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价值观发展与引导机制研究

2016-07-20赵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引导发展

赵东

[摘要]本研究以文化冲突和价值危机为视角,采用数理统计等量化研究范式对在校大学生党员这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党员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形象、青年亚文化三个基本范畴有机结合,对了解青年大学生潜在意识、大学生党员行为趋向、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价值理念及标准行为的树立与选择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青年群体核心价值观发展与引导对策,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及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党员群体价值观良性促进与积极导引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3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17[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青年群体文化发展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合理评估和科学引导这一群体亚文化,对在青年群体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范式尤为重要,对于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梳理与引导带来的多元价值观矛盾与冲突需要进一步协调和完善。

一、青年群体亚文化内涵与特征

青年群体亚文化是在主文化或者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青年群体特有的一些观念和隐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主文化相对的、非主流的、局部的,与主文化有相通的又有其独特的价值与观念的文化,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亚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独特的年龄显性生活方式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边缘性、批判性和颠覆性。青年面对纷繁复杂、形态迥异的文化,他们会基于各自的价值观不自觉的对此加以文化选择与评判,在辨识社会现象、提高自我思想辨别与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加工出自我独特的价值见解,青年群体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具有偏离性,正是这种偏离性,使青年亚文化似乎贴上了标签而更容易辨识。

(二)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体现出协商共存的格局。青年亚文化是风格化,而非反文化的,青年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的存在及发展方式的理解是以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现的,恰恰反映出大学生青年群体自我身份的价值认同与追求。 二、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解构 青年大学生总是由于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追逐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的思想方式,所衍射出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博弈,使得社会公众对青年群体的行为表现所持有的观念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本研究基于青年党员模块并聚焦于青年群体普遍意义上的一般价值观描述分析,并试图在现实生活现象层面上还原其价值趋向构成特点。

通过数据统计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价值观及其隐性文化结构如下。

(一)青年大学生党员群体价值观的分析理念是人本理念。基于青年大学生党员群体身份特征分析其价值观念,并不是降低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反之恰恰是综合性的、理性的认知与建构。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都归结于人,青年大学生党员群体价值观引导与建设最终还是服务于主体,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回归。

(二)生活方式的变换要与时俱进,青年大学生党员的群体价值观认识也要与时俱进,使得对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与把我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大学生亚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群体亚文化对青年群体意识形成的“群体心理画像”表现得尤为生动。

(三)测量更加精细化、创新中注重传统的经典传承、解析更加后先现代性。青年群体文件建设要注意吸收与借鉴,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要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要进行重点保护,旗帜鲜明的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在对待外来文化,要注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勇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浪潮。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具有快捷化、娱乐化倾向。有必要在群体价值观的建构上要结合青年亚文化特点的继承与创新的行为表现,以便于我们对青年群体亚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量性、易读化。

(四)确定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评判标准。价值观对行为的指引作用具有延续性、层次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青年群体的政治诉求意向存在,诉求方式是多样的,青年群体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对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权威发布”,随之而来的是务实稳重的积极参与热情,因此,在建设主导文化上要注重引导积极向上、进取乐观、务实稳重的优秀文化精神。

三、青年价值观发展与引导路径

青年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特殊的一类群体,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社会发展责任,我们不能忽视青年价值观的作用,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从精神层面起到导引和表率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重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与引导机制的构建。研究学者和青年教育工作实践者应该从生活现象所体现出的深层次上了解和把握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及亚文化发展现状,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开展青年亚文化建设与引导工作。根据本研究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及青年亚文化结构与现状的实证分析,在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引导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建设中,要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主导价值观的社会认知水平。西方国家宣传的“普世价值观”对大学生青年群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政府倡导的主导意识形态没有受到尖锐的抵触,但也没有得到预期的社会价值认同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地方政府要强化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职责,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创造性的实现主导意识形态植根于基层,植根于大学生青年学生生力军的内心。

(二)努力探索青年健康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与途径。青年健康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落在实处。应该说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认可与践行需要一个长期的认知和接受过程,青年群体的个性特点、价值取向已经和既定的道德标准有着一定的差距,社会心理也异常复杂,审美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的认可已经是有异化倾向。必须让青年群体了解自身的文化特征所影响的生活行为方式带来的一些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建设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不能仅仅依赖某一介体,不能忽视社会风气的营造,道德风范的优化,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从事青年价值观研究的学者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年群体亚文化发展中的一些消极表现。探究青年群体亚文化发展与引导机制,既要把握青年群体亚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生命力以及庞大的受众是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又要看到这些青年群体亚文化是其与主流文化在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对撞与博弈,要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文献分析、模型假设与论证等多种手段全面论证青年亚文化的利与弊,廓清青年群体亚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心理坐标及价值取向,既不能一味的否定也不能全盘的接受,做到兼容并包、不卑不亢。由于“随性”和“叛逆”以及非理性而导致异化人格已经“符号化”。如“宅男宅女”型边缘性人格、“网络愤青”型反社会性人格、“铁杆粉丝”型附和性人格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与建设,要主动挖掘青年群体文化中包含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因子与社会辐射功能,用先进文化抵制不良文化,传递正能量,培育青年文化建设亮点。

(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融合及接纳,考虑到青年群体价值观表达了这一群体的心理诉求、社会认知、行为意识,凸显青年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流群体与媒体在对待纷繁复杂的文化形态时,应该有包容心和理性智慧,从青年党员群体的亚文化存在可以窥测青年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困境与裂隙,一定要学会接纳青年群体亚文化的存在,倾听青年群体的灼热心声,积极保护这种集体欲望的诉求,创造性的社会参与热情,要利用亚文化中的合理资源来丰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容,从而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五)注重人文关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内核,其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它涵盖了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所有范式中,具有引领思潮、凝聚人心、整合资源等多重功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多元文化中优秀文化。同时消除误会,增进共识,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力量之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斗志的精神依托,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

(六)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塑造优秀青年楷模,体育界的姚明、李娜、孙杨;围棋界的古力、常昊;斯诺克台球界的丁俊晖、潘晓婷;电子竞技界的李晓峰;文化演艺界的TFBOYs新生代青年等,优秀青年楷模的形象会引起受众的效仿,做主流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青年健康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持之以恒,更要落在实处。

总之,要从生活现象所体现出的深层上了解和把握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及亚文化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与大众主流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其他先进文化形态有机结合,并不断汲取养分与动力,使之在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减少不良文化侵扰,引领主流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青年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

猜你喜欢

引导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