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分析

2016-07-18周月

中国市场 2016年30期
关键词:平衡常数城镇化率

周月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必然是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劳动力的迁移其实是劳动力对经济—社会系统做出的反应,有其自然性和内在规律,我们国家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达成了共识。文章在大量已有研究基础上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假说,旨在比较系统全面地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向和逆向转移的推阻机制,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两种思路。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流动均衡假说;平衡常数;城镇化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44

1引言

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经济及人口发展的不均衡。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750万人,占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599万人,占4412%,与2010年同期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0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13%,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大量企业用工短缺现象。

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关于乡—城人口转移的理论。19世纪末出现的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转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进一步研究,托达罗认为乡—城人口流动由城乡预期收入和转移的成本之间的差距决定。在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中,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工资上的差距导致传统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直至被完全吸收。而针对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逆向流动,南京大学的刘根荣教授在他的流动阻力模型中全面客观地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流动地远近、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社会学家则认为民工收入低、对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大、工作的不稳定性以及在城市生活各种高昂成本都是导致其消费水平低下从而阻碍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分析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常住居民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均衡假说可表达为:在特定经济—社会系统中(如制度政策、经济环境人口容纳量、经济社会融入程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因素作用力相抵消,转移与逆转移的速率相等,城镇化率相等,记为K值。我们可以把这个常数看成在特定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特性常数,这个常数是反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标志,能很好地表示出劳动力转移进行的完全程度,K值越大,流动均衡时非农就业人口比例越大、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越小,城镇化率也越高,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越强。反之亦然。

现在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阻机制。首先,农业剩余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和动力机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深层原因,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劳动供给严重过剩,而城镇部门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率是吸引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向非农生产部门和工业部门迁移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化率提高。其次,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范围的扩大是劳动力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流动的实现机制。较便捷的交通、更广泛迅速的信息传播条件使市场配置范围扩大,使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更广泛流动更有可能实现。再次,城乡收入差距及就业机会的不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城市预期收入与农村收入差距越大、城市就业机会越多,转移动机越强。正是由于远远高于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以及较高的预期收入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自发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预期收入高于其迁移的机会成本,迁出地的推力因素远远大于迁入地的推力因素,转移速率相对较大,回流数量较少。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应看似变得源源不断,而农民工工资没有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提高,长期存在的无法消除的户籍制度,有限的公共服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农民工单一的从业技能不适合用工单位的需要,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镇,此外,农民工的低收入以及在城市生活的各种高昂成本都是农民工城镇化的阻碍因素。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以及相对较慢进步的农业技术,农业部门资源稀缺性问题开始凸显,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制约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在这一阶段,劳动力逆转移速率逐渐增加,正向转移速率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持续增加而趋缓,直至二者达到平衡。

3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理论综合模型,指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内在规律,通过现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即就业人口比重或城镇化率与该经济—社会系统的劳动力转移平衡常数之间的比较,可以判断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和方向,也可以采取对策使平衡发生移动,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部分依据。但这个假说是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的经验之谈,而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以及公式推导,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事实上,我国农村尚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会大大促进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本文思想来看,特定社会条件下的K值是一定的,即达到平衡时非农就业人口比例及城镇化率是一定的,要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种思路是加“催化剂”,即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如交通费用、从业技能培训来促进转移,另一种思路为根本途径,是通过改变K值,即通过改变经济-社会系统本身来使劳动力转移程度增加,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健全农民工医疗、子女教育、购房入户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C].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5

[2]Ravenstein,EGThe Laws of Migration[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9(52):241-305

[3]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

[4]刘根荣阻力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7)

[5]张综坪“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证伪——“民工荒”假象分析[J].山东经济,2008(2)

[6]张华,李晓阳农村剩余劳动力逆向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时代,2011(20)

[7]刘铮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农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应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8]翟振武,杨凡民工荒:是刘易斯拐点还是伊斯特林人口波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

[9]许和连,赵德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敛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2)

[10]程名望,史清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动态模型与解释[J].农业技术经济,2010(4)

猜你喜欢

平衡常数城镇化率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常见压强平衡常数Kp的几种类型的计算
常见压强平衡常数K的几种类型的计算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五大平衡常数的比较和应用
化学平衡常数五个难点的突破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不可忽视的三大平衡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