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创新与探索
——以中国教育报刊社为例

2016-07-12李艳芳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报刊社微信教育

李艳芳



主流媒体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创新与探索
——以中国教育报刊社为例

李艳芳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48

全国两会向来是媒体角逐的“战场”。2016年3月,在这场媒体大考中,各家媒体使尽浑身解数、亮点新招频出,正能量满满。文章以专业的教育类媒体排头兵——中国教育报刊社为案例,分析其在两会报道时,在内容挖掘、报道形式、传播渠道方面的改革创新。希望能够为其他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内容挖掘;报道形式;传播渠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深情寄语。新时代下,主流媒体要更加肩负职责和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要改文风,讲好故事,创新报道理念和手段。中国教育报刊社是如何创新报道,在教育系统唱响两会报道的主旋律,传播教育好声音的?

1 发挥专业媒体内容优势 报道重磅又精彩

新媒体冲击下,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未必,在各种传播手段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时,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仍然是根本的、有竞争力的卖点。“不仅如此,在以报业为主的传统媒体呈现平台多元、面临重大转型的数字时代,‘内容’的地位非但不应有任何意义上的削弱,反而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1]。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教育类媒体,中国教育报刊社依托其自身优势,在内容挖掘上下了不少功夫。

1.1聚焦重点热点话题,通过深度报道进行专业解读

2016年两会报道,“中央厨房”“中央编辑部”等全媒体、融媒体报道机制已成为新常态。中国教育报刊社顺应趋势、继续成立两会报道“中央编辑部”,加强对两会报道的统筹和引领。

提前研判,赢得主动。中国教育报在两会前夕刊发文章《2016年两会,哪些热点教育话题会成热词》,产生了强烈反响,微言教育等超过百个微信公众号转发。校园暴力、乡村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等选题,成为了今年两会热点选题。

团结协作,重磅出击。经过研判,“中央编辑部”共提出两会话题线索100多条,包括高中教育免费、关爱留守儿童、校园暴力等。报刊、新闻网及微信端结合这些话题线索,推出了《免费,呼唤免费高中教育!——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延长免费教育年限》《5 000万人脱贫,教育如何发力——人大代表热议“十三五”教育精准扶贫》《这么多省份要推行13年免费教育,你的家乡在里面吗?》等重磅报道,并被其他媒体纷纷转载,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1.2丰富性与易读性相结合,让两会“平易近人”

“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习总书记寄语新闻工作者生产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新闻报道应做到以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听声音、读图表、讲故事、看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为读者、用户打造别具一格、生动形象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体验。从而,让两会“平易近人”,让读者、用户主动关注、参与两会。

顺应浅阅读、读图时代的需要,中国教育报及微信在两会报道中,大幅度增加图片报道、数据可视化新闻等元素的使用,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报道、图表新闻、数据新闻来报道两会、引导舆论。2015年教育改革成就、2016年教育改革亮点以及近年来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所取得的成就等报道图文并茂,有趣易读。“政协小组会上的科普课”“两会表情”等系列图片报道,生动再现了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为教育鼓与呼的场景。

2 以读者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两会、报道教育

如习总书记所言,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作者以为,这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创新报道手段,让报道活起来,让读者、用户愿意去读新闻、听新闻、看新闻。中国教育报刊社是如何创新报道手段,让人眼前一亮呢?

2.1富媒体报道,让两会报道丰富多样

富媒体报道即运用其中几种或多种呈现形式报道新闻。作者以为,这次两会报道,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是富媒体报道的点睛之笔。图表新闻、数据新闻则是新闻可视化的精彩展现。

两会E政录是中国教育报刊社精心策划、全力打造的一档视频访谈节目。起名为“E政录”,其中的“E”既有教育(Education)也有网络(E为网络图标的联想)之意。节目邀请两会代表委员、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共话教育。20期访谈节目,对话30名学者、代表,生成视频40余个,生成适用于报纸、杂志、网站和微信端的新闻报道60多篇。

新闻不光要用事实说话,也要用数据说话。“信息是美的,信息图表给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视角”[2]。图表新闻、数据新闻这些可视化报道方式将大大提升新闻可读性。前文中有提到相关图表新闻、数据新闻的报道,这里不再赘述。打造更多视觉盛宴,是所有媒体该去追求的。

2.2互动报道,让读者用户直接参与两会

围绕热点话题设置议程,让读者用户参与互动。针对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报刊社进行相关议程设置。并搜集整理相关音频、视频、图片和调查报告等素材,利用能够富媒体呈现的H5网页技术制作。“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乡村教师、拒绝校园暴力、保护教师权益”四期“我要上两会”H5互动网页获得代表委员转发并与网友互动,网友后台留言2 000多条,点赞、献花1万人次。

两会前夕,报刊社印制了一批“为中国教育加油点赞”的海报,上会记者在采访代表委员的同时,请他们手拿海报拍照寄语,为中国教育加油点赞;两会期间,做客中国教育新闻网视频演播室的嘉宾代表委员,寄语留言并录制1分钟的小视频,传递“为教育说话、为教育代言”的正能量。

3 多平台优势互补,联动发力,打造“全景两会”

新媒介环境下,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读者、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偏好,使得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审慎选择传播平台,那么该如何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发力,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3.1立体化报道,抓全局,抓时效

发挥各平台特色,打造立体化报道格局。中国教育报刊社充分发挥报纸的权威性、专业性,杂志的深度性、思想性,网站的即时性、聚合性,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聚焦重点选题做好宣传报道,打造立体化宣传格局。

信息一次采集,多终端发布。“中央编辑部”统筹前方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闻素材,再分发给微博、微信、新闻网、报纸等不同媒体终端,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终端发布。

将新闻网、移动端作为新闻首发平台。两会是各大媒体“抢新闻”“抓新闻”,比拼首发和时效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为了提高重点教育新闻的时效性,争取重点选题的首发,中国教育报刊社打破传统的以报纸为首发的采编流程,将新闻网、移动端作为首发平台。记者第一时间从现场发回报道,新闻网、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刊发稿件,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3.2各个平台亮点纷呈、百花齐放

中国教育报两会特刊刊发稿件数百篇,有力引导了两会教育舆论。浓墨重彩做好教育改革成就报道,凝声聚力促改革,是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报道的一条主线。

人民教育杂志、中国高等教育、新媒体联动,精心打造两会E政录节目,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聊两会,最终这一访谈节目以视频播放、报纸解读、杂志专题的形式输出;中国教育新闻网首页创造性地采取双头条报道形式,极大地提升了信息量和时效性,点击量攀升。微信平台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十余篇文章阅读量达100000+。

各个平台联动真正发挥了“报纸赢在力度,杂志赢在深度,网站赢在广度,微信赢在粘合度”的优势。

4 小结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读者、用户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大浪淘沙,只有勇于创新、不断求索才能突出重围,“活”得漂亮。作为承担重要使命和责任、发挥舆论引导功能的主流媒体更是不能懈怠,做好报道,创新求变任重而道远。

[1]辜晓进.内容的至上地位永难撼动——兼与〈旗帜鲜明地反对“内容为王”〉商榷[J].新闻记者,2014(9):54.

[2]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J].新闻记者,2013(6):14-21.

[3]刘宁宁.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新闻世界,2013 (6):208.

[4]温红彦.全媒体融合的一次生动演练——2015年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及经验启示[J].新闻战线,2015 (4上):30-33.

李艳芳,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在读,论文为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实习所写。

G2

A

2096-0360(2016)12-0142-02

猜你喜欢

报刊社微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论教育报刊社媒体融合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报刊社召开2018年度工作会议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微信
微信
微信
报刊社转企改制之“涅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