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2016-07-10宋涛

经济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改革建议转型发展

摘 要: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纵深推进,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日渐迫切。基于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概述,解构分析了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和重要意义,梳理了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障碍,并形成了若干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业 转型发展 投融资体制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62-03

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旅游接待游客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提高了海南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顽疾日渐显化,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日趋乏力,转型发展任务迫切而艰巨。

一、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趋向与意义

(一)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建省办特区以来,尤其是2009年底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以来,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很多创意文化旅游项目得以上马,文化旅游产品日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塑造了母瑞山红色旅游、热带天堂影视文化旅游、呀喏达雨林文化旅游、槟榔谷黎族文化旅游等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产品,大幅提升了海南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力支撑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但观念滞后、体制滞障、政策缺失、规划缺位、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人才缺乏、资金缺乏等问题,尤其是投融资体制障碍及资金缺乏问题,一直是制约海南文化旅游业更快发展的顽疾。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纵深推进,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任务迫切而艰巨,亟待梳理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障碍,深化投融资领域改革,破解投融资体制滞障,改善文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推进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以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纵深推进{1}。

(二)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

1.文化创意型。创意经济时代,创意致胜。文化旅游业发展尤其离不开创意,好的创意犹如点睛之笔,赋予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国内外创意致胜的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和品牌不胜枚举。海南虽不乏景点创意型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和品牌,但多数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往往流于形式,“见山还是山”,毫无创意,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而且较之于海南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仍极具创意空间和发展潜力。如能适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雨林文化、黎苗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文化、边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点睛和综合集成,有望更大程度激活海南独特多元文化旅游资源,一经破土而出,将以其独特的芳香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因此,文化创意型是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首要取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海南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

2.技术创新型。在旅游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能凭借现代高新技术转换或改变传统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品的“光”、“音”、“色”,“味”等感知因素来再现历史或者通过技术的革新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给游客直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心理冲击。这种利用高科技术手段“复活”历史,给观众呈现逼真的画面,不仅能强化游客“体验”,更有利于特色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和推广。目前,海南特色雨林文化、黎苗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文化、边疆文化等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技术水平仍普遍较低,不能充分借助现代技术充分展示、演绎和诠释其深邃内涵与底蕴。因此,技术创新型是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取向。亟待通过本土性技术创新和外源性技术引进,逐步改造传统文化旅游企业、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强化游客感受,提升游客体验。

3.内涵集约型。文化内涵和底蕴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能否充分挖掘、展示、演绎和诠释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往往决定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文化旅游业整体处于外延、粗放式增长状态,不注重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精雕细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不足。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纵深推进,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将更为迅速,竞争也更为激烈,并将逐步由粗放、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集约式发展模式。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明确指出,要逐步转变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型转变。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底蕴,提升旅游业层次和品味,优化文化旅游业结构,提高文化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根本性增强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4.市场导向型。产业要赢得市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早期文化旅游的设计往往以资源为导向,只要资源能发展什么就简单地开发什么,片面注重资源优势,忽视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海南省文化旅游要发展就必须做到精确把准市场的“脉搏”,做到“靶向治疗”,要明确目标市场的范围,进行市场细分及定位,了解客源流及其发展的动态,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真正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开发”、“精准宣传”。目前,海南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如黎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海洋体育文化旅游项目,“三高”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海南电影公社文化产业园、“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等优秀产品无不着眼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而进行设计、开发。

(三)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朝向文化创意型、技术创新型、内涵集约型、市场导向型的转型发展,既是新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纵深推进之所需,也关乎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望更好地保护海南文化旅游资源,大幅提升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2}。

1.提升文化旅游业竞争力。旅游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和旅游市场的增长率两个方面。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海南旅游在国内的旅游市场的占有率名列前茅,然而在国际上排名较低,尤其是近年来,海南旅游市场增长率放缓,原生动力有待优化,新生动力却明显不足。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将切实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海南文化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优化原生动力,强化新生动力,为海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提升了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力。

2.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旅游活动,且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游客希望在“旅途”中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旅游消费者也日益成熟,简单的、表面的旅游开发已经满足不了广大游客日益成熟化的旅游需求。海南省文化旅游转型要求提升海南文化旅游开发的层次,注重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彰显海南的特色文化,打造精品的文化旅游项目或产品,这无疑为广大游客提供一场文化的“盛宴”,让广大游客在文化旅游的空间内遨游,汲取所需的养分,满足社会文化旅游需求。

3.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对文化旅游业现存的问题加以解决,对文化旅游的结构加以优化,转变早期文化旅游粗放的发展模式,注重提升文化旅游开发的空间,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4.保护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经济的核心因素,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文化旅游资源往往承载着某一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历史印记与现代因素的交织。文化旅游资源在被人们开发,为人们提供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早期,海南过度强调旅游开发,过度依赖旅游资源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杀鸡取卵”式开发,只注重文化旅游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坏。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后提倡开发和保护同步,编制《海南省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目录》,设立旅游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自觉遵循旅游开发的原则、方针,走集约化的转型之路,坚持经济、环境、资源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强化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5.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海南省文化旅游转型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对民俗风情、传统节日、历史名城、名人、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挖掘其文化内涵,突显海南文化特色,让文化产业璀璨夺目,大放光彩。近年来,海南省举办了“天涯国际婚礼节”,“中国海南欢乐节”,“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黎、苗、回少数民族文化展”等文化活动,挖掘本土文化的精髓,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二、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障碍

(一)内部障碍

能否获得高额收益是无数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投入资金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资本利益,因而在投资前,投资者必然会考虑该旅游企业的能力(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及旅游项目是否能助资本升值,获得更大的利益等问题。目前,海南旅游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信用缺失、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无数投资者望而却步{3}。

(二)市场障碍

1.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是文化旅游业转型的关键因素,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海南文化旅游业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而当前海南乃至全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两多两难”问题,企业多融资难,资金多投资难,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金融中介体系标准不统一,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2.融资的门槛较高。目前,海南文化旅游企业自身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在这一过程中,信用贷款比率较低,抵押贷款比例较高。由于圈内风险评估、规避、控制系统不健全,信用制度存在漏洞,金融机构为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和防止不良贷款新增普遍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制度与其他贷款的硬性条件,减少了纯粹信用贷款,这使得海南文化旅游相关企业贷款十分困难,无形中提高了融资的门槛{3}。

(三)环境障碍

1.社会和文化环境障碍。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指影响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社会风俗和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在中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个人投资能力的限制,我国居民往往把剩余资金投入到银行或保留在手中,而不会进行风险投资,这种传统习惯和理财观念导致部分社会资金无法流转,进一步加剧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融资的困难。

2.法律环境障碍。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海南关于文化旅游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法律环境有待优化。首先,国内资本和外来资本,政府资本和私人资本之间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对于不同来源的资本的权益的保障、进入退出的机制、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的法律保障还没有落实到位。法律环境上的漏洞严重阻碍了海南文化旅游业的融资。另外海南省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在现实的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实现中小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法律地位平等就是实现其融资地位平等,这也是解决海南省文化旅游业融资难的一个方向。

3.经济环境障碍。经济环境是指海南省旅游文化业投融资所面临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近年来,虽然海南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房地产业发展态势更猛,而两者相差极大的投资回报率,致使文化旅游业投融资较为艰难,因而难以获取优质土地等相关产业资源,这是影响和制约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滞障和经济环境。

(四)体制障碍

1.资产评估机制不健全。文化旅游业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及投融资的高风险性导致海南文化旅游业融资困难,这也折射出企业资产或项目评估机制的重要性。目前,文化旅游业没有可以信赖的评估机构,也没有成体系的评估制度。只有文化旅游的资源得到有效、准确的评估,文化旅游项目的收益得到权威的保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旅游投融资蕴含了很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会给旅游投资带来很大的风险性。有效分散投融资的商业风险,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是吸引商家投资的关键所在。而海南文化旅游业投融资风险较高,缺失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的风险分散机制,不能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五)政策障碍

目前,海南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文件,但在实践中,文化旅游产业并未成为政策比较优势产业。一方面,政府虽然在政策导向上号召社会资本对旅游文化业给予支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为社会资本注入文化旅游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际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在实行政策优惠时,过度地限制了受惠的主体、受惠的条件、受惠的范围,这就使得文化旅游政策优惠力度受限,大大降低了海南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政策的不完善和一些不确定因素严重阻碍了海南文化旅游业融资。

三、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议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据了解,海南将推广PPP模式列入2015年省委、省政府重点改革事项,省财政厅已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PPP投融资相应的工作机制。PPP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模式,核心就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从而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填补海南省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和管理能力不足。同时,海南可以通过拓展旅游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重点推进一批优质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联合等方式来吸取资金。对对符合文化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信贷利率和贷款期限;文化旅游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鼓励中小旅游企业以互动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积极推进政府、金融机构,旅游企业的业务合作{4}。

(二)建立有文化旅游业投融资基金

旅游投融资风险过高是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建立有效的政府投融资基金制度将能有效的填补市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分散企业的商业风险。在欧美,很多国家为了促进产业投融资顺利进行,都设立了由政府出资并管理的投资基金及融资担保基金。实践证明,设立有效的政府投融资基金制度将能有效解决投融资困难的问题,这无疑会改善海南文化旅游转型发展投融资难的现状。

(三)搭建投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本

资金的注入是海南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表达海南要拓宽投融资金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的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为各类资金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创造条件。海南省政府、旅游局、旅游协会要定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励或邀请有兴趣的企业来我省进行文化旅游项目实地考察;大力宣传海南文化旅游项目的潜力,吸收社会资本;引导或推进企企合作,联动发展;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资源,加强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搭建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交流平台,提供金融支持,提供相关的投融资服务{5}。

(四)推进配套体系改革,优化体制环境

投融资体制改革关联性强,涉及面广,主体多元,项目多样,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体制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融资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往往需要制定一些配套的经济、法律政策。对符合文化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信贷利率和贷款期限;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的相关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提供贷款优惠政策;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文化旅游企业,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信用增强体系,加强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项目和旅游企业的担保力度;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优化信贷环境,增强融资能力{6}。

(五)梳理健全政策体系,打通政策滞障

全面梳理、排查制约、阻碍文化旅游业投融资活动的相关政策,加以适时废止,并结合省情实际,针对新时期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取向及其主要投融资障碍,适时制定、出台和实施针对性、有效性全新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旅游业投融资活动的全新、有效政策体系,打通文化旅游业投融活动的政策滞障。

(六)超前调控房地产,优化经济环境

直面房地产业过度膨胀发展的产业现实,谨慎预防本轮房地产业调控的可能影响,全面梳理和盘活、吸收和转化闲置房地产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关联耦合发展,推进优质资源的有序产业间转移,破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滞障,优化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的经济环境。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096)、2014年海南省社科专项项目(HNSK(ZD)-A1)和国家旅游局青年旅游专家培养项目(TYETP201337)资助。]

注释:

{1}罗良凌,范士陈.海南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3(24):96-97

{2}范欣平.海南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初探[J].旅游经济.2014(7):1-2

{3}李颜,王永挺,尹正江.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J].旅游经济,2011(6):2-4

{4}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6

{5}刘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3):28-32

{6}万冬君,王要武,姚兵.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及其在小城镇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6):1-2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计划财务处 海南海口 570228)

[作者简介:宋涛(197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经济学硕士,海南大学计划财务处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管理与公司治理。]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改革建议转型发展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普及教育之我见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