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社会瓦解背景下“土气”词义的转变

2016-07-14朱孟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24期
关键词:土气乡下人城里人

⊙朱孟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乡土社会瓦解背景下“土气”词义的转变

⊙朱孟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清朝中叶以降,中国的社会变革日趋激烈,小农经济解体导致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与城市的时尚、规矩格格不入的“乡下人”成了城里人看不起的对象,靠农业为生的“乡下人”是与土地融在一起的,于是“土气”一词逐渐由中性词转变成了贬义词。通过对“土气”词义及文化内涵的考查,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乡土社会解体的历史轨迹。

土气语义乡土社会社会变迁

语言是精神的物质外壳,群体精神就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①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考查其发展演变是研究不同时期社会心理及时代特征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土气”一词为例,通过对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以及近代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概括出其词义的变化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中国乡土社会解体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词语“土气”的基本含义

《说文解字》有云:“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土是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而“气”,指的是云起,即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由“土”和“气”构成的“土气”一词古已有之,根据史料记载,“土气”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古者,太史顺时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这是关于“土气”最早的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太史按时节观察土壤的变化,当日照增多,阳气升腾时节,冻土回暖,地气震动。此处所讲“土气”是指“地气”,即“从泥土中蒸发上升的气体”。显然,这与近代意义上“土气”的语义相去甚远。古代“土气”一词含义很丰富,除了指“地气”之外,还主要包括四种含义。第一种,如《汉书》:“土气不养,稼穑不成者也”中的“土气”指的是土壤的性质。这一义项直到清朝前中期还在使用,如《清世宗实录》中所载“山田则泥面而石骨,土气本薄,初种一二年,尚可收获。数年之后,虽种粒,难以发生”。第二种,“土气”表示气候,《后汉书》“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中的“土气极寒”就是气候极其寒冷。第三种“土气”,如《汉书》“凡思心伤者病土气,土气病则金木水火之”中“土气”指的是五行之气。此外“土气”亦指风俗,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如《南齐书》“土气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如上所述“土气”的含义很丰富,但是在近代以前,“土气”一词的义项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土气”的含义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始于清朝中后期,其意思逐渐趋向于现代所理解的“土气”。鸦片战争以后,商埠开放,西方文化涌入,社会变革加剧,随着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传统中国的诸多文化习俗开始受到近代化的冲击。“土气”最初的含义被淡化,逐渐成了专指俗气和不时髦的词汇。如晚清王松《台阳诗话》中的“带尘土气者,其人必俗”及贺裳《载酒园诗话》中的“神骨俱清,可谓脱西江尘土气殆尽”中的“土气”指的都是俗气。而鲁迅《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中“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老舍《四世同堂》八二中“拿毛巾当作手绢,带出点乡下人的土气”,魏巍《东方》中“衣服鞋袜都要穿得像个样子,不要让人家笑话我们太土气了”,这些句子中的“土气”都是不时髦的意思。从古代的地气、气候等义项到近代的庸俗与不时髦,“土气”一词的词义变化可谓很大。“土气”何以能成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概念?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把握语言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土气”新含义之所以能够出现,究其原因是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近代词语“土气”的社会建构

从词典上我们可以知道“土气”的基本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了解了“土气”一词的文化内涵以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对历史背景加以考察,就难以全面理解词语。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此看来,对“土气”这一词语的考察,是发现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语言与时代背景的这种密切关系,使我们必须将“土气”一词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从何时开始,“土气”一词有了新的含义。笔者所收集到“土气”一词解释为俗气、不时髦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道光年间王端履的《重论文斋笔录》:“楼阁界画稍有土气,观此第五叶中,楼阁用红丝作格,似近于俗。”在这里“土气”的含义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了。王端履是杭州人,“土气”最早转化为贬义词的地方首先就是在江浙等小农经济最先开始瓦解的地区,其后这一新含义随着人与人的交流而逐渐传播开来。至于“土气”一词的新义项为何会在道光年间出现,用杜道明的话说“人类对文化的建构,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清朝道光年间正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一方面,西方思想的涌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宗族社会的解体。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全国一体的大农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越来越受到商业精神的冲击,并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进而体现在文化上,亲身体验过近代化城市生活,被众多“洋气”的舶来品抬高了眼界的城里人,开始对仍然在乡村中过着闭塞生活,在城市的时尚与规矩面前手足无措的乡下人表示出不屑。另一方面,近代化的城市与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有着质的区别,近代城市强大的商业属性加快了城市的扩张,及其内部人口的流动。即近代城市是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身处“陌生人社会”中的城里人天然比“熟人社会”中的乡下人更具优势,这一优势便是契约精神——也就是城市中的“规矩”,契约精神不仅可以使城里人在信用社会中畅通无阻,更可以使其创造出乡土社会居民难以企及的财富与成就。中国步入近代以后一大批城里人正是借由信奉契约精神及学习新事物而发家致富,与此同时不懂“规矩”,凭土地为生,靠“熟人”解决问题,与土地融为一体的传统乡下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无法在眼界上高过城里人,从土地中所能获得的财富又无法同城里人相比。“乡下人”最终成了城里人菲薄的对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③

三、结语

清代中晚期以后,中国的发展轨迹彻底脱离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认知范围,走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剧烈的社会变革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其影响很多词汇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考察词汇义项的变化,其意义不仅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有所助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建构起对近代社会变迁的新认识。文章虽只对“土气”一词的词义演变进行了研究,从其词义的变化中多少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

①赵宏:《语言与文化——从语言的分化融合看文化及其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②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作者:朱孟臻,硕士,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专门史。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土气乡下人城里人
科学家老爸的“土气”育儿经
城里人
“土气”班级育芳华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UGG:一种“土气”的鞋子如何征服了世界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