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蒙古族呼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16-07-12李龙珠黑龙江东方学院1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生态蒙古族声部

李龙珠 (黑龙江东方学院 150000)

简析蒙古族呼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李龙珠(黑龙江东方学院150000)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蒙古族呼麦发展趋势研究》(2014C026)

一、蒙古族呼麦概述

呼麦是蒙古族人首创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它是一个歌者通过发声器官,同时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蒙古族呼麦它的声部结构是由高音声部的旋律声部和低音声部的衬托基础声部两部分构成。根据呼麦演唱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泛音、震音、复合等几种形式。蒙古族呼麦在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域中,它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地域上呼麦主要的地域与蒙古族分布相同,也就是说都在蒙古族群居的地方、内蒙古的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图瓦地区这样有蒙古族人民群居的地区。我们有必要把这种以蒙古族民族为依托的演唱形式-呼麦,继续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从老百姓对呼麦的理解来说,呼麦的低音声部是起衬托和修饰高音的,音的位置较低,旋律起伏不大较平稳,而高音声部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连接起来的旋律线,呼麦经常是无词的。一人发声出多声部旋律的形成了奇特的的声部状态。高声部的旋律类似哨声,或金属声。高音声部的旋律随着口型的变化而形成。低音声部与高音两个声部之间最多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的跨度。呼麦演唱方法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首先声带要放松,用口型的变化通过气息带动声带振动从而产生共鸣,然后通过调整舌头与牙齿以及口腔间的空隙发出泛音,以上的整个过程为呼麦的基本发音程序。也可以解释为在持续低音的衬托下,高音区飘出靓丽而优美的旋律。技能高超的呼麦大师可以不用简单低音的衬托,直接同时的展现出两个高音声部的旋律,对于用呼麦作为乐件而展现的长调、节奏快板的旋律和经典世界名曲更是游刃有余了。

在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呼麦”在内蒙古大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蒙古族群居的地域中曾经一度濒临失传。

二、蒙古族呼麦现状

1.内蒙呼麦现状概述

九十年代呼麦在内蒙失传后好多的蒙古艺人一直在努力的寻根溯源。但在蒙古族群居的地域上虽没有发现呼麦。但是他们在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这个地方,发现那个地方有一个很老的老人会发出一种喉音。这种喉音是靠口腔及声带的震动而发出来的,但是对于研究呼麦的蒙古族一人是这么解释的,说虽然这种喉音和呼麦很相似了,但是和呼麦还是有一些区别,他是从喉咙里发出的4种不同类型的音色。从此失传的呼麦从这里又重拾了起来。这个地区的呼麦是具有它的原生态特质,呼麦所呼出来的音展现的是大自然发出来的声音,有风声、鸟叫声、狩猎声以及骏马奔驰的等,引人入胜,惟妙惟肖,令人神往。

蒙古族呼麦是从呼和浩特市和锡林浩特的西乌旗发展而来得,蒙古国的呼麦大师敖都苏荣老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来到内蒙开培训班进行呼麦教学,先去了锡林浩特地区指导呼麦的演唱方法,他为内蒙蒙古族呼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专业培训学校的建立也是内蒙呼麦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师敖都苏荣将呼麦重新带入中国,使失传的呼麦失而复得,并开设了呼麦培训学校面向蒙古族艺术人才,培养出很多杰出的呼麦高手,大师的传承是跨越国界跨越封闭思想的传承,从另一个高度看待呼麦的健康发展。引导了蒙古族更多人走上传承呼麦文化的道路上。2009年11月18日内蒙呼麦协会成立,他的成立标志着蒙古族呼麦有了规范化的管理,有了系统化的运营,同时也为蒙古族呼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蒙古族好多的地域把呼麦纳入到自己民族最大的节日或盛宴当中。其中西乌旗在自己民族的节日的全羊宴中加入呼麦的表演、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呼麦也是盛宴中重要的节目亮点、锡林浩特的牧民们学习呼麦和呼和浩特的学生们学了呼麦之后从事了专业的呼麦表演,继续传承呼麦文化。

鄂尔多斯地区的呼麦在教授的过程中,有民间技法的传授,也有使用原版蒙古国录制的原版教学CD进行教学演示。所以说我国的蒙古族呼麦艺人们受到了原生态民间的技法传授,更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蒙古国呼麦的影响,这也是这个地区呼麦发展现状的一个特点。

2.外蒙呼麦发展概述

蒙古国对呼麦的发展非常重视,而且发展呼麦的道路早于中国,把呼麦艺术列为了国宝,蒙古国的呼麦大师认为呼麦演唱方法有10多种;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虽然没有蒙古国对呼麦的这种崇拜,但在当地的蒙古族人民非常喜爱呼麦,视为“民族之魂”;这两个国家在地域上都与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相邻,这跨越国界的共同点就是都是群居的蒙古族人民。他们都非常重视呼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呼麦艺术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类型的资料进行大量的采集与整理,并将呼麦艺术带入了高等学府,把呼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到高层次的教学与研究中去,现在,蒙古族呼麦已经成为两个国家艺术文化项目研究中的重点学科之一。通过对呼麦唱法的深层次研究,将本民族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与呼麦相结合,创新呼麦发展的新思路。蒙古国呼麦艺术之所以能够长期的保留与传承,是因为他们对呼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的重视程度,现今已经成为两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标志。

三、蒙古族呼麦发展趋势

1.保持蒙古族呼麦原生态这个主阵地

内蒙古呼麦在失而复得后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于2009年9月申遗成功,为了鼓励蒙古族呼麦的发展还授予了内蒙古广播艺术团的格吉勒图为蒙古族呼麦传承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国家批准了在地域性大学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与呼麦相关的专业进行专业研究与高教普及性教育。教育的根本是要保证呼麦的原生态的传授与传承。所以,这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我们要想把他传承下去必须要保证的他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演唱形式,这是基础。蒙古族呼麦历史久远,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蒙古族这个地域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保持他的原始性是发展蒙古族呼麦的主阵地。

2.蒙古族呼麦与蒙古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

俗话说:“真正的艺术来自民间。”艺术家们的创作要来源与民间、到百姓中去,到蒙古族人民群居的大草原中去,去体味呼麦在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草原奔驰的骏马等纯自然的方式带来的灵感,弥补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增强对呼麦这种民间艺术的学习与实现。再者,我们不能在创作和传承中脱离本身来自于群众的呼麦文化,如果我们仅仅从政府或者学者学术方面进行保护,创作中不去体验生活,其发展的结果可能就是“高高在上,无人问津”,最终成为几个的呼麦,关门敲锣打鼓的形式,后继无人。蒙古族的民族音乐有他的地域特色,草原、雄鹰、鸿雁、蓝天、白云;乐器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打击乐和弦乐(马头琴)为主。蒙古族呼麦与民族民间音乐一样来源于自然和游牧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属于师出同门,它们的之间的融合是顺其自然的。它们都是蒙古族民族音乐的形象。达•布和朝鲁老师就曾经说过:“像赵本山那样经营二人转,今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家来经营呼麦这门艺术”,近些年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蒙古族作品在有民歌、民曲、民舞为基础的作品中看到了呼麦的亮点, 由此可以看出,呼麦与本地流传的叙事民歌相结合,是蒙古族呼麦发展趋势之一,也是呼麦今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蒙古族呼麦与多元化音乐元素相结合

蒙古族的另一种发展模式就是对流行元素的追求。这种原生态的唱法与现代流行的融合,形成了蒙古族呼麦多元化发展的又一特征。在当今流行音乐得到大力发展的今天,最亲近老百姓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现在的流行乐队的创作也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孤冷一旁的抽象音乐,它们的大多数作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他们的音乐作品能够释放老百姓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放松心智,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传唱。目前湖南卫视有一档《我是歌手》的节目,这档节目是中国地区流行演唱中职业歌手的高层次较量,从选曲、编曲创新、到歌手的实力演唱都要求的很严格,在第二、三季的冠军歌手韩磊是来自于蒙古族的专业歌手,韩红是来自于藏族的专业歌手但也蒙古族有着不解之缘,它们在演唱的作品中都把蒙古族民歌加以改变,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加上的呼麦的表演,为整个作品润色,呼麦的加入使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一原生态演唱形式。人们慢慢的把蒙古族呼麦作为蒙古族音乐的代表了。

从总体上来看,对蒙古族呼麦发展趋势研究,目前作以短小的总结。这主要体现在蒙古族呼麦发展的多元化方向,首先要保持蒙古族呼麦原生态这个主阵地,其次要鼓励蒙古族呼麦与蒙古族民族音乐的融合,最后蒙古族呼麦与流行音乐元素等多元化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发展,这三点构成了目前蒙古族呼麦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我认为现在蒙古族呼麦的发展是朝着良好的方向前进,这对蒙古族呼麦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J].中国音乐,2007(03).

[2]温静.蒙古族长调音乐文献综述[J].艺术百家,2007(04).

[3]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二)蒙古族萨满音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4]格日勒图.呼麦艺术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5]陈晓旭.考察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呼麦的传承[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

李龙珠,黑龙江东方学院音乐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音乐史。

猜你喜欢

原生态蒙古族声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多声部视唱训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