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2016-07-20花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指导常态

花慧

[摘要]经济领域的各种变化让就业市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必须要不断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积极的拓宽和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试图调查90后大学生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观的变化及问题,以便更好的针对问题来解决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2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1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义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即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新机遇。譬如人口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群今后将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主平台,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动和潜力的核心。同时经济的服务化升级也将创造出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空间,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互联网相关产业都将产生新成果和新动态。另外发展的低碳化、产业的高端化、社会的信息化、经营的国际化等等都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典型特征。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一直在就业的观念上都会多少存在误区,他们对自己本身有着过高的期望,从而导致其“眼高手低”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很多刚从大学走出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一份各方面都符合自己要求的体面的工作,都不喜欢从低处开始做,所以很多学生都“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状态喜爱。另外,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大部分都对自己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处于迷茫状态,直接导致在真正面对就业之时盲目而无所适从。同时企业对于大学生的严苛条件也会看出大学生自身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过少,导致抗压性低、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加之就业市场的不够完善,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一度成为社会议论的话题,更成为国家重视的重要板块。

(三)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领域的各种变化让就业市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毕业生总署直接翻了一倍还多,而从就业市场角度看,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500万,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在不断下降,但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存在,大学生作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的确是社会最需要的,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趋势的增加,如果仍旧抱有“我是大学生”这样的光环在身,就业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大学生必须要伴随经济新常态不断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不再单一盯住所谓的体制内,而要积极的拓宽和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进入中高端,带来高端就业岗位的增加,自贸区、互联网、新媒体和创意类等新领域都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类优势条件。

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也要进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新常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分析

随着就业趋势的严峻性,学生生源的不断变化,本次调查围绕北京城市学院在校大二、大三及大四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和研究,试图探讨和研究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和推动大学生积极就业。本次调查围绕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等学生进行小范围抽样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其中男生占49.48%,女生50.51%,大二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0,92%,大三学生占27.83%,大四41.23%。经济管理类学生占57.73%,理工类占20.61%,其他类专业共计占21.64%,在调研和研究中我们发现90后学生整体就业观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就业前职业类相应储备知识相应增多

1.自我认知的增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2.7%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劣势、核心竞争力是有非常全面和比较全面的了解的,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学生大多通过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类讲座及就业指导等形式不断清晰了解自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8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过3-4次相应职业发展的课程及培训,并且有86.7%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有关职业规划、择业标准方面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关于职业类的较少,但现有北京城市学院为了更好地提高就业质量,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将就业不断前移,各类的职业类课程填充到课程里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较为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认为一定程度上能推动自己的就业进程。访谈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课程的帮助下会使用很多测评工具加深对自己的认知,同时也会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让未来变得不太迷茫。

2.社会实习增多加深了学生专业与就业的联系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有51.9%的学生会认为实习对于就业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的,实习会让他们对相关学习的专业有了一定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职业发展的方向也有了新的看法,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会通过实习继续坚持与专业匹配的就业方向,但有些则会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于是在实习中提早发现让学生在就业上有了重新的转变也有了时间的准备。我校在专业实习的培养上也是能够做到时时与就业相挂钩,在调查里我们也会发现学生2-3次以上专业实习占到50%以上,因此可以看到,整体上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二)就业关注点及路径发生重心上的转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在关注传统就业行业,反而微商等一系列新兴灵活就业形式让90后大学生极为青睐,调查数据显示,近43,2%的学生认为毕业后要自己创业,这是与传统80后就业观皆然不同的地方,部分学生不再认为“铁饭碗”即是最好的,而且工资及福利也不再是他们判断就业岗位的单一标准,我们发现有23.5%的学生更在意单位的地理环境,有28%的学生更在意企业文化及舒适度,因此我们发现90后关注自我的意识明显呈现在就业选择中,这一变化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经济常态下,服务业的大肆扩张,科技互联网的迅速膨胀反而为90后大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路径。

三、经济新常态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自我意识的加强导致就业的稳定性发生急剧变化

由于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加,加之社会整体形势的变化性,经济与日俱增的繁荣,导致大部门90后学生生活无压力,从而他们会更在乎自身内心的感受,我们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好多学生认为自己还是愿意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他们更青睐的一种就业形势,而常规就业反而成为他们较为排斥的形式,他们认为不自由和压力让他们会有不舒适的感觉,于是选择放弃。但由于90后大学生的不成熟性,导致在创业和灵活就业过程中也是屡屡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因此这一就业形势的后续变化是需要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扩张下的就业被动性增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0后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特别重视,凡是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可以全盘研究,但是但凡与他们兴趣无关的事情,他们会毫不关心,正如就业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好多学生现在并不愿意积极主动就业,都想先玩一两年后再去就业,就会导致整体就业推进工作的缓慢性,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加之这样滞留不就业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就业工作俨然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否则也将一定程度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

四、经济新常态下转变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自我职业观念的调整

大学生就业难,但观念转变并不难,尽管经济环境在变化,但是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却处处充满了商机。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广大中小企业、农村乡镇、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大学生必须改变求稳、图实惠等传统的陈旧择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金子在哪儿都一样闪光”,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发、建设,走出一条奋斗、创业之路。同时,还应该看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人事代理事业的兴起,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真正所长,在岗位上培养自己对职业的热爱,锻炼自己的本领,从而作出扎根本行或合理流动的选择。另外也希望大学生懂得创业不是不好,但是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沉淀,希望他们转变和减少浮躁的情绪,能够稳定在自身感兴趣的行业中发挥最大的能量。

(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引导

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加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为了更好地推进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必须改革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中国未来需要的大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灵活的头脑,互相协作的群体意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勇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北京城市学院一直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培育学生的第一目标,我们在不断努力优化职业类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计划,突出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按照“适合教育、全人教育、有效教育、实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学校也应加强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帮助。除了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之外,我校一直在努力开展各类就业帮助政策,如创新创业大赛、就业咨询等等,通过各类教育引导以强化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而且全面的分析出自己合适什么样的工作,了解其学习的相关专业的培养和使用方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扩大宣传的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等。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加强就业教育,设立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国的一些就业政策,提早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而且,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从而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快速上升,在政府部门方面,从根源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的课程结构,从而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以充分地运用到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去,而且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可以多参见一些实习的机会或者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为学生搭建与社会接触的各种平台。现在在很多学校创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重视。

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在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大学生创业之路上清华大学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在学校里建立了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而且有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指导。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可以能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使相关手续简化,创业门槛降低,给予最大的扶持。自主创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应该在政策等方面支持,增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保护力度,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引导力度,从而真正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

总而言之,经济新常态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相信90后大学生的未来之路必将平坦宽阔。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指导常态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