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7例临床观察

2016-07-18张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

张娴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结合口服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予美洛昔康、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予中藥热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沉、类风湿因子和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都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广泛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 中药热敷;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99-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骨关节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累及关节滑膜,是常见的、多发的风湿病之一。在国内RA患病率高,病情缠绵难愈,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本研究运用口服美洛昔康、甲氨蝶呤结合中药热敷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7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门诊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41.35±9.73)岁;病程0.6~15年,平均(5.36±3.24)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年龄41~75岁,平均(43.25±4.63)岁;病程0.6~13年,平均(5.12±1.24)年。对照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40~78岁,平均(41.36±3.53)岁;病程0.5~17年,平均(5.64±2.33)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①晨僵至少1h,持续至少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持续至少6周;⑤手X线片见骨质侵蚀或明显的骨质疏松;⑥皮下结节;⑦类风湿因子阳性。具备上述4条或4条以上即可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1]痹症之寒湿痹阻型,主症: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次症:口淡不渴,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每日于早或晚餐后口服美洛昔康(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17)7.5mg/d,1次/d;每周二予口服甲氨蝶呤(上海信谊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44)10mg/次,1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下午予中药热敷,热敷药物处方:桂枝30g,芍药25g,白术30g,附子15g,防风30g,麻黄15g,生姜30g,独活20g,木通15g。操作方法:将选好的药物放入布袋中,在沸水上热蒸15min,取出后冷却片刻,将药包敷于患处(腰背、关节、肢体)约30min,1次/d,7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根据DAS28[2]评分标准计算:①压痛关节数:检查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时的关节触痛数TJC28(TJC28指特定的28个关节中疼痛的关节数,包括: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共10个、双手掌指关节共10个、双腕关节2个、双肘关节2个、双肩关节2个、双膝关节2个);②肿胀关节数:检查28个关节是否肿胀,得出肿胀关节数SJC28。VAS评分标准评价疼痛程度[3]:0分:无疼痛;1~3分: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置;7~10分: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以忍受。治疗前后空腹静脉抽血,检测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用于评价RA的疾病活动性及临床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及体征比较 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以侵犯关节为主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晨僵,逐渐导致持续性滑膜炎、系统性炎症和自身抗体病变。主要与免疫、内分泌、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常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止疼药、生物制剂等方法,能明显缓解病情进展,但需坚持长时间规范治疗,因此导致消化道和肝肾功能损伤等副反应出现[4]。本研究中选用了甲氨蝶呤和美洛昔康,甲氨蝶呤治疗RA的疗效早已得到了广大风湿病学者的认同,其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及嘌呤的合成,以抑制胸腺嘧啶合成,减少中性细胞趋化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发挥减轻症状和改善骨质破坏作用;而美洛昔康是近年新上市的非甾体抗炎药,对环氧酶-2(COX-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胃肠道不良反应小。COX-2为诱生酶,生理条件下表达量很少,在致炎因子诱导下,滑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可表达COX-2。对COX-2的抑制作用越强,抗炎作用就越强[5]。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素问·痹论》论及:“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大多数医家认为痹证的致病内因为正气虚弱,外因为风寒湿热毒,寒湿痹阻型因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人体,流入经络,停滞于关节,致使气血痹阻而发为本证。而中药热敷疗法是依据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的理论[6],直接作用于肿胀关节,迅速起到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的功效。有研究表明中药热敷可改善皮下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代谢产物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7]。本科室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风湿病治疗室,引进了多种专科专病制剂,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开展了十余种专病特色疗法:中药热敷、熏蒸、熏洗、药物离子透入(或称中频)、药罐、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蜡疗、傣药刺药等。在总结了多位医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拟定此外敷方,该方具有散寒除湿、驱邪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主用于风寒湿邪阻滞所致关节肌肉疼痛,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风湿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炎/皮肌炎等引起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易被患者接受,可广泛运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2-324.

[2]熊曼琪,邓兆智.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6-288.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

[4]廖章慧,邬宏嘉,李淑贤.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探讨[J].四川中医,2010,28 (11) :33-34.

[5]Gaujoux-VialaC, SmolenJS, LandeweR, et al. Current evid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ynthetic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ing the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nn Rheum Dis, 2010, 69(6): 1004-1009

[6]張向东,马晓婷,张婧.乌梅汤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2):75-77.

[7]朱换平,赵兵善.中药热敷治疗骨伤科慢性疾患的研究现状[J].甘肃中医学报,2011,28(5):58,61.

(收稿日期:2016.04.07)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
藏药内服外浴配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藏药五味甘露汤联合小叶毛球莸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