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

2016-07-16赵海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应用价值

赵海燕 林 旭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吉林 吉林 132013)



急诊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

赵海燕 林 旭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从中任意抽取70例展开常规护理,记为常规组,另70例则展开优质护理,记为护理组,并对不同护理方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对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SAD、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基础护理评分均显著优于仅展开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 在急诊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有重要价值,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科;应用价值

急诊科是医疗机构中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该科室病种较多,抢救及管理任务较重,护理纠纷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从而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故而,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已成为当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为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两种方式的护理服务,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从中任意抽取70例展开常规护理,记为常规组,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1岁,平均(47.5±3.6)岁;另70例则展开优质护理,记为护理组,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2岁,平均(48.5±4.5)岁;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的基本情况展开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后续比较。

1.2方法:对抽取的70例常规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干预,对另70例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如下。①改善就诊流程。应改变急诊科先挂号再治疗的传统就诊流程,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管理模式,以减少患者等待及就诊时间,以防因办理复杂的就诊程序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另外,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安抚患者家属,拉近护患距离。同时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严格规范各项常规操作,比如输液、吸痰、注射等,以防由于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对患者造成伤害,另外,在开展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到从容、镇静、严格有序的开展各项操作,让患者及其家属在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操作中感受到专业性,取得患者的信任,缓解其紧张、不安情绪。②更新服务理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在符合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另外,急诊护理人员还需重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比如卫生指导、饮食护理等,以体现优质护理的人性化及连续性。③人力资源调配需合理。由于急诊科夜间就诊患者较多,因而必须要加强对夜间值班人员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视,且需安排二值班人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随时参与抢救工作,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帮助。同时,在安排值班人员时还需对护理人员的经验、学历等情况进行考虑,调配时应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经验丰富者和经验较少者搭配等,以保证服务质量。④重视人员培训。急诊科护理人员应所接触的患者病情均较为严重,且病情变化,需急诊护士及时、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并展开有效处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操作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急诊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另外,急诊科室还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且应将考核成绩作为奖金评定的一部分,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分别展开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其中SAS评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SDS评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按急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满分均为100分。护理满意度根据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情况及投诉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2]。

1.4统计学分析: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的基本资料均采用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展开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服务后SAS评分为(42.1±6.3)分,SDS评分为(42.5±6.1)分;常规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服务后SAS评分为(56.5±7.5)分,SDS评分为(58.2±9.1)分,护理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常规组中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为(92.8±1.7)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5.7±1.6)分,护理组中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为(97.8±1.8)分,基础护理评分为(97.9±1.5)分,护理组护士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差错情况: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差错情况[n(%)]

3 讨 论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的科室,其抢救及管理任务也相对较重,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要途径[3]。临床急诊科室因受环境差、病患多、突发情况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护理工作具有急、忙、杂、乱等特点,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更高、更苛刻。急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素养,同时还需具备处理患者及家属关系的能力,以尽量减少护患纠纷及护理投诉现象发生,维持医院形象[4]。故而探寻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逐渐在医疗机构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以病患为中心,重视基础护理,严格落实护理责任制,以达到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目的的护理模式[5]。将该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应用开展,可取得多方面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①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可促进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提高。该护理模式开展期间需严格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且重视对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让急诊护理人员在严格的学习、培训中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且可深入认识到以优质护理的优点及重要性,让急诊护理人员自觉、主动的患者提供更好品质的服务,积极、主动关心患者,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尽可能减少护理投诉发生。②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还可为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方便,患者在入院时急诊护理人员可耐心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可帮助急诊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工作,从而可有效的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另外,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还可促使急诊护理人员急患者之所急,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满意的护理及帮助,从而可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有助于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本次研究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两种服务方式,结果显示对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SAD、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基础护理评分均显著优于仅展开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P<0.05)。这就表明在急诊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有重要价值,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丽莉.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尤其是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施[J].药物与人,2014,27(10):242-243.

[2] 顾璠.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疗效评价[J].药物与人,2014,27(10):309-310.

[3] 张郁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10):189-189.

[4] 吴秀芬.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0):114-116.

[5] 朱小贞.“零库存”耗材管理对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9):1757-1758.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245-02

猜你喜欢

急诊科优质护理应用价值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