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2016-07-10李雪雁王丽娜孙霞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胰岛素泵低血糖

李雪雁 王丽娜 孙霞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观察,探讨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C治疗组(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双C治疗组(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10 d后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达标时间、低血糖情况和血糖波动情况。 结果 3C组治疗后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达标天数均优于双C组,血糖波动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低于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更好、更安全地调控血糖,提升胰岛功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血糖波动。

[关键词]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低血糖;血糖波动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b)-0088-03

近年来,由于意识到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人们渐渐倾向于严格的血糖管理,而血糖管理越严格,低血糖的发生率随之升高,而传统的血糖监测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收集的血糖资料有限、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的出现弥补了指尖血糖监测的不足,其中实时血糖监测系统可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设有高、低血糖报警功能,可以随时根据血糖水平对症处理,RT-CGM联合CSII、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即3C疗法)使医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血糖管理。2014年11月—2015年7月,该院内分泌科对4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及监测,探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46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TO颁布的诊断标准,其中2型糖尿病44例,1型糖尿病2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19~72岁,病程1~20年。将4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C治疗组(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双C治疗组(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两组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排除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饮食、运动教育,第2天进行采血(标准75 g葡萄糖OGTT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然后3C组患者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每次持续72 h,每日都采用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糖尿病基础护理及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的实时图谱的图解、高低血糖报警,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双C组患者应用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7次/d末梢血糖监测,每次持续72 h,根据获得的血糖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连续3次。患者若合并其它疾病给予相应治疗,入院10 d后复查OGTT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对比两组间及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功能恢复情况,并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患者24 h的血糖波动曲线,计算血糖波动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血糖达标的天数,胰岛素泵治疗均采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持续皮下注射。详细记录患者饮食、运动情况,记录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病人的特殊感觉或不适感。

1.3 观察指标

1.3.1 OGTT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对比两组空腹血浆葡萄糖(FPG)、2 h葡萄糖、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C肽。

1.3.2 血糖波动的评估 采用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系数(CV)、全天平均血糖水平(MBG)评估血糖波动情况。

1.3.3 血糖达标天数 对比两组血糖达标的天数。血糖控制达标标准:空腹3.9~7.2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1.3.4 低血糖发生次数 对比两组低血糖的发生次数。根据2005年ADA公布的低血糖标准:2型糖尿病任意时刻血糖≤3.9 mmol/L即为低血糖。

1.4 统计方法

血糖波动系数采用动态血糖(CGM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他数据均应用SPSS for Window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空腹血糖、2 h血糖、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C肽治疗前后对比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对比如表2所示。

2.2 治疗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对比及达标天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对比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对比及达标天数如表3所示,低血糖次数3C组和双C组分别为22次和38次。

通过对46例糖尿病患者10 d的治疗观察,3C组与双C组空腹血糖及2 h血糖均有显著降低,但3C组降低幅度更明显;两组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空腹C肽、2 hC肽均有明显升高,3C组升高较双C组更为显著;3C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与双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组发生低血糖次数少,与双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24 h血糖波动情况的分析,发现3C组的全天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系数(CV)均较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说明:3C治疗可以有效降糖,提高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且达标速度快,发生低血糖的次数少,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幅度,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Cryer曾指出:“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或因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掉终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所以,在临床治疗中,的治疗目标不应仅仅是降糖,而是在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应该将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及控制血糖波动作为工作的重点。该研究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Carelink糖尿病综合管理软件(即3C疗法),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对比,3C治疗不仅在短期降糖、恢复胰岛功能、减少低血糖方面疗效确切,在减少血糖波动方面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相关研究表明,血糖波动程度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甚至血糖波动幅度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持续性高血糖的损伤更大[3],其原因可能与细胞的适应能力有关,且血糖波动幅度较大者其胰岛功能更差。血糖波动使得血管EPCS(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从而使NO表达量减少,血管再生及修复能力降低,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程度加深[4],减少血糖波动可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HbAlc、平均血糖可反映血糖的平均控制水平,但不能完整反映各时段血糖波动情况,而反映血糖波动最精确、最客观的方法就是动态血糖监测。

该研究发现3C治疗是调节血糖、恢复胰岛功能、减少血糖波动的有效快速的方法之一,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3C治疗可以给予更快更安全的治疗。也相信3C疗法通过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会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Cryer PE,Davis SN,Shamoon H. Hypoglycemia in diabetes [J]. Diabetes Care,2003,26( 6):1902-1912.

[2] 杨少勇.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管并发症关系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62-64.

[3] 陈王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4): 3824-3825.

[4] 应志娟,张克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6): 4457.

(收稿日期:2015-12-17)

猜你喜欢

胰岛素泵低血糖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胰岛素泵在多科室间合作应用的效果分析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