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2016-07-15胡舒立

公务员文萃 2016年7期
关键词:能上能下竞争干部

胡舒立

干部“能上能下”的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下”就是给能者腾位,为改革铺路

上周,有两条新闻颇引人关注。一是中国经济2016年开局平稳,一些重要指标好于预期;二是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新规取得进展。这两条新闻看似并无密切关联,其实不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欲成功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市场激发民间创新潜能,但亦需各级领导干部勇于作为和担当,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迫切需要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主体则是新型官员。当前,资本回报率下降、劳动力总量萎缩和世界产业分工模式的转变,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陷入困境,也催生了新经济。新经济是更符合中国未来资源禀赋结构的经济业态,其特征有三: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可持续的较快增长;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新近发布的3月财智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显示,新经济已占整个经济32.1%。中国经济的未来,即取决于新动能能否及时弥补旧动能的减弱。

要发展新经济,需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中国,新经济大多属于行政管制的范畴,在企业的准入、监管乃至人事制度领域,均存在不少过去体制遗留的障碍。应尽快推出负面清单,为新经济松绑。在旧经济保持增量的同时,通过新经济提质。未来,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将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有鉴于此,过去两年,中央政府持续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然而,改革空间依然巨大,当前应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各地的竞争将是全新的竞争,即将过去的GDP竞争,转向公共物品提供的竞争、地方问责体系的竞争、地方财政稳健性的竞争和民主治理的竞争。这对干部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和精神状态都提出了高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地区走势分化明显,已显示出这种竞争的端倪。

干部队伍的现状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转变要求,怠政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贪腐现象曾严重破坏地方投资和营商环境。经过持续的反腐风暴,“不敢腐”的氛围已初步形成。然而,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却出现了大批“南郭先生”和“缩头先生”。有些地方用人有“三三制”之说,即有实绩的干部、有关系的干部和“拍马屁”的干部各占三分之一。在有些地方,新提拔的经济主管官员系转岗而来,旧经济尚且不懂行,遑论推进新经济。

决策层三令五申治理不作为现象。“若干规定”明确了十种必须及时予以调整的情形,其中既包括不严格遵守廉洁规定者,也包括“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不能有效履行职责、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工作或者分管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或者出现较大失误的”。这虽系针对干部队伍建设全局而言,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能否将地方经济引上新路,无疑是考核的重点。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才是改革的基石。它不是一场运动,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凑指标,要提防其演变为新的面子工程或者政绩工程。其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下”就是给能者腾位,为改革铺路。

能不能下,考核是关键。规则明确、程序公正是考核有说服力的第一道保障。操作中要统一规范,尤其是对于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以及不同业务,何为不适宜担任现职,应有具体量化准则。调整还须透明,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公众看法,细化监督机制,让结果和程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被调整者心服口服,而不能流为“一把手”说了算。“能上能下”还应有激励机制,兼顾压力与激励。激励并非减少约束,而是给干部施展才华留出充足空间。

选什么人其实是风向标。重用改革促进派,实为过往30余年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决策层强调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这对于不确定性颇多的中国经济,意义格外重大。大力提拔敢闯敢试的官员,方能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更多开放平台,提供更优服务,助力新经济成长。

(摘自《财新周刊》)

猜你喜欢

能上能下竞争干部
竞争的合适位置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二则
本轮省部级高官调整释放怎样的用人新信号
领导干部如何“能上能下”?
让干部能上能下精准落地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