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与规制:城市流动水果商贩的合理活动空间分析

2016-07-13陈忠暖

刘 松, 陈忠暖, 王 帅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流动与规制:城市流动水果商贩的合理活动空间分析

刘松, 陈忠暖*, 王帅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摘要:以襄阳市核心区8个街道为例,运用GIS分析和中心地理论(K=3原则)市场区位法,估算蔬果供需的空间平衡,分析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和布局区位,为优化其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1)流动水果摊的分布地点具有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结构的特征;(2)蔬果供需在空间上失衡,蔬果市场存在供给空白和供给不足区域;(3)蔬果市场供给空白区和供给不足区是流动水果商贩比较合理的活动空间,中心地理论K=3原则下形成的六边形顶点是其活动的最佳区位,确切地点尚需结合人口分布和道路走向.

关键词:流动商贩; 非正规经济; 中心地理论; 空间治理; 襄阳市

我国对流动商贩问题研究多从剥夺、贫困、空间管制和非正规就业等方面展开: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以及非正规就业方面[1-3];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从人群和行业属性方面揭示流动商贩群体的特征和活动规律[4];深入调查第107届广交会流动商贩的类型、动机、重复参与率、销售商品以及所得收入等状况,分析讨论定期举办的大型活动对流动商贩就业的影响[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指出流动商贩空间分布的3个特征及影响分布特征的空间界面因素[6];以北京为例,研究流动摊贩类型及其经营规律[7];以摊贩为例,阐述城市化进程中的需要满足城市社会的低端需求[8];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流动商贩,指出其生存逻辑选择的三大特点并提出破解办法[9].

在其他国家对流动商贩问题研究同样受到重视,如:研究小商贩组织及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10];研究流动和以家庭为基础的2类小商贩的特征及其对乡村食物环境的作用,以及小商贩应对措施的政策革新[11];研究如何提高南非流动商贩的食品安全并扩大流动食品贩卖的规模[12];在雅加达,流动商贩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城市元素,研究这种评价在白天和晚上、城市里不同地区的不同之处[13];流动食品商贩是重要的食物供给来源,尤其是在人少、收入低的社区,研究如何构建流动食品商贩的评价方法[14].

已有研究着重于流动商贩现象(如空间理论、分布特征、活动规律等),规避其生存诉求,本文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与布局区位,关注城市流动商贩的生存空间问题.

1案例选取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辖4区2县3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高新区、谷城县、南漳县、宜城市、枣阳市、老河口市)共590多万人口,城市建成区人口120多万人,是鄂豫陕毗邻地区工农业发达的中心城市.

自90年代开始,襄阳市下辖及毗邻地区便有农民以各种非正规就业的形式谋求生存,流动水果商贩便是其中之一.更兼襄阳市区周边乡村农民有种植瓜果的传统,每到西瓜成熟季节,大量自产瓜果的农民进城销瓜,与流动水果商贩共同组成庞大的城市流动商贩群体.

襄阳市近几年采取设置“瓜果疏导点”的办法,在西瓜成熟季节为进城的瓜农安排绿色通道,其他季节撤销“瓜果疏导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自产瓜的销售问题,但效用有限.

本文以贩卖蔬果为生的流动商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合理的活动空间,使之既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又方便城市的管理,解决其生存以及城管商贩问题.研究区域包括樊城区和高新区共59个社区在内的核心城区,东起小清河,西至汉江路,北从七里河,南到汉江边,共计12.87 km2的面积.文中的流动水果摊(图1)是一种在马路上经营的固定摊位,多位于马路的十字路口,或者直行道路两侧,以求最大的人流经过.蔬果市场是政府建设的有棚或开敞式菜市场,有固定的瓜果摊位.

2研究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通过观察走访和资料查找的方法获得流动水果

图1 研究区域与对象示意图

商贩和蔬果市场分布地点、蔬果市场和社区面积、社区人口等数据.蔬果市场为农贸市场和马路市场,数据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15-16],通过实地调研,剔除不在研究范围内以及拆除或者找不到位置的市场后,共整理出28个蔬果市场(20个农贸市场,8个马路市场)及其营业面积数据,农贸市场营业面积在参考政府公布数据基础上由Google Earth校正,马路市场通过Google Earth量取,以马路市场首尾为长,5 m为宽.在参考政府网站公布的瓜果疏导点[17]的基础上,共标注出44处较明显的流动水果商贩集聚地(图1).社区面积和人口数据来源于樊城区和高新区政府提供的资料,由于人口资料统计口径不同产生的数据失真问题,以政府其他官方网站为辅助,对人口数据进行修正.通过走街串巷和访问获得社区边界,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社区面积.

2.2研究方法

从瓜果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平衡角度,在中心地理论指导下运用GIS分析方法,确定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和区位:(1)运用GIS缓冲区分析计算蔬果市场供给地域,划分不同覆盖地域类型;(2)按照供需求平衡原则,运用GIS叠加分析找出蔬果市场供给空白区和供给不足区,两者即为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3)依据中心地理论K=3市场最优原则,在流动水果商贩现有空间分布位置的基础上画六边形结构,六边形顶点为流动水果商贩具体活动区位.

2.2.1空间分析法蔬果市场的供给能力用理论服务人口表示,需求能力取决于蔬果市场一定半径覆盖范围内的实际人口数量.当蔬果市场的理论服务人口等于其实际服务人口,代表蔬果供应在空间上平衡,否则,蔬果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供需平衡法,即以GIS空间分析为依据,找出蔬果市场在空间上的供给空白和供给不足地区.

分别采用蔬果市场500 m范围内各社区实际人口总和与蔬果市场营业面积大小,计算蔬果市场的理论服务人口和实际服务人口.A、B、C表示3个不同的蔬果市场,营业面积代表市场的服务能力.圆圈是以市场为圆心的500 m半径服务范围,代表居民购买蔬果愿意出行的空间范围,1~7表示不同社区内的不同地方(如图2所示),计算方法如下:

(1)蔬果市场理论服务人口=市场营业面积×20人/m2;

(2)蔬果市场实际服务人口:

A市场服务人口=1区域人口+5区域人口+

4区域人口+7区域人口,

B市场服务人口=2区域人口+4区域人口+

6区域人口+7区域人口,

C市场服务人口=3区域人口+5区域人口+

6区域人口+7区域人口.

图2 蔬果市场实际服务人口算法示意图

Figure 2The schematic algorithm to calculate the practical service areas of fruit-vegetable markets

2.2.2市场区位法根据中心地理论[18],在K=3市场最优的原则下,服务中心最终形成六边形结构.流动水果摊是最低级的瓜果供应中心,其空间分布理应服从中心地理论,具备六边形结构,而事实上其与六边形结构有较大出入,仅在某些地区出现类似结构(如图3中①所在区域).因此,先以①所在区域为起始画小六边形格网,保证小六边形顶点与商贩所在地重合,并依次排列此小六边形直至完整覆盖研究区域,然后在小六边形基础上画高一级服务中心以形成大六边形结构,最终形成如图3所示的六边形格网景观,小六边形的边(即①区两顶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00 m.理论上,小六边形顶点即为流动水果商贩最优的市场区位.

图3 “K=3原则”六边形格网与流动水果商贩活动地点

Figure 3The hexagon gridding (K=3) and activity location of mobility fruit sellers

3结果与分析

3.1蔬果供给现状

从已有的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空间特征的研究表明,0.4~1.0 km为蔬果食品类商品购物圈[19],距离过远居民就不愿意出行.本文以500 m作为襄阳市居民购买蔬果愿意出行的距离,确定蔬果市场的服务范围及覆盖等级(图4).

图4 蔬果市场覆盖地域及覆盖等级空间分布

Figure 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ver ranks of fruit-vegetable markets

将蔬果市场覆盖范围分等级表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处于1个或2个市场的覆盖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蔬果市场供给地域之外存在市场供给空白区.

3.2蔬果供需平衡

蔬果市场供需平衡以市场理论服务人口和实际服务人口差额作为判断标准,供给由市场营业面积大小决定,需求取决于市场服务范围内人口多寡.

襄阳市菜市场规划提出居住小区级菜市场500~1 000 m2服务1~3万人口,本研究在参照其他城市蔬果市场配置标准和襄阳菜市场规划基础上,采用20人/m2的市场配置标准.根据蔬果市场理论和实际服务人口计算方法(图2),求得各类型蔬果市场供给与需求能力(表1),在此基础上计算蔬果市场供需能力及供需差额,并将结果用地图可视化表达(图5).

表1 蔬果市场供给与需求一览(配置标准:20人/m2)

资料来源:根据调研数据整理.

将“供给大于需求区”与“供给小于需求区”2个图层叠加,得到图5A中“服务能力不足地区”,即市场供给不足地区,并将其划分等级(图5B).由此可知,在有市场覆盖的地区蔬果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仍不平衡,存在蔬果市场供给不足区.蔬果市场供给能力最弱的地方在人民广场附近,此处为樊城古城所在,一直是城市中心;其次是泰安路与前进路交界周边社区,这里由于靠近火车站、汽车站的位置,人口稠密而市场缺乏,其余地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3.3合理活动空间及区位

襄阳市蔬果市场存在供给空白区和供给不足区,它们位于图6连片的黑色区域,这些地区是流动水果商贩比较合理的活动空间,流动水果商贩的进入将弥补这些地区蔬果市场供给不足问题,一定程度上方便居民的生活,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流动水果商贩在这些地区之外活动,这与人口分布和道路走向是密不可分的.

由中心地理论的分析可知,六边形格网顶点是最适合布局流动水果商贩的区位.基于此,一方面考虑六边形格网的顶点,另一方面考虑到人口分布和道路走向,吸取部分蔬果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地区的流动水果摊,在图6黑色区域六边形顶点处设置流动水果摊,共同构成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区位.其中,设置在六边形顶点的流动水果摊为理论值,实际地点尚需结合道路走向和人口分布.

具体而言,在定中门街道(水星台、望江街、陈老巷、定中街、定中桥、永安桥、劳动街社区)、屏襄门街道(星火路、泰安路、回龙寺、机坊街、马道口社区)、米公街道(星月、茂盛社区)、清河口街道(襄江、美满社区)、汉江街道(万户社区)等社区居委会的合适地点设置流动水果摊(图6).

4结论

基于蔬果市场供需空间平衡视角,以中心地理论为指导,分析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与区位,结论主要有:

图5 蔬果市场供需能力分布及服务能力不足等级

Figure 5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bility divergence and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to fruit-vegetable markets

图6 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及区位

Figure 6The reasonable vivosphere and location of the mobility fruit sellers

(1)流动水果商贩目前的分布地点与蔬果市场比较靠近,在其覆盖范围之内.某些地区流动水果摊具有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结构的特征,为确定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区位提供了理论指导.

(2)蔬果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失衡,主要表现在:蔬果市场不能够覆盖所有研究区域,即蔬果市场存在供给空白区;在蔬果市场服务范围之内,存在市场供给不足的地区.蔬果市场供给空白区和供给不足区是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空间.

(3)根据中心地理论市场最优布局原则,六边形顶点为流动水果商贩具体的活动区位,确切地点尚需结合道路走向和人口分布.

中心地理论六边形模型能指导市场布局类问题,流动水果商贩合理的活动区位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但是,本文在处理蔬果市场实际服务人口时,将人口视为均衡分布与现实情况不符,是文章不足之处.

未来流动商贩依旧存在,城市管理者应该转变管理思路,疏导其合理布局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选取合适的区位(结合人口和道路)设置流动商贩疏导点,以满足居民生活以及流动商贩生存需要,更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黄耿志,薛德升.1990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J].地理学报, 2011, 66(8): 1063-1075.

HUANG G Z, XUE D S. Discipline and anti-discipline: spatial politics of urban street vending in Guangzhou since the 1990s[J]. Acta Geography Sinica, 2011, 66(8): 1063-1075.

[2]薛德升,黄耿志.管制之外的“管制”: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空间集聚与生存状态——以广州市下渡村为例[J].地理研究, 2008, 27(6): 1390-1399.

XUE D S, HUANG G Z. Regulation beyond formal regulation: spatial gathering and surviving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l sectors in urban village case study in Xiadu village of Guangzhou Ci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6): 1390-1399.

[3]黄耿志, 徐孔丹, 薛德升. 广州摊贩空间疏导模式及其成功效应的影响因素——基于沥滘村疏导区的实证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 28(6): 74-79.

HUANG G Z, XU K D, XUE D S. The spatial inclusion of street-vending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ts effect in Guangzhou: a case study of Li-Jiao [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6): 74-79.

[4]林琳,马飞, 周子廉,等.城市“走鬼”现象的特征与评析——以广州新港西路为例[J].城市问题, 2006(2): 90-96.

[5]罗秋菊,梁玉婷,彭冰洁.依附城市定期大型活动的流动商贩现状调查研究——以广交会为例[J].热带地理, 2011, 31(6): 586-592.

LUO Q J, LIANG Y T, PENG B J. Employment survey of the hawkers based on the city periodical mega-events:a case study of the canton fair[J]. Tropical Geography, 2011, 31(6): 586-592.

[6]庞宇琦,薛德升,王德.流动商贩的分布特征及营业空间界面影响分析——以广州中山大道西路段为例[J].人文地理, 2012, 27(2): 56-61.

PANG Y Q, XUE D S, WANG D.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impact factors of street hawker: a case study of street hawkers on west Zhongshan Road [J]. Human Geography, 2012, 27(2): 56-61.

[7]张磊.流动摊贩类型及其经营规律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3(5):72-76.

[8]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J].城市问题,2009(3):54-57.

[9]陈文超.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61-66.

CHEN W C. Means of subsistence: the survival logic of the weak groups——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dlars and the city-management workers [J].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08, 25(1): 61-66.

[11]VALDEZ Z, DEAN W R, SHARKEY J R. Mobile and home-based vendors’ contributions to the retail food environment in rural South Texas Mexican-origin settlements[J]. Appetite, 2012, 59: 212-217.

[12]VON HOLY A, MAKHOANE F M. Improving street food vending in South Africa: achievements and lessons learne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6, 111: 89-92.

[13]YATMO Y A. Perception of street vendors as ‘out of place’ urban elements at day time and night tim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9, 29: 467-476.

[14]LUCAN S C, VARONA M, MAROKO A R, et al. Assessing mobile food vendors (a.k.a. street food vendors)-methods, challenges and lessons learned for future food-environment research[J]. Public Health, 2013, 127: 766-776.

[15]襄阳市商务局.市区菜市场名单[EB/OL].(2013-07-04)[2014-12-08]. http://www.xyssw.gov.cn/View.asp?id=5387.

[16]襄阳市商务局.襄阳菜市场专项规划[EB/OL].(2012-06-15)[2014-12-08]. http://www.xyssw.gov.cn/View.asp?id=4230.

[17]襄阳城管.樊城设40个瓜果疏导点[N/OL]. 襄阳晚报,2014-07-19(4)[2014-12-08].http://www.hbxycg.gov.cn/IMS-NewsView.Asp?ID=6376.

[18]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204-212.

[19]柴彦威,翁桂兰,沈洁.基于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上海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研究,2008,27(4):900.

CHAI Y W, WENG G L, SHEN J. A study on commercial structure of Shanghai based on residents’ shopping behavior[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4): 900.

【中文责编:庄晓琼英文责编:肖菁】

Mobility and Governance: The Exploration of Reasonable Vivosphere of Urban Mobility Fruit Sellers

LIU Song, CHEN Zhongnuan*, WANG Shuai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Eight districts in Xiang Yang core area are taken as sample cases, the method of market location (central place theory “K=3”) and ArcGIS10.0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balance spac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fruit-vegetable markets, and to analyze the reasonable activity space and location points of the fruit sellers. The results are: (1) the character of “Hexagon Gridding (K=3)” exists in “Central Place Theory” have clearly been seen in the activity points of mobility fruit sellers; (2)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fruit-vegetable is imbalanced in space, which shows in the supply blank and undersupply of the fruit-vegetable markets; (3) the supply blank and undersupply areas are the reasonable vivosphere of the mobility fruit sellers. The vertexes of the Hexagon Gridding, which are performed under the law of “central place theory (k=3)”, are the perfect location of mobility fruit seller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xact poi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ople and towards of the roads must be considered.

Key words:vendor; infomal economy; central place theory; spatial governance; Xiangyang city

收稿日期:2014-12-2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址:http://journal.scnu.edu.cn/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1)

*通讯作者:陈忠暖,教授,Email: chenzhn@scnu.edu.cn.

中图分类号:K901;F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63(2016)01-0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