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京云居寺的文化遗产价值

2016-07-12李奕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价值评估

李奕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浅析北京云居寺的文化遗产价值

李奕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摘 要:北京云居寺是我国重要的佛教寺庙,其中房山石经、龙藏木版经以及唐辽塔群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云居寺进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可以进一步了解云居寺的突出普遍价值,有助于对其有效保护的实施。以云居寺历史研究作为基础,通过对云居寺的文化品质识别,结合同类型文化遗产比较情况,浅析云居寺的突出普遍价值。对云居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一种参考。

关键词:云居寺;价值评估;突出普遍价值

云居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占地面积70 000多m2。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和距云居寺1km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其中,尤以1 122部、3 572卷、14 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对于云居寺的价值研究情况如下:苏宝敦在《云居寺石经与世界文化遗产》一文中分别从云居寺石经对不同朝代政治、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记录以及书法艺术和文学价值这5个方面来论述石经的文化遗产价值[1]。佟洵在《北京佛教文化特质与价值》一文中强调了云居寺的石经是北京最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是研究我国北方地区唐以后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云居寺所藏木版经和佛舍利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2]。林元白在《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经》一文中指出房山石经反映了各个时代石刻艺术的成就。唐刻《大般若经》是研究中古时代华北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盛唐的碑首造像以及刻字技巧等,为今人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就佛教史来讲,石经刻造的盛衰,体现着一定历史条件下佛教信仰的兴衰,而辽金时代所刻石经,对于研究已无实物遗存的《契丹大藏经》的编纂和雕造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隋唐以来的经碑,对于校勘木刻藏经的误字脱字等更是最可靠的实物依据[3]。黄炳章在《房山石经的拓印与出版》一文中认为房山石经在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4]。徐自强和吴文在《关于房山云居寺和石经山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全方位分析了房山石经和石经题记的材料,提出创建“房山学”这一新学科的想法[5]。任杰在《略述房山石经概况及其价值》一文中也从历史文物和学术价值的角度,分别具体阐述了缮写本经石刻本、刻本藏经石刻本、刻本孤本经和石刻疑伪经的不同研究价值[6]。

如上所述,对于云居寺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方面。但是,大多数的文章并不是基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角度去评判云居寺及其石经的价值,也就是说,对于云居寺的价值评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准则。因此,基于文化遗产学的学科角度去阐释云居寺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以及提炼升华的工作,是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一种全新的角度,运用具体的评判原则去阐释云居寺价值所在的工作。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工作并不应仅仅局限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中,也不应仅仅是一个申报工作的资料准备。文化遗产是具有社会性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情况会深深影响社会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如果能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去了解、去亲身体验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这不仅会加深大众对文化遗产本身的认识,更多的是能唤起社会对于文化遗产的珍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因此,在文化遗产学科背景下对云居寺进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是一项可以被广泛应用的实例。

图1 OUV评估与遗产分析流程图

1 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张笑楠的《突出普遍价值评估与遗产构成分析方法研究——以大运河为例》一文中提出的OUV评估与遗产分析流程图(图1)[7]为基本参考方法,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论述:

(1)云居寺历史研究概况;

(2)云居寺的文化品质识别与文化品质的价值评估;

(3)云居寺价值的普遍性与突出性评估。其中,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清晰地了解云居寺的整体情况包括历史沿革、云居寺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与云居寺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认识云居寺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发现云居寺固有的文化特征。基于云居寺历史研究的价值评估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这4个方面进行讨论。其评判标准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2005年。依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monuments and Sites)提出的“文化品质”类型和评论文化品质价值“使之具有资格的要素”来进行文化品质识别和文化品质的价值评估。根据ICOMOS提出的主题框架和同主题类型遗产的专题研究结论来进行价值的普遍性和突出性评估[7]。

2 云居寺历史研究概况及现状分析

2.1云居寺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石经山,本名白带山,位于北京房山区境内。隋末唐初,僧人静琬在山上始刻佛经,静琬创刻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本人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和涅槃经堂的刻经题记中有所叙述[8]。后其历代弟子玄导、仪公、惠暹、玄法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时千载,到明末结束,在9座岩洞和云居寺内存经版14 000余块,包括佛经1 122部3 572卷,号称“房山石经”[8],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刻大藏经,有“北京的敦煌”之称。

1961年云居寺塔和房山石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房山石经产生的历史原因主要有5点:①“末法佛教”说与护法;②南北朝时期的废佛运动;③南北朝石窟造像和石经的影响;④隋朝统治崇尚佛教;⑤汉译大藏经体系趋于完整[4]。

云居寺,又称西域寺,在石经山下。此寺始建于北朝,兴盛于隋、唐、辽、金时期,毁于20世纪40年代。现存格局形成于清初。寺的东面约1 500m为石经山主峰,海拔500余m,山腰有著名的藏经洞,由南而北二列横置九窟。其中以第五洞最为雄伟。第五洞俗称石经堂又名华严堂,洞中石柱4根,全雕佛像,共计1 000余尊。四壁嵌经版140余石,全为静琬法师主持时所刻[9]。

现今的云居寺只留下唐代的几座小石塔。唐玄宗时,金仙公主倾心支持刻经活动,捐资修寺,在石经山建石塔5座。应历5年,后周世宗下诏废佛,石景山受到影响。应历15年,千人邑会大修。韩绍芳在太平七年由皇帝资助,续刻4大部经。大安九年,高僧通理至石经山,开放云居寺戒坛,其弟子善定续刻石经4 000余块。经版露天存放25年,直到天庆八年,被埋于寺南地下,并建压经塔以示后人。金代所刻部分经文是宋辽以后译出的密宗经典,是大藏经的续补。万历廿年,达观和德清带寺僧修整寺院,并在雷音洞内发现隋大业十二年安放的舍利。云居寺和石经山在康熙十一年开始被大规模修缮。寺主溟波用26年时间扩建殿堂,康熙三十七年竣工。寺院从此又称西域寺,用以表示其深远影响远如西域佛国。康熙大修之后,寺院香火不断,皇帝祭扫西陵,常驻云居寺,因此寺内建起行宫,顺治、乾隆、嘉庆(图2)均留下了与寺院相关的匾联、诗词。

图2 嘉庆御碑

1956年以后,曾开启藏经洞、发掘地穴和南塔基。出版的著作有《房山云居寺石经》《中华大藏经》等。

云居寺5进院落,6层殿堂。中轴线上的6座殿堂分别是天王殿、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图3)和大悲殿。有北塔(辽塔)、南塔(辽塔。被毁,仅存塔基)、景云塔(唐塔)、太极塔、开元塔(唐塔)、压经塔(辽塔)、琬公塔(唐塔)、五台塔(唐塔)、老虎塔(辽塔)、万人塔(辽塔)、三公塔(清塔)[4]。

图3 药师殿

2.2云居寺的根本价值分析

云居寺石经山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可分为3类:云居庙宇、洞穴石刻、唐辽塔群(图4)。

图4 开山琬公塔(唐塔)和压经塔(辽塔)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提出的文物古迹历史价值的6个主要表现方面[10]:①由于某种重要的历史原因而建造,并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②在其中发生过重要事件或有重要人物曾经在其中活动,并能真实地显示出这些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③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④可以证实、订正、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⑤在现有的历史遗存中,其年代和类型独特珍稀,或在同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⑥能够展现文物古迹自身的发展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1)房山石经因护法等原因而建造,可真实地反映刻经护法的事实。

(2)伴随着刻经,建造了云居寺和许多的碑、塔,静琬等一批高僧因刻经而名留史册,现存的云居寺和碑、塔,能如实地显示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3)从隋至明长时间的刻经活动,体现了佛教兴衰,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社会提供了原始资料。对研究中国文化史、幽州地区各时期的历史、经济、文化、书法、雕刻、简化字、变体字、官衔、石刻艺术和佛教史,都是极珍贵的资料[6]。例如房山石经中的经末题记,总计有6 800余条,内容十分丰富[8]。仅以《大般若经》经末题记中商业行会为例,就有米行、布行、肉行等30多种行会,反映了盛唐幽州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4]。

(4)石刻经文可免除辗转抄刻之疑,可以证实、订正、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是校勘历代木刻藏经字句脱误的最好版本之一[11]。

(5)在现有的石刻经文中,房山石经所体现的内容独特珍稀,具有代表性。例如云居寺辽金刻经(图5)以《契丹藏》为底本,这一底本是研究我国佛教刻藏史的一大突破,也是对研究辽金文化史的一大贡献。在房山石刻《契丹藏》本中,发现约有50余卷各种大藏经中未曾收录的绝世孤本经,可补各藏之不足[9]。

图5 辽金石经

(6)房山石经始刻于唐朝,结束于明朝,是千年刻经活动的见证,镌刻了其自身发展的变化;云居寺始建于北朝时期,经历代的修复与重建保存到今天。通过研究云居寺本身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可了解云居寺在历史长河中自身的发展变化;在云居寺内的唐辽塔群代表了辽金和唐宋时期佛塔的建筑样式,是研究历代佛塔变迁极珍贵的历史资料。

依照2015年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12],云居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价值体现在:通过历代不同书法风格的石经,可看出我国书法变迁的历程;云居寺石经山塔群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塔群于一地,其特有的风貌是进行佛教文物研究和中国古建考察的重要方面[11]。

社会价值体现在:通过云居寺的碑文使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情况和风俗精神的表现,比如“经邑会社”(一种协助佛教工作的民间组织)。盛唐、中唐时期幽州地区出现许多以不同行业组成的“石经邑社”,专门从事石经的镌造行业。例如《大般若经》卷八十经末题记有“白米行邑社”等[13]。当然,社邑活动不仅仅是刻经,还有社众间的互助,有丧葬互助、遇到意外灾难时的互助、修建庄宅时的互助以及共同修理渠堰等[14]。由此可知镌刻石刻经文在古代社会中是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通过镌刻石刻经文这样的社会活动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石刻大藏经和龙藏木版经(图6)是佛教经典的记录,具有传播佛教文化的价值,也为现今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宗教作用。此外,房山石经也是佛教医药养生史料研究的珍贵文献。在1 099部的石刻佛典中,有215部论述或涉及医药养生内容。这些宋代以前的佛教医药养生石刻,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5]。

文化价值体现在: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和唐辽塔群是我国佛教文化特色的体现。其中,石刻佛教大藏经和龙藏木版经又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多样性这一特征。

图6 龙藏木版经

科学价值体现在:云居寺石经山地质构造属于陈家洼——下中院背斜的西北边缘,为燧石条带白云岩、团块状白云岩地区,是研究西山地质学的重要地带[9]。

3 云居寺文化品质识别和文化品质的价值评估

根据2005年ICOMOS提出的10类“文化品质”类型,结合以上云居寺的历史研究结果可知:云居寺房山石经与宗教的联系,即与佛教的联系是云居寺房山石经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文化品质);石经文字为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内容对历史研究提供莫大帮助,这是云居寺房山石经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文化品质);与超自然观念(佛教思想)相联系,是云居寺第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品质)。

根据ICOMOS 在2005年喀山会议上提供的分析比较标准,即“评价文化品质的价值可能被下列‘使之具有资格的要素'影响”[7],结合云居寺房山石经的文化品质,可知:

(1)云居寺房山石经与宗教联系的文化品质。其一,具有有影响性的特点,即房山石经所体现的佛教思想具有可传播性以及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其二,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从古代的“经邑会社”到现今的瞻仰佛舍利等宗教活动,联系着有佛教信仰的人群以及房山石经学术研讨的人群。

(2)石经文字的艺术性与其内容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其一,具有“稀有、丰富”的特征;其二,具有考古价值的器物(如木刻板、石刻板),与《契丹藏》有密切的联系;其三,具有成群性特征,即云居寺、房山石经、唐辽塔群。其存在即阐释了相同的现象,即刻经活动。

4 云居寺价值的普遍性与突出性评估

依照ICOMOS 2002—2003年提出的6大主题框架,结合以上云居寺文化品质的价值评估,可知云居寺普遍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云居寺、房山石经和唐辽塔群深刻地反映了佛教思想。静琬始刻石经,是想要继承先师遗志,其弟子也是如此,这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反映。

(2)房山石经具有的广泛社会价值,体现着一种社会中的文化联系(如“经邑会社”)。

(3)云居寺、房山石经和唐辽塔群所包含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是一种创造的回响和延续,即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以上是对云居寺普遍性价值的总结,下面对比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与云居寺房山石经,得出的云居寺房山石经突出的普遍价值。

(1)敦煌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于在该窟发现了约5万卷遗书而得名。敦煌藏经洞与房山石经在被发现时,都处于人为的封闭状。房山石经人为封闭原因是想把佛经传于后世,以备灭佛时有经可读。而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至今仍没有统一结论,目前至少有3种说法:即避难说、废弃说和书库改造说[16]。由此可知,房山石经的开凿由隋到明,大体上一直受到皇帝及其宗亲的充分支持,而藏经洞大体上属于民间性质的开凿。

(2)房山石经洞所藏为石刻板,而敦煌藏经洞所藏为纸质文献。由此可知,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还没有一处以大量石刻板而闻名的遗产,这是房山石经一个突出的特点。

(3)敦煌藏经洞所藏内容包罗万象,但房山石经基本仅是佛经,从内容的一致性上看,房山石经从所开凿之目的,所藏之内容都仅仅围绕佛经展开,是一处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的遗址。

综上所述,云居寺突出的普遍价值体现在由云居寺、房山石经和唐辽塔群三位一体所构成,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

5 结束语

云居寺房山石经虽然还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但本文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及流程,对云居寺房山石经所进行的价值评估,充分肯定了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虽然云居寺房山石经不能像敦煌莫高窟般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6条标准,但是其突出的石刻佛经价值也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苏宝敦.云居寺石经与世界文化遗产[J].北京文物与考古,2002(0):1-4.

[2]佟洵.北京佛教文化特质与价值[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35-42.

[3]林元白.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经[J].文物,1961(Z1):62-70.

[4]黄炳章.房山石经的拓印与出版[J].法音,1999(9):19-25.

[5]徐自强,吴文.关于房山云居寺和石经山的几个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1987(4):36-43.

[6]任杰.略述房山石经概况及其价值[J].佛教文化,1989(0):32-37.

[7]张笑楠.突出普遍价值评估与遗产构成分析方法研究:以大运河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2):1-5.

[8]邢一中.云居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2.

[9]吴梦麟.加强“北京敦煌”房山石经的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87(2):114-116.

[10]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Z].2005.

[11]黄炳章.房山云居寺石经[J].法音,1986(1):19-26.

[1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3]黄炳章.房山石经辽金两代刻经概述[J].法音,1987(5):11-21.

[14]唐耕耦.房山石经题记中的唐代社邑[J].文献,1989(1):74-106.

[15]李良松.房山石经医药养生文献述要[J].中医文献杂志,2013(4):4-9.

[16]刘进宝.20世纪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研究的回顾[J].敦煌研究,2000(2):29-35.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 Beijing Yunju Temple

LI Yizhou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Yunju temple in Beijing is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buddhist temples,in which Fangshan Srone scripture,Longzang wood-block text and tang liao tower group are extremely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heritage value assessment of Yunju temple can further illustrate Yunju's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protection.TakingYunju temple history research as the foundation,through the Yunju temple culture quality identification,compared with same type of cultural heritage,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Yunju temple is analyzed.It could also be a reference for Yunju temple to declared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o.

Key words:Yunju temple;value assessment;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李奕周(1996-),女,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石质文物保护。E-mail:921327866@qq.com.

猜你喜欢

价值评估
实物期权法在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大华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价值评估方法理论综述
近海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探讨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
湖南省多功能农业发展价值评估
跨国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