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莫替丁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

2016-07-11牛微微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锦州121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7期
关键词:法莫替丁反流性食管炎奥美拉唑

牛微微(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法莫替丁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

牛微微
(辽宁省锦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目的 对比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以11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51/5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6%(42/55),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比法莫替丁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奥美拉唑;法莫替丁;临床症状评分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食管炎症性病变,多因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致,在肥胖者、中老年人群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中有着较高发病率[1]。该病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由于食管黏膜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吞咽十分困难,甚至还会引起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双重折磨,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2]。临床上多选择抗酸药物和促动力药物,我院对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取得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所收治11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胸骨后烧灼感、胸痛以

2.1 PCR检测EB病毒DNA100例SLE患者EB病毒DNA阳性率34% (34/100)明显高于80例正常对照组10%(8/8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中58例活动期SLE EB病毒DNA阳性率(37.9%)略高于非活动期患者(28.6%),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2 ELISA检测EB病毒VCA-IgG100例SLE和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EB病毒VCA-IgG阳性例数分别为50例和12例,阳性率分别为50%和15%,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2.3 ELISA检测VCA-IgG与PCR检测DNA结果比较:ELISA与PCR结果总符合率为72%。见表1。

表1 100例SLE患者SLISA检测VCA-IgG与PCR检测EB病毒DNA结果比较

3 讨 论

EB病毒为亲人类B淋巴细胞疱疹病毒。人类B淋巴细胞有EB病毒受体,EB病毒感染人类B淋巴细胞后,能激活的静止的B淋巴细胞,使其不断的增殖而获得瘤细胞样特性,并仍保持原有B淋巴细胞株合成分泌各种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功能[5-7]。EB病毒感染与SLE关系密切,Jackson等研究表明:经EB病毒转化的SLE患者B淋巴细胞系中,功能活跃的IgG、IgM、IgA产生的数量相对增多,这与SLE病情活动期血清IgG、IgM、IgA增高多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等呈高阳性率现象一致。本文结果表明,SLE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提示SLE患者中有EB病毒存在,或有潜伏感染,或有病毒复制。EB病毒在SLE发病中如何起作用,有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EB病毒感染,其基因组整合于B淋巴细胞基因组内,对宿主抗原进行修饰和诱导,干扰细胞凋亡,使应归于死亡的细胞不但不死亡,反而进行增殖,从而启动SLE的特异性抗体—抗ds-DNA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的产生,造成一系列的病理损伤。

本文分别用PCR及ELISA法检测外周血EB病毒DNA和EB病毒VCA-IgG。结果表明,SLE组阳性率分别为34%和50%,与对照组分别为10%和15%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ELISA与PCR结果总符合率为72%。此结果进一步证实SLE与EB病毒感染具有统计学相关性。但是,PCR和ELISA检测结果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PCR结果阳性说明受检者体内有病毒DNA存在,而ELISA结果阳性说明受检者已感染了EB病毒,其抗原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合成和分泌抗体。在SLE患者中,28例EB病毒VCA-IgG阳性,其DNA也阳性,提示SLE患者体内EB病毒感染后产生抗体反应及病毒血症。由于SLE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对EB病毒VCA-IgG阴性,其DNA为阳性,表明感染了EB病毒一段时间后,IgG抗体已消失,但EB病毒DNA仍潜伏在单个核细胞中,为EB病毒带毒状态。

本实验表明,SLE患者与EB病毒感染有统计学相关性。EB病毒可能为导致SLE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也不能排除SLE患者亚临床EB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SLE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慕容洋洋,江宁,文杰.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关系与临床检验学研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15,38(1):52-53.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9-582.

[3] 武建国.抗双股DNA(ds-DNA)和抗ENA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14,35(1):19-20.

[4] 张雷,刘鸿瑞.EB病毒的组织趋向性及其相关疾病[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2):76-77.

[5] 叶应抚,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22-229.

[6] 韦明欣.抗核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1例分析[J].广西医学,2014,36(1):100-101.

[7] 丛玉隆.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6-188.及贫血,经胃镜检查全部确诊。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35~72岁,平均(48.6±6.5)岁;病程1~6年,平均(2.3±0.8)年;观察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33~69岁,平均(49.1±7.1)岁;病程1~5年,平均(2.4± 0.6)年。此次研究排除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对法莫替丁和奥美拉唑过敏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通过内镜检查确诊是反流性食管炎,且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酸、呃逆,年龄为33~72岁,对本次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上已签字确认。排除标准:之前接受过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治疗效果有影响的相关治疗;有肝肾心严重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有精神障碍;治疗不依从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脱落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法莫替丁(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3631,20 mg)口服,每天2次,每次20 mg;观察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871,10 mg)口服,每天2次,每次20~30 mg。两组均连用2个,治疗期间需戒烟戒酒,按照医护人员叮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上腹疼痛、烧灼感、胸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体征恢复正常;好转:以上症状有所缓解,体征逐步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所处状态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有病情加剧趋势;②临床症状评分。选取上腹不适、烧灼感、胸痛、反酸、反食五个常见临床症状,根据其发生频率和程度进行评分,从轻到重依次记作0~3分,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记录治疗前评分和治疗后2个月的评分,并加以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44例,好转7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92.73%;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76.36%;经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状况:治疗前,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为(10.25±3.66)分,对照组为(10.28±3.59)分;治疗后,观察组为(0.71±0.35)分,对照组为(3.46±0.58)分。可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原因有很多,如抗反流屏障遭到破坏、食管排空和唾液中和功能出现障碍、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以及其他疾病等[3]。可见,该病往往是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结果,患者多表现有烧灼感、胸痛、反流、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甚至出现食管黏膜糜烂最终形成溃疡[4]。发病后胃液反流,极易给患者声带、咽喉部造成损伤,引发慢性声带炎、气管炎等病,对其身体健康极为不利。而且反流性食管炎起病缓慢,病程较为漫长,早期发作时极易被忽视从而耽误治疗时机,所以应尽早进行诊治。

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抑制胃酸,尽可能地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胃酸抑制剂是目前对胃食管反流予以有效控制的最有效药物,部分患者之所以会出现治疗失败的现象,是由于对胃酸抑制效果并不充分。已有研究发现,造成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或导致远端食管损伤的胃内临界pH值为3或4,因此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需将患者整个白天中的胃酸分泌(包含餐后胃酸的分泌)予以有效控制,也即应在16 h及以上的时间内将患者胃内酸度控制为pH高于4,从而促使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并对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发挥促进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常规剂量的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使其达到pH高于4的效果可持续6 h左右,同时在抑制餐后胃酸方面效果不佳。

法莫替丁是一种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与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其他H2受体拮抗剂相比,法莫替丁的作用强度要超出很多倍[5],患者服用后2 h血浓度达到高峰,半衰期约为3 h。孕妇、有药物过敏史者、肾功能衰竭者应谨慎使用。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的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药品比较适用于轻度患者,在重度患者中往往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该药并不能有效抑制餐后分泌胃酸,从而影响到疗效。奥美拉唑则为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极易浓集于酸性环境中的脂溶性弱碱药物,作用于胃壁细胞质子泵所在部位,随后转化为亚磺酰胺的活性形式,通过二硫键和质子泵的羟基发生不可逆行的结合,抑制H+、K+-ATP酶的活性,最终阻止胃酸继续分泌,H+无法运至胃腔,则胃液中的酸含量随之减少。奥美拉唑主要在胃酸分泌最后途径中发挥作用,可对餐后胃酸分泌加以抑制,促使24 h内胃酸分泌量减少90%左右。常规剂量的奥美拉唑可促使胃部pH在14 h内维持在高于4的水平。另外,该药也适用于糜烂性食管炎,可促进糜烂处愈合[6],在临床应用中不仅可对患者临床症状予以有效缓解,同时还可对炎症复发发挥显著的预防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将11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6%,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奥美拉唑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为(10.25±3.66)分,对照组为(10.28±3.59)分;治疗后,观察组为(0.71±0.35)分,对照组为(3.46±0.58)分。经对比可知,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由此可见,奥美拉唑可促使患者临床症状更加彻底的得到改善或缓解。

观察组采取奥美拉唑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法莫替丁,且临床症状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该药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1] 吴滨.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87.

[2] 郑少武.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1):189-190.

[3] 戴英林.法莫替丁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4):61.

[4] 黎永华,李光宇,彭锡其,等.反流性食管炎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5):672-674.

[5] 徐金哲,刘春艳,陈晓彦,等.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8):767.

[6] 林海君,林琪,陈汉卿,等.埃索美拉唑肠溶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37-39.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096-02

猜你喜欢

法莫替丁反流性食管炎奥美拉唑
硫糖铝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急性胃炎治疗效果分析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艾普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0例分析
常规治疗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中药汤剂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
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研究
35例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分析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观察
法莫替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