不同类型材料反应的正确率反应趋势一致,所有被试的标准差在对外向消极的词汇波动最大(s=0.39),对于外向积极词汇波动最小(s=0.17)。由此可知,被试对外向词均持有稳定的积极态度。在不同被试对性格词汇反应的正确率的差异检验中,有统计可知,F(1,57)=9.06,t=1.51,p=0.13>0.05。由此可知,不同性格特质组被试在反应时的正确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实验中的联结方式与材料性质

从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时上来分析,无论外向性还是内向性的被试,从反应材料类型的趋势图上看,外向性材料与积极词汇的反应时均最低,说明被试对外向性所持的积极态度比对内向性所持的消极态度更明显、更强烈。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与加工机制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可以从激活--扩散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来讨论。从激活--扩散模型来讲,我们所感知到的信息是在神经节点上是按照分层进行组织起来和存储的。根据神经的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来说明和反应有这两个节点所表征的概念之间在语义上联系的紧密程度。

除激活--扩散模型之外,神经网络模型认为概念并不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于某一神经节点中的,而是按照许多小的属性或亚概念的形式存在于由许多“神经节”构成的集合中。由此可知,外向性与积极性评价在大脑中具有更大的“交集”,内向性与消极评价在大脑中具有更大的“交集”。二者之间的语义差异性较小,所以带来更快的反应速度,大学生对外向性具有一定的偏爱。

(二)内外向性的内隐社会认知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内外向性格的被试对性格词汇内隐态度存在着不同。但均表现为对外向词汇与积极词汇连接最为紧密,内向词汇的词与消极词汇连接更为紧密。这些体现在反应时与正确率上。为什么会出现内向人格特质被试对外向性的积极态度,内向性的消极评价呢?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推断为以下:

1.人们的学习动机而影响行为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并引起一系列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

2.冲动性和焦虑感与内、外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武晓艳等人以成人为对象研究习得性无助与人格的相关发现,内向者最易习得性无助,中间型为其次,对于,外向者来说最不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而且发现性格内倾者易产生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相比于外向者。

那为什么外向性的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所存在态度的差异是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所驱使的。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一致。对于外向性被试对内外向性词汇持中性态度,也许是因为外向性被试认识到自身性格特点的不足,看到内向性被试身上自己所期望有的特质。

五、实验结论

(一)外向人格特质组被试对内外向性格的词汇不存在反应时的显著差异。而内向人格特质组被试对性格特质词汇的内隐态度却存在显著差异。

(二)所有被试对内向性词汇的反应效价的反应时之差小于对外向性词汇所持的反应效价(积极和消极)的反应时之差。相对于外向性词汇,所有被试对内向性词汇的态度较为不明确,但外向性格组没有显著差异。

(三)在反应的正确率上,内外向人格特质的被试对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存在差异。外向性词汇与积极词汇为最高,外向消极为最低,对内向性词汇的态度,无论积极或消极均较高。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