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与外显亲社会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自尊的中介效应

2016-07-13李文姣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尊中介效应

摘 要 自尊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调控个体的行为。有研究证实自尊、心理健康、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对个体的亲社会倾向有重要影响。研究采取结构方程分析来探讨,自尊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在亲社会倾向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并对其关系进行整合,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对外显亲社会倾向,家庭功能和内隐父母态度对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预测作用强度有差异。(2)内隐与外显自尊在外显亲社会倾向、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内隐亲社会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亲社会倾向; 自尊; 中介效应

分类号 B841.2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6.006

1 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Science杂志在其125周年特刊中亦把该问题列入了125个重要科学问题的前25个。Krebs和Hesteren(1995)整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提出将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倾向。因此在本研究中,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而不管行为人的动机是什么。

自尊能够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调控个体的行为,有效促进个体反省、矫正并控制社会行为。有研究证实心理健康、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对自尊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心理健康诸因素会不会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而对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产生影响呢?王传旭和姚本先(2005)指出亲社会倾向较高的人心理状态比较健康,而亲社会倾向低的人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心理健康水平也偏低。亲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相关,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Gustavo和Pandall(2002)提出家庭和社会背景因素是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个体将来的亲社会行为有预测作用,本研究将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作为影响亲社会倾向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因素。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在完成家庭任务各个环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晓义,徐洁,张莉和张锦涛(2004)研究认为它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通过对比中学生与少年犯发现家庭暴力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Padilla和Carlo(2007)也指出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相关显著,母亲在家庭事务中对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接受与鼓励,越能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因此本研究拟以自尊为切入点,预期心理健康等诸多因素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可对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多针对心理健康、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与亲社会倾向的直接关系进行探讨,但是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用于多因素,复杂关系的研究,因此近年来逐渐被广泛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研究中。由于本研究涉及多种变量,其关系复杂,为了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变量关系,需要采用多元分析的方法。结构方程模型能分析多因素多途径因果关系,从而弥补普通的多元分析方法只能揭示单途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的不足。结构方程模型甚至可以分析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的间接因素,因此本研究采取结构方程分析来探讨自尊作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在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并对各变量间关系进行整合。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从郑州某大学大一年级抽取学生176名,剔除未完成问卷的外显测验无效被试8名,内隐测验错误率过高的无效被试34名。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均有效被试为134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66人。所有被试视力正常,计算机操作基本熟练。

2.2 研究材料

2.2.1 外显亲社会倾向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余娟(2006)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相关研究中编写的“亲社会行为量表”,该量表从“控制行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友好行为”“合作行为”“调节行为”和“公德行为”七个维度,通过30道题考察被试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2.2.2 内隐亲社会倾向的测量

IAT实验程序采用美国Inquisite专业心理软件公司的专业软件编制,该软件支持汉语编程,在我国有关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内隐亲社会倾向测量包括亲社会性评价IAT和自我亲社会性信念IAT。

亲社会性评价IAT考察的是个体的亲社会性相关图式与评价概念之间的联系,评价维度属性词包括积极和消极评价。亲社会性维度包括8个样例:奉献、帮助、支持、保护、让座、献血、捐款、义卖;偷盗、贩毒、谋杀、诈骗、欺骗、走私、强占、吝啬。考虑到被试对亲社会行为的态度涉及情感和评价两个过程,因此评价维度选取了情感性和评价性两种。评价维度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4个:聪明、高尚、成功、正直、自豪、坚强、能干、价值、舒服、愉快、拥抱、钻石、荣誉、黄金;愚蠢、退缩、卑鄙、冷漠、痛苦、无能、讨厌、无助、可怕、苦恼、尸体、死亡、呕吐、毒药。

自我亲社会性评价IAT考察的是个体的亲社会性相关图式和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自我-他人维度包括8个样例:我、我的、自己、自己的、自个儿、自个儿的、本人、本人的;人家、人家的、他人、他人的、别人、别人的、外人、外人的。亲社会性维度与亲社会性评价IAT测验中选取的词汇相同。

2.2.3 外显自尊测量

对外显自尊的测量,本研究采用自陈式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本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为0.82,α系数为0.77。其心理测量学指标都比较完善,是有效可靠的自尊测量工具。

2.2.4 内隐自尊测量

内隐自尊的测验中所用的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择参照Greenwald(2003),杨福义(2006)的研究中所用词汇。概念词包括自我词和非自我词各8个:我、我的、自己、自己的、自个儿、自个儿的、本人、本人的;人家、人家的、他人、他人的、别人、别人的、外人、外人的。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8个,积极词包括:聪明、灵活、成功、友善、高尚、健壮等;消极词包括:愚蠢、丑陋、失败、讨厌、无能、卑鄙等。

2.2.5 相关因素测量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本研究的心理健康维度选取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8个分量表构成,每一个分量表可以用来诊断被试在某一方面是否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把分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可以反应出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2)家庭功能量表(FAD)

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Epstein等人编制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该问卷有7个分量表,分别为: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PS)、沟通(Communication,CM)、角色(Roles,RL)、情感反应(Affective Responsiveness,AR)、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AI)、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 BC)和总的功能(General Functioning, GF)(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该量表从“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到“完全不同意”分为4级评分。分量表的得分可以反应被试家庭功能在该维度的状况,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74,0.80,0.81,0.71,0.73,0.76;信度为0.66~0.76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3)亲子关系测量

王云峰和冯信(2006)认为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亲子关系的界定,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之间作用的双向性。因此,本研究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孩子对父母的内隐态度两个方向测量亲子关系。

1.父母教养方式测量

本研究采用岳冬梅于1993年修订的由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的中文版。该量表共有66道题目,分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父亲分量表有6个因素,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分量表有5个因素,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经检验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岳冬梅,1993)。

2.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测量

对待父母的内隐态度测量中所用的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择遵循上述测验的程序。概念词包括与父母相关的词和无关的词各8个。父母:爸爸、妈妈、父亲、母亲、老爸、老妈、爹、娘;他人:阿姨、叔叔、老师、表妹、亲戚、朋友、表哥、同学。属性词包括积极词和消极词各14个,积极性词汇:宽容、正直、自豪、诚实、高尚、成功、爱、愉快、轻松、善良、拥抱、钻石、荣誉、黄金;消极性词汇:虚伪、冷漠、可悲、无能、痛苦、自卑、可怕、讨厌、卑鄙、失败、尸体、死亡、呕吐、毒药。

2.2.6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内隐联想测验的操作步骤分为七部分,如表1(以内隐自我亲社会性信念为例)所示:

在统计分析之前,遵循Greenwald等人(2003)的数据处理模式,对IAT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删除错误率超过30%的被试和反应过快超过10%的被试;保留第三、四、六、七步的数据和反应时;删除反应时大于10000ms和小于300ms的数据,最后对数据进行转换求出D值。D转换的具体方法是,先求出不相容联合组和相容联合组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之差(本研究为第三步和第四步与第六步和第七步之平均反应时之差),差值除以四部分所有数据的标准差得到D转换的最终结果(杜鹃,2007)。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处理后,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的相关分析

对内隐与外显亲社会倾向和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因素的多个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外显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良好,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具有较高外显自尊的大学生更具有外显的亲社会倾向。内隐亲社会评价与心理健康、内隐父母态度和外显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好,对父母的内隐态度积极、外显自尊高的大学生对亲社会的内隐评价也越积极。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与家庭功能、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内隐父母态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家庭功能健全、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大学生对自我的内隐亲社会评价越高。

3.2 自尊在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因素为外源潜变量,是模型中的自变量。外显亲社会倾向、内隐亲社会评价和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是内源潜变量,是模型中的因变量。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假设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检验步骤(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Preacher,Curran,& Bauer,2006)如下:先检验心理健康等外源潜变量分别对外显亲社会倾向、内隐亲社会评价和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的直接效应,然后检验加入中介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情况及各路径系数的显著程度,来检验外显和内隐自尊的中介效应。

首先建构两个模型:无中介变量的直接效应模型和含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通过模型拟合指标的优劣判断哪个更合理。然后将中介模型中诸因素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约束为0,建构中介效应约束模型,通过比较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和约束模型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来判断中介变量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内隐与外显亲社会倾向的直接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和中介效应约束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χ2/df小于5,RMSEA在0.05左右、TLI和CFI大于0.90,GFI大于0.80。GFI与模型中变量数量有关,变量数目越多,模型越复杂,则GFI越小,因此本模型中的GFI值虽然小于0.90,但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模型拟合良好。

表中数据显示,外显亲社会倾向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3)=420.641,约束模型中χ2(338)=428.399,Δχ2(5)=7.758(p>0.05),两模型无显著差异。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3)=411.601,约束模型中χ2(338)=418.627,Δχ2(5)=7.026(p>0.05),两模型无显著差异。表明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外显亲社会倾向评价和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内隐亲社会评价的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中χ2(332)=405.738,约束模型中χ2(338)=427.532,Δχ2(6)=21.794(p<0.05),两模型差异显著,表明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内隐亲社会评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亲社会评价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自尊实现的。

内隐与外显亲社会倾向的直接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和中介效应约束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说明,虽然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无约束模型的拟合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是中介效应模型的各指标略优于直接效应模型。特别是对于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来说,直接效应模型因为不能收敛,导致模型不能拟合(绝对拟合指数SRMR为空,侯杰泰指出,SRMR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认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的中介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3.3 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等因素关系的结构模型的建构与修正

构建外源潜变量,中介变量和内源潜变量的结构模型的理论假设为:(1)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与外显自尊有直接影响;(2)内隐与外显自尊直接影响内隐与外显亲社会评价,但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在模型中进一步验证和分析;(3)内隐与外显自尊分别在内隐与外显亲社会评价和心理健康诸因素之间起全部或部分中介效应。

在结构模型中,心理健康、家庭功能、内隐父母态度、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5个外源潜变量,内隐和外显自尊是中介变量,外显和内隐亲社会评价是3个内源潜变量,变量间的关系见假设的理论模型图,如图1所示。

将各个变量引入模型进行初步的参数估计,各拟合指数的值显示:χ2/df(531.532/393)=1.352,RMSEA=0.052,TLI=0.855,CFI=0.869,GFI=0.801;综合考察上述拟合指数后,拟初步接受该关系模型。

查看模型输出详细结果发现,通过在心理健康与外显亲社会倾向,家庭功能与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内隐父母态度与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之间增加一条因果路径会减少的模型的卡方值,优化拟合指数。而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内隐父母态度与内隐自尊之间的路径,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外显自尊之间的路径,外显自尊与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的路径,内隐自尊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内隐亲社会评价之间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可以考虑删除。可据此修改模型的路径图,表4是在Amos中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模型的拟合指数。

修正后的模型,卡方值减小了很多,并且各拟合指数也都得到了改善,基于理论删除部分路径后模型变得更简洁了,符合模型修正的原则。表5数据显示修正后的拟合指数χ2/df(432.743/384)=1.127,RMSEA=0.031,TLI=0.948,CFI=0.954,GFI=0.837;其中χ2/df小于5,RMSEA小于0.08、TLI和CFI大于0.90,GFI大于0.80。GFI值虽然小于0.90,但由于本模型变量较多,仍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得较好。模型中各项取值合理,因此可以接受修正后的模型,该模型可以作为最终的结构模型。

亲社会倾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图如图2所示。

4 讨论

4.1 心理健康等因素对亲社会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对外显亲社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样地,邵贵平(2000)研究发现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与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钱新斌(2006)认为亲社会倾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另外,家庭功能和内隐父母态度可以显著预测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家庭功能健全,对父母的内隐态度越积极的大学生对的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越高,即认为自我更具有亲社会倾向。家庭功能的健全包括家庭成员相互沟通顺畅,各自能够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并且相互间可以信赖,关心彼此,并分享情感,且家庭有一套完善的行为控制模式。前人的研究肯定了家庭对个体的深刻影响,家庭功能良好的大学生对其家庭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以家庭的行为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此方面最好的表现。对父母持积极的内隐态度同样意味着对父母的行为方式的认同,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倾向。

4.2 自尊在心理健康诸因素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在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数符合要求的基础上经检验发现:心理健康、家庭功能等部分因素不仅对外显和内隐亲社会倾向有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内隐与外显自尊影响亲社会倾向。这表明,不同变量对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外显亲社会倾向方面,除了上述分析的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之外,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合模型分析,内隐自尊对外显亲社会倾向起主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推测,高外显自尊的个体倾向于通过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获得积极评价的个体又得到了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正面强化,自尊得到提高,从而促使他进一步做出亲社会行为。当这种良性循环式的强化过程内化成一种自动反应,就会对相对稳定的内隐自尊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内隐自尊对外显亲社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低自尊者对自己的价值更多地持负面评价,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可能更多地表现出退缩行为,由此得到的他人的积极评价相对要少一些。个体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负性反馈信息又可能进一步强化他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他在一些需要表现亲社会行为的行动中迟疑退缩,外显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相对会少很多。而在需要提供帮助等情境中,是否采取行动这一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直觉行为,因此与内隐自尊相关更紧密。

在内隐亲社会评价方面,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其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即心理健康等因素对内隐亲社会评价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自尊实现的,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生活中应激事件影响小,家庭功能健全,对父母持积极态度等可以促进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评价更积极;另一方面,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进而提高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评价。Heckhausen(1991)指出亲社会行为是由相关的人格、情境以及特殊条件等因素形成的一个动机过程。助人之后的自我评价,反映了助人行为与个体行为准则的吻合程度,帮助别人便尝试自我满足的情感,否则会失去自尊而尝试内疚和羞耻情感,情感的反应通常是在内隐层面上起作用,该研究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对内隐亲社会评价具有更高的预测作用。但是,内隐亲社会评价与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相比,其判断相对更客观,也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乐国安,李文姣,王雪松,2011)。所以,自尊对内隐亲社会评价只有部分中介效应。

在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方面,除了家庭功能和内隐父母态度对其有直接作用以外,自尊在心理健康等因素与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结合模型分析,同样是内隐自尊对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Grube和Piliavin(2000),Omoto和Snyder(2002)在自愿助人的动机差异研究中发现长期从事志愿活动的人通常被赢得自我理解、加强自尊、帮助他们的个人发展这样的动机驱使。当外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后,个体会在做出选择时添加更多的自我因素,与单纯的积极或消极的判断相比,个体会选择与自我有较多相关的观念或行为,导致该行为倾向与自尊有更显著的相关。这是由于个体的某一行为变成习惯以后,无需意识监控也能自动采取该行为(Alexander,Todorov,& Bargh,2002)。

总的来说,自尊在心理健康诸因素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特别是内隐自尊,无论是对外显还是内隐亲社会倾向都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内隐和外显亲社会倾向分别与自尊、心理健康诸因素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自尊在心理健康、家庭功能、亲子关系诸因素分别与内隐、外显亲社会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以下结论:心理健康对外显亲社会倾向,家庭功能和内隐父母态度对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预测作用强度有差异。内隐与外显自尊在外显亲社会倾向、内隐自我亲社会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在内隐亲社会评价与心理健康等因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杜娟(2007).传媒对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方晓义, 戴丽琼, 房超, 邓林园(2006).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2(3), 47-52.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2004).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4,544-553.

钱新斌(2006).亲社会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科学, 21(5),104-107.

邵贵平(2000).关于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 8(1), 21-23.

王传旭, 姚本先(200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王云峰,冯维(2006).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特殊教育,(7), 77-8.

魏欣, 陈旭(2010).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4),402-408.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 36(5), 614-620.

乐国安, 李文姣(2010).弱势引发亲社会行为?来自贫困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南开学报, 6, 63-68.

乐国安, 李文姣, 王雪松(2011).亲子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一项基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 17(1),3-9.

杨福义(2006).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余娟(2006).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岳冬梅(1993).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3),97-101.

赵章留, 王树华(2007).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合作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3, 37-42.

猜你喜欢

自尊中介效应
高职学生依恋、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