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道河子荡漾着铁轨的回声

2016-07-20舟自横

文存阅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俄式河子中东

舟自横



横道河子荡漾着铁轨的回声

舟自横

横道河子老火车站

山坳就像蚌壳,呵护着她这颗内敛而光华四射的珍珠;中东铁路恍若一条脐带,使她在十九世纪末有了最初的生命;她现在已年高过百,但透过历史的浑茫,仍能看见她辛酸的经历和过往;她是我见过的最具北方风情且最能折射出近代史的小镇——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也是东北三省唯一获评为“中国三十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小镇。

静美小镇

横道河子镇名来源于横道河子河。横道河子,因早年有一条南北道路横穿河流,故名“横道河子”。

这样的宁静,这样的秀美,这样的惬意。脚步走在青石条铺就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上,似乎都能带来群山的回声。时光悠悠,一段历史里的鲜血、汗水和屈辱,都化作尘埃,在阳光下微微浮动。

它们最终都将落定,成为青石板下面的泥土。坚实而温热,继续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今天自信的种子。

初冬时节,横道河子仍然是深秋的模样——落叶隐匿,雁影归去,秋风深掩,留下的是触手可及的静美。

近五百米长的小街上,只有我们三个人在走动。身影投射到小街上,这种静美像一棵树慢慢发出芽来,越走越枝繁叶茂。直至把人影寥落的小镇走成幽深、恬淡的景致。

古典的路灯和俄式民居在两旁依次排列。凸凹有致、敦实厚重、韵味十足的墙体,黄色的粉饰,别致的窗饰,黑色的屋顶,俄式民居好像把旧时光固定在那里。我仿佛看见夕阳下,炊烟袅袅,黑列巴和奶油飘着香气,壁炉里的松木柈子在哔剥作响。手风琴优美的旋律悠然响起,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在翩翩起舞。圣母进堂教堂的晚钟,好像从遥远的天国传来,飘渺、圣洁而深邃。

就这样慢慢沉浸在历史的恍惚和错觉里。也就是在这条街上,我们竟然还看到了四栋保存完好的俄式木屋。木屋典雅端庄,就像一位贵妇人静静坐在岁月深处。卯榫间架结构严密,雕花窗饰别具匠心,墙体呈现出暗红色,仿佛仍在散发着木质芳香。这些木屋建于1904年,总面积七百多平方米,是圆木木刻楞结构,外部是木板。它们是中东铁路通车后,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修建的。该木屋起初供中东铁路东段筑路指挥中心使用,居住者为工程技术人员,俄国人迁走后,一度为横道河子铁路管理机关所用,后改为铁路职工住宅。

历史都会过去的。如今,初冬阳光正好,不温不凉,像绵软的丝绸披在身上。我们走过,竟然看到有两家年长的主妇,在屋子外面恹恹欲睡。她们的青春在这里流逝了,而有更多的历史不会重来。

此时是初冬的下午,我们在横道河子镇的大街小巷穿行着,领路的则是因下车问路而刚刚结识的刘大哥。他是横道河子林场的一名职工,因为业务关系而经常去绥芬河。当他听说我们来自绥芬河和此行目的后,便热情、主动地当起了我们的“导游”。

没有一丝风。走在小镇里,举目就可以看到周围的群山,感觉周遭的安静是如此空旷。即便在最繁华的山货一条街,也没有听到像别处那样喧闹的声音。木耳、干蘑菇一排摆在小街两旁,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山产品货真价实,不怕人不识货。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摊主们既不吆喝,也不争抢顾客,而是就在摊位后静静地坐着,阳光在脸上涂抹着祥和、淡然和自足的色彩。小镇主街狭窄,因此很少看到轿车的影子,也没有看到摩托车呼啸而过。

静美,是因为喧嚣和悲伤的记忆已经成为过去。周遭的俄式建筑,在提醒着我们,身旁就有一条中东铁路。向东是绥芬河,向西是满洲里。从两个节点再次向外延伸,是贪婪的胃口和弥漫而来的硝烟。

建筑遗存

在横道河子,每一种视角,都是一幅油画。而油画的主角,就是这些载沉载浮的俄式建筑,它们是历史的定格、景深和外延。

生活在绥芬河,对俄式建筑并不陌生。但在横道河子看到这么密集且保存完好的俄式建筑,还是让人感叹不已。我暗自揣度,小镇略显闭塞,地处高寒,经济发展缓慢,没有进行大面积开发,是使得历史建筑得以侥幸存世的主要原因吧。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当地重视文物保护的结果。

铭记历史,建筑也是最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地方显得卓尔不群的关键所在。

目前,横道河子俄式建筑的规模及保存完好程度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有1901至1905年建成的俄式风格建筑共九十七栋,总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主要分布于三O一国道以西至小镇火车站之间的俄罗斯老街两侧,以及镇西的村落中。东正教堂、机车库等六个单位建筑被列入全国九大工业遗产之一,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最为有名的,当属东正教堂、中东铁路机车库和大白楼等。

第二天,横道河子车站刚刚上班,我便和同事来到站长办公室。当我问起有没有俄式建筑老照片的时候,王站长直摇头。闲聊几句后,他忽然想起他曾经在喇嘛台(当地人的俗称,准确名字是“东正教圣母进堂教堂”)曾经看过一些照片。

可一般情况下,教堂不对外开放,并且教堂室内刚刚刷了地板漆。

看我有些焦急的样子,王站长便立即给镇党委书记打电话,希望为我们开个“后门”。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王站长让食堂张师傅领着我们前往。其实把张师傅称作张老师更为准确。他外表儒雅,说话文气。原来,他曾在铁路学校教过书,学校划归地方管理后,便留在了铁路。

昨日晚间下过一场大雪。据说这里因为海拔高,因此多雨多雪,平均气温要比相距不远的海林市区低四五度。眼前的一切,证实了这种说法。

大雪厚厚的,山风带起零星的雪花呼啸着,使视线有些模糊。走过俄罗斯老街,便依稀看到了风雪笼罩的位于镇东高台上的圣母进堂教堂。

打开大门,教堂就矗立在面前。屋顶上高高的十字架以及高低错落的主屋和侧室,仿佛整座建筑是呼之欲出音乐的节奏。用上等红松卡、嵌、镶、雕而建成的墙体,窗子周边蓝色的装饰,显露出它的与众不同。的确,它是东北三省目前仅存的一座全木制结构的东正教教堂,其规模仅次于文革时期被毁坏的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

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圣母进堂教堂,建筑平面为十字形,主体面积六百一十四平方米。当时,这座教堂既做教堂用,也做教室,有中国和俄国儿童在此读书。1902年11月1日从北京来了一位大教主,名字叫伊诺坎基·别列耶拉夫斯基,在教堂进行洗礼。1955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

我有幸走进教堂内部。屋顶全部以红松装饰,透过方形穹顶可以仰望天空,太阳和神的圣洁光辉抚慰着身心,仿佛天堂就在不远处。拱形屋门周围的浮雕,四周墙壁上林林总总的的彩色画,彰显出宗教的肃穆与虔诚。西北、西南各有一门厅,东北、东南各有一忏悔室,室内当时设唱诗班和诵经班,可容纳五百名信徒。它曾一度成为西起石头砬子、亚布力乃至哈尔滨,东到海林、铁岭河一带东正教的活动中心。

如果说圣母进堂教堂是位端庄的母亲的话,那么铁路大白楼就是位活泼的少女。铁路大白楼为砖墙瓦盖的俄式建筑,窗檐抱角处为白色,其余黄色,显得极为俏皮和风韵,在冬日暗淡的黄昏下,像一抹跳动的亮色。

大白楼位于横道河子镇北,是座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三层白色俄式砖瓦结构建筑,有阳台,一层为半地下室。是1904年,沙俄政府为修建中东铁路的专家、技术人员建造的。由于当时在当地是比较大的建筑,且四周森林茂密,环境十分幽静,故俗称“大白楼”。

厚重历史

如果说,亿万年来静默的张广才岭像位女性,那么中东铁路就是一个垂涎欲滴、来势汹汹的雄性。但当它们在十九世纪末相遇的时候,横道河子便孕育而生。这个小镇的诞生,比哈尔滨建市早了一年。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中东铁路,即中国东省铁路之意。中东铁路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

修建中东铁路的中国劳工

1898年8月中东铁路破土动工,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东部、西部、南部三线,由六处同时开始相向施工。北部干线(满洲里到绥芬河)和南满支线(宽城子至旅顺)及其它支线,全长约二千五百多公里,采用俄制一五二四毫米轨距,干支线相连,分布在中国东北广大地区。

横道河子是中东铁路上的重要节点。1901 年3月3日,中东铁路双向工程在此举行接轨仪式。

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主脊以东绝大部分在海林市境内,为黑龙江省最突出的高山峻岭。中东铁路全线施工后,由于铁路的修建要穿过张广才岭,横道河子路段山势高峻,地形复杂,既有悬崖绝壁,又有深谷陡坡,是中东铁路的一大难题。于是,大批俄罗斯铁路专家和技术人员云集到横道河子,使横道河子一下子就成为哈尔滨以东的重要工区,也使这里成为铁路施工的指挥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

中东铁路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当时,调集了十七万华人劳工,横道河子工区就有一万五千人,负责一面坡到下城子的铺设工程。

铁锤声和劳动号子打破了亘古的静谧。人潮向这里汹涌而来,于是,俄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使横道河子成为俄罗斯人在东北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汇集的人流,带来林立的工厂和商铺,更有银行家眯着眼睛数着钞票。无尽的欲望,遮住了阳光。傲慢的俄罗斯专家,疲惫的中国劳工,投机的商人……支撑起了小镇的一时繁华。

中西文化在小镇碰撞和融合。当时,横道啤酒与哈尔滨啤酒齐名。哈尔滨啤酒创建于1900年,而横道啤酒也于此年由捷克人马列克创建并生产。香肠、面包等西方的特色饮食,更成为小镇基本的生活所需。那些闯关东的山东劳工们,也把做煎饼的手艺带来了。刚出鏊子的煎饼,灿如金,薄如纸,氤氲着人生飘渺、家国忧思的百般纠结。

1909年,俄国人投资的横道河子果酒厂成立,为解放后政府建立的大型横道河子果酒厂奠定了工艺基础。

小时候,我在一千多公里外的老家就见过这家果酒厂生产的果酒,它可谓是国内同行的翘楚,果酒厂最繁盛的时期,职工就有两三千人。

客观地说,这段饱含辛酸和屈辱的历史,也成就了小镇的勃兴。然而,“九一八”事变的枪声把小镇的美梦撕成碎片。日本人来了,明晃晃的屠刀让铁轨黯然失色。

伪满横道河子警备队驻地就见证了日本人的凶悍。伪满横道河子警备队驻地又称铁路治安所,建于1904年,位于横道河子镇东山角下。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国人为加强对铁路沿线和本地的治安管理,建起了这座小楼,成为控制和观察全镇的据点。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加强殖民统治,将铁路治安所变为横道河子警备队专政机关,在周围新设了狼狗圈、水牢、马棚等建筑,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强化法西斯的统治。

我们在小楼前伫立了良久。这是一座典型的俄式建筑,双坡屋顶,石砌抱角,二层楼房结构。我感觉到,正面四扇半圆的窗口,像充血的眼睛,虎视眈眈地俯瞰着全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也曾影响了中东铁路横道河子段的施工。中东铁路通车后,这条铁路变成了“红色通道”。1918年,俄国人就来到横道河子,宣传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九一八”事变后,抗日联军在此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1945 年8月13日,苏联红军第二十六军军长斯克沃佐夫中将在小镇的圣母进堂教堂主持了接受日本投降仪式。

教堂是神圣的,那一时刻,小镇也见证了正义的荣光。

伫立在小镇里,汽笛声清晰地传来,让人仿佛看到明亮的铁轨向远方蜿蜒而去。小镇,因了历史的回声而使得它卓尔不群,像铁路线穿起的一粒珍珠,静美,饱满,温润,在岁月的深处散发着迷人的光华。

猜你喜欢

俄式河子中东
一座男孩子的桥
俄式手枪,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村的驼子
一座男孩子的桥
续写《坐井观天》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复兴俄餐经典,复原真正罐焖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