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链的产教融合路径选择①

2016-07-14武汉商学院严圣阳

中国商论 2016年31期
关键词:价值链产教竞争

武汉商学院 严圣阳

基于价值链的产教融合路径选择①

武汉商学院 严圣阳

产教融合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无法深入开展,其原因主要在于双方并没有找到真正的粘合剂——价值链。因此,校企双方都需要从企业价值链出发,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有效切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并选取合适的产教融合路径。最终通过介入价值链内部、节省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实现价值交换等路径,以达成深度的产教融合。

价值链 产教融合 切入点 路径

1 企业价值链解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创立了竞争战略理论以来,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来获取竞争优势,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一些学者纷纷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论述外包、战略联盟、虚拟经营、供应链管理的机理。Shank和Gowindarajan(1992)所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的范围更广一些。他们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1]。Christopher(1992)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Jacques H. Trienekens(2001)从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跨企业之间价值链管理的必要性,强化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提高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管理思想体现了企业管理重心从内部到外部的发展过程,价值链管理的本质是强调跨企业的集成管理。国内学者也从各种视角研究了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与构筑。杨海波、于云飞(2002)从顾客导向、产品需求的性质、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讨论企业价值链的优化[2]。刘海虹、王长征(2003)指出内部化或外包是确定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关键性问题,完全一体化或内部化在现实中均很少见。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促使优秀企业也会在它的价值链活动范围内做出选择[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理论界又相继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的概念。可见,尽管理论界关于价值链的界定虽有分歧,但有一点形成了共识: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互相关联的活动,其总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2 产教融合的切入点

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在于高校要融入企业价值链。无论是传统的价值链理论,还是发展后的价值链理论,校企双方都可以从价值链中找到产教融合的切入点。

2.1切入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尽管传统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往往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价值——利润,需要依靠企业的内部化来保持竞争优势,但在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理论中却将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均纳入价值创造过程中,核心价值环节一样可以引入外部市场资源和能力,甚至直接将其外包。比如原料入库、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完全可以引进外部力量。原料入库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中,已经被广泛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机构;生产环节广泛存在外包、代工、贴牌;市场营销中也有众多企业直接借助市场中的营销通路或渠道。可见,在企业的边界范围内,虽然有内部化的冲动,但只要有利于价值创造和竞争力提升,企业依然有借助外部资源的意愿。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在企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寻找切入点。这种切入点一旦形成,校企合作将会进入核心层次,真正形成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2.2切入价值链的辅助环节

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等价值链环节虽然被视为辅助性环节,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似乎属于从属地位,但在价值链中却不可或缺,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往往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比如在知识密集型行业,研发设计创造的价值正在与日俱增,部分跨国公司甚至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反而将生产过程外部化,苹果公司的手机产品即是如此,新产品研发设计是其价值创造的核心,生产则外包给了富士康等专业代工公司。人力资源在价值链中属于价值创造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价值创造的质量和效率,在这类企业的价值链中,辅助性环节成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提高价值量的关键,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更是集中了企业的主要资源。高校天然具有知识密集型基因,在知识管理和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高校同样可以切入这些所谓的辅助性价值创造环节,与企业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

2.3协作创造新的价值链

现有产业价值链往往经过较长时间形成,通常较为稳定。企业在产业链中常常根据自身优势资源与能力,切入整个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在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创造自己的价值,获得一定竞争力。成熟的产业链价值创造空间较小,创新和获取超额利润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常有企业为了扩大利润空间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张,甚至变成大而全的全产业链集团,而投入产出比并不令人满意。在现有产业价值链周边寻找新的环节,或者建设全新的价值链,成为避开激烈竞争、获取较高利润的重要路径。这种创新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和能力,企业有时会借助外部力量和资源。高校一般拥有数量庞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或升级。因此,高校与产业有着目标一致的需求,产教融合也因此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 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3.1进入企业价值链内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价值链各环节都能创造价值,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都能找到产教融合的路径。显性的价值创造集中在生产销售环节,往往被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校在这些环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技术改良、工艺革新、生产线故障诊断维护、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等介入生产过程。具体产教融合的路径是:(1)签订技术改造合同,由高校科研人员承接应用型课题、项目,进行技术攻关,改造现有的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让企业获得更大地竞争优势。(2)生产线设备维护,由高校师生承包,对于设备故障及时诊断修复,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3)直接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修订,规定学生需有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实习见习,并保证生产活动的连续性。企业则可拿出专门的场所、下达正常的生产任务给学生实训车间。(4)承接服务外包,销售环节和售后服务则可以通过承接企业服务外包介入,高校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在显性价值链环节创造价值,直接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隐性价值创造集中在研发设计和人力资源环节,虽然没有直接开展产品生产活动,但研发设计和人力资源本身却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创造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尤其是研发设计,在目前的价值链中,实质上已经是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很多企业为使得价值创造最大化,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投放,投向价值量较高的研发设计环节,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则相对收缩战线。高校一般有着较多的发明创造、科研成果储备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直接介入企业的研发设计活动。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由高校主导再合适不过。

3.2节省企业外部交易成本

企业价值链属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一部分,通过为产业链创造价值获得生存空间。出于竞争战略需要,企业通常会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和周边进行扩张或收缩,实质上就是在价值链环节上做出适当的增减,以获取利润最大化或者提高竞争能力。即企业会根据交易成本决定自身边界,确定外部化还是内部化。市场交易成本高,则选择外部化节省成本,反之则有内部化的冲动。高校作为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外部非市场竞争主体,可以在多个方面介入价值链,介入的深度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的高低。一是可以在市场调查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利用相对低成本的专业人力资源优势、时间优势,开展市场调查、预测、竞争状况分析等工作,向企业提供专业的调查报告,节省其调查成本,促使这部分价值链环节的外部化。二是向企业提供售后服务。售后服务能产生顾客价值,企业将售后内部化成本较高,外部化又可能涉及商业秘密。高校本身并非产业链上竞争者,而且具有成本优势,因而能够节省企业售后外部化的交易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做出外部化决策。此外,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整合营销方案、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方面也存在着外部化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交易成本的降低。

3.3价值交换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推动已经多年,但仍然广泛存在单向的合作驱动模式,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双方没有实现价值交换,不能形成双赢。企业通过自身价值链创造价值,提供给市场和高校,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协助高校全面提升办学能力。高校同样可以主动参与行业应用技术研发,创造价值,提供给产业链上的企业集群。两者之间可以各取所需,进行价值交换活动,通过稳定的价值交换形成双赢式深度融合。其实现路径较多,比如:可以借助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校企价值交换。高校往往本身具有众多科研成果积淀和人才优势,缺乏的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会。科研成果一旦产业化,意味着新的价值链将会形成,或者会对现有的价值链予以一定程度的优化,这些都会吸引产业资本的关注和资源投入。这对校企双方而言,都是合作的良机,双方可以此为契机,实现价值交换。高校获得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并创造出应有的价值,企业获得新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这种基于价值交换的合作、融合会比较稳定而持久。

可以成立行业职教联盟,推进产教融合自发走向深入。根据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为产教融合双方搭建信息沟通、技术支持的平台,紧密行业、高校、企业关系,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生产、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培训,实现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共享。

可以设立产教融合基金。产学政多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产教融合相关课题的研究,或将资金投入到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增强企业参与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能缓解产教融合中资金的缺乏。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1] S h a n k J,G o w i n d a r a j a n V.S t r a t e g i c c o s t management:thevalue chai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2(4).

[2] 杨海波,于云飞.企业价值链的优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2).

[3] 刘海虹,王长征.内部化与外包——企业价值链活动范围的确定[J].管理世界,2003(8).

F208

A

2096-0298(2016)11(a)-169-02

①本文受武汉市教育局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15096)资助。

严圣阳(1971-),湖北省江陵县人,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金融与贸易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链产教竞争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感谢竞争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