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只靠一管血去查癌

2016-07-13刘砚青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防癌标志物死亡率

刘砚青

形形色色的防癌体检,真能帮我们远离癌症吗

33岁的刘迪最近整个人都不太好。当他拿到一年一度的体检结果,看到第一页被特别加粗的“肿瘤标志物筛查异常”几个大字,立刻瘫在椅子上,说不出话来。

“我是不是可以把它当成病危通知书了……”次日,当刘迪举着这份报告单紧张地到医院咨询时,医生扫了一眼说道:“没什么事,这段时间注意饮食,过三个月再查一次就行了。”

尽管大家都让他放宽心,但忧心忡忡的刘迪只等了一个月就再度复查,正如医生所料,这次他的指标果然回到正常值。

“我到底该信哪次检查结果啊……”心有余悸的他还是满腹狐疑:我到底应不应该拿肿瘤筛查结论当真?

高发病率带热防癌概念

也难怪刘迪有这样的担心。作为全球健康第二杀手,癌症每年会波及上千万人,并夺走800多万人的生命,中国更是全球的癌症“重灾区”。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2014年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显示,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癌症发病形势尤为严峻。2012年全世界共新增1400万癌症病例并有820万人死亡。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

中国自己的研究结论甚至更严峻。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员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综合研究平台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等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指出,中国2015年大约有429.2万新增癌症确诊病例,相当于每天确诊近1.2万新发病例;另外该年约有281.4万国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有超过7500人因癌症而死亡。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未来癌症的发病率恐怕还会越来越高。《世界癌症报告》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会呈现迅猛增长态势,患病人数将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2400万人。

逐年走高的发病率和高死亡率除了让人们谈癌色变外,还带热了防癌概念。

手机朋友圈里,点击和转发率最高的话题也大多和健康防癌相关。无论官方机构如何解读或辟谣,每隔一段时间,《这么吃可能会得癌》《常喝豆浆易患乳腺癌》《培根火腿也致癌》一类的话题就会成为屏霸。

现实生活中,各类防癌产品也在日趋热销。抗癌食品、防癌饮料、防辐射植物……似乎只要跟“癌”字沾边,即便价格定得很高,销量也依然可观。

再看各类医疗机构,几乎每个可以体检的单位都会设计一套甚至多套防癌体检项目,价格从数百到数千不等,从年轻白领到高龄老人,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都能找到对应的防癌体检套餐。

仅六种癌找到筛查金标准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室内,医务人员通过遥控器调整治疗床的位置

打开某知名连锁体检机构官方网站可以发现,首页推荐的10个热卖推荐体检套餐中,8个都涉及肿瘤检查。

其中,标价4120元的肿瘤全套VIP体检套餐重点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24项抽血检查中包括10多个肿瘤标志物检查;尽管标价949元的“深爱爸妈升级肿瘤12项体检套餐”是首页推荐的8种体检套餐里定价最低的,但也涵盖了肝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检查。

形形色色的防癌体检,真能帮我们远离癌症吗?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徐志坚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体检并不能让人们彻底远离疾病,它的意义是帮助我们尽早发现一些隐患,提前对身体进行一些干预,避免更恶劣的后果。

不同的恶性肿瘤都有各自不同的危险因素,数十年来全球医学界一直致力于找到这些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几乎各个国家都在尝试癌症筛查方面的工作,然而截至目前,真正获得大型权威医疗机构推荐、确实能在早期有效发现癌症的技术,只涉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宫颈癌。

徐志坚告诉本刊记者,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防癌检查,目的都是降低筛查人群的死亡率,因此只有当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可以真正降低相关人群癌症的死亡率,我们才能说明这个癌症的筛查工具和手段是有效的。

以肺癌为例,最开始的筛查手段是X光,后来还尝试过“胸片+痰液”检查,但这些方式都没能真正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后来人们发现CT检查可以有效找到早期患者并由此降低肺癌死亡率,于是低剂量CT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肺癌检查方法,尤其在肺癌高危人群中效果更加显著。

上世纪40年代,加拿大最早通过对宫颈细胞涂片的检查,发现了很多早期宫颈癌患者并大幅降低了宫颈癌死亡率,由此TCT涂片逐渐成为当前的宫颈癌筛查手段;随着宫颈癌病因学的研究进步,人们逐渐揭示了HPV(人乳头状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当前更由TCT筛查过渡到HPV的检查。

同样是在上世纪,美国人发现,用钼靶进行乳腺癌筛查比没有用这项技术检查的人群死亡率低了20%。后经一系列大样本试验证实,钼靶筛查的确可以降低乳腺癌,特别是5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于是钼靶检查就成为了乳腺癌推荐筛查手段。

而胃镜和肠镜也是国际公认的可以作为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有效筛查方式。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还会发现其他很多更有效的筛查方式。如果它们可以更大程度降低相关癌症的死亡率,那么现在这些筛查也会被替换。”徐志坚强调,防癌体检的检查手段应该是以这些行业筛查敏感度最高的“金标准”为核心设计的检查项目。

切忌过度消费标志物

研究表明,打鼾严重者患癌风险会增加4倍,将来医生可通过阻止打鼾来帮助人们抵抗癌症。图为体验者试戴治疗打鼾症的仪器

除了上述六种癌,现在很多体检项目都会测量血液中各种癌症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到底能起什么作用?我们又该如何解读?

徐志坚介绍,肿瘤标志物更适合作为监测肿瘤患者病情发展、治疗和康复的指标,而非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的标准,“医生可以通过监测标志物来观察患者的治疗状况;而健康人不能简单地用标志物来判断自己是否患癌。”

所谓肿瘤标志物,即指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升高的一类物质。它可以被理解成是病变组织在增殖或者代谢过程中从细胞脱落到血液中的物质。但我们所熟知的各类肿瘤标记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乃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能作为肿瘤诊断依据。

当我们的身体状况没有处于最佳状态,发炎、感染,甚至是皮肤病之类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上升,这也就是很多人做过防癌体检后会虚惊一场的原因。

“肿瘤标志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有时会因为一些小病变而增多。”徐志坚说,普通大众的体检里,95%以上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偏高最后都被证实属于假阳性。

衡量一项检查技术的准确性,除了要看敏感性外,还要评价其特异性。癌症类型有百十余种,其中绝大多数癌症并没有标志物可检测。现在各类防癌体检的任何一种标志物即使有效,也只对某一种癌症有意义,即使阴性也顶多能排除某一种癌症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即使你的肿瘤标志物筛查呈阴性,也不能排除患有癌症的可能性。

“对于乳腺癌患者,治疗后查乳腺癌标志物,就可以判断癌症是否复发。但对于大众,假若体检时已经患有别的癌症却不知情,如果仅凭几项检查的阴性结果就排除癌症,只会贻误病情。”徐志坚说。

美国曾经出现过一场关于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PSA的大讨论。 因为前列腺癌是全美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美国格外注重对前列腺癌的筛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何志嵩对本刊记者表示,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曾出现过一次明显的上升,而当PSA检测在临床上得到大规模应用后,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从2000年以后出现了明显下降。

然而和其他肿瘤标志物一样,PSA不过是一种检查手段而非诊断的金标准,医生为确诊,必须对这些数值偏高的男性进行前列腺穿刺。由于穿刺可能存在一定风险,这反倒让许多PSA数值“说高却不算太高”的男性举棋不定。

美国疾病预防特别小组在2014年发布一项研究指出,由于40%~56%的男性可能因过度诊断而进行有创检查,因此PSA不应作为前列腺癌的常规筛查。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既然肿瘤标志物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万能,那为什么还被用于体检项目?防癌体检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不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也有所不同,有些敏感者可以达到90%,因此也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数据来看待的。如果一个人某项肿瘤标志物数值非常高,还是要追踪原因的。”徐志坚说。

至于防癌体检的价值,他表示,对于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高危人群,还是有必要进行事前体检的。

“防癌体检绝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甲状腺或乳腺上发现一个结节不难,难的是如何判定它是良性还是恶性。”徐志坚对本刊记者表示,从专业角度来讲,更推荐大家去专科医院进行防癌体检,毕竟专科医院对肿瘤的认识和判断会更准确。

他同时强调,防癌体检并非大而全就好,大家应该根据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不同因素进行有侧重的检查;另外有很多筛查都不需要每年进行,比如普通人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异状,可以隔五年再做。

“防癌体检应该是针对每个人具体情况而进行的个体化筛查和解读。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危家族,或者有基因突变的人群都应该接受专业化的个性指导。”提到赴日体检热,在徐志坚看来,日本防癌体检的优势不在于技术和设备,而体现在了人性化设计上。

“我们也应该为每个人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他属于哪类癌症的高发人群,然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检查。”徐志坚认为,中国目前急缺专业的体检医师,如果能有更多更专业的人才给老百姓提供精准筛查,国家就有可能将一些重点癌症筛查项目纳入医保,毕竟无论从成本还是效果角度考虑,发现早期癌的价值和意义要远大于给晚期患者提供所谓最好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防癌标志物死亡率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肿瘤标志物,你该知道这些事儿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少吃脂肪食物可防癌吗?
为什么每年体检还是漏诊癌症?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