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3例临床观察

2016-07-18江文华胡洁曹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开腹手术腹腔镜

江文华 胡洁 曹烽

【摘 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7例,结合患者手术意愿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5.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94-01

直肠癌是一种发生于齿状线直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恶性肿瘤疾病,也是当前消化道最常见的癌症疾病。本次研究以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对象,探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保肛术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67例,结合患者手术意愿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齡42~80岁,平均年龄(66.2±1.4)岁;肿瘤直径1.2~4.9cm,平均直径(2.5±1.2)cm;依据改良Dukes标准[1], A期3例、B期23例、C期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6.5±1.4)岁;肿瘤直径1.4~4.8cm,平均直径(2.6±1.2)cm;A期3例、B期23例、C期8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首先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后探查腹腔实际情况,彻底清除右直肠旁沟向上直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淋巴结缔组织,使用钛夹夹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近远心端,沿着患者骶前间隙一路分离至骶椎前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于患者肿瘤边缘下方2~3cm处使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切断肠管。同时于左下腹作4cm切口,套上保护套取出肠段并在肿瘤上缘10~15cm处切断乙状结肠,将肿瘤段连同其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脂肪组织全部切除。最后将近端结肠植入吻合器中,荷包缝合切口重造气腹,在腹腔镜下作直肠低位吻合,术后放置引流管。

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并持改良截石位,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血管并彻底清除淋巴结缔组织,医生直视分离直肠以及系膜直至肛提肌,在肿瘤病灶近端约10cm处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完成切除。给予扩肛并反复冲洗直肠肛管,完成直肠切割后在肿瘤远端2cm处将肿瘤组织快速切割并冰冻,最后缝合乙状结肠欲切端浆膜以及外括约肌表面,完成近端结肠与肛管或者肛门的端端吻合。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肺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15.2%;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3例、吻合口瘘3例、肠梗阻2例、肺炎4例,并发症发生率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直肠癌的发病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手术解剖关系较为复杂且直接深入至盆腔中,手术难度较高且手术后极易复发,患者手术后也很难保留肛门结构以及正常肛门功能,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探讨直肠癌更好的治疗方式以降低术后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是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2]。当前针对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经腹低位切除术联合腹膜外一期吻合术、保留括约肌的直肠癌切除术、姑息性手术等多种类型,医生应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意愿选择适合手术类型。

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术,腹腔镜手术一向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对周围环境干扰小的优点,是当前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3]。腹腔镜下直肠癌保肛术能够借助腹腔镜,有效扩大医生手术视野,在小切口的前提下更加全面、彻底、清晰的观察患者腹腔、盆腔以及肠管等器官组织的实际情况,帮助医生多层次的寻找到各个组织间隙以便分离。尤其是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进行过程中,医生能够借助腹腔镜更加精准的找准患者骶前神经、精囊、阴道直肠间隙以及前列腺直肠间隙的位置,避免患者发生更多损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诸多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腹腔镜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能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少波,刘勤,龚连生.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7):695-698.

[2]徐宗斌,池畔.腹腔镜与开腹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预后对比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6):600-603.

[3]冯树开,关丽清,王军,等.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5,4(2):75-77.

(收稿日期:2016.04.07)

猜你喜欢

开腹手术腹腔镜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疗效观察
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疗效分析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50例治疗及效果评析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在普外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