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理论辨析

2016-07-10姚志坚

经济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摘 要: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对外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经济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而技术进步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较好地分析了增加要素投入尤其是技术投入对经济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现有的各种理论模型都不同程度地印证了对外贸易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76-04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独立发展、闭门造车都是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各国都面临着如何开放市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一直以来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虽说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在分析进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上,着墨最多的就是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学者们普遍认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唯有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才能构成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由于研究者众多且观点和态度都各不相同,由此也产生许多著名的学派,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内容辨识

(一)经济增长

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GDP一直都是一个用来衡量一国总产出的指标,度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既可探析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发展程度,也可以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的速度。除了生产率水平之外直接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投资量以及劳动量等等。结合现价计算出GDP即可得出经济发展规模,另外以不变价计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经济增长速度。

GDP包括产品、服务在内的各种价格因素。在汇总GDP时,非常有必要结合现价计算法以及不变价格计算法进行科学的核算。采用第一种方法可明确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而第二种则可核算某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增长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系生产内部成员生活所需要商品与劳务潜在生产力之扩大(亦即生产可能曲线向外扩张)。生产力之成长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实质资本数量累积与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技术水准提升以及制度环境改善。而这也就意味着经常增长具有改善、扩展生产力等作用。

通过经济增长率这一个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其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率;增长总量;人均占有量。人均GDP又包括人口平均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等等。除了投资以外,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消费、出口两大要素。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以把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分开核算。即增加生产投入要素,这样一来有利于提升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快慢,与增加要素投入多少有关,则其为粗放型增长方式;相反的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区分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单选项的,而是相对的,且具有相互融合、重叠的可能。

结合马克思理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第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第二种外延扩大再生产。通过加大投入生产要素的量,进一步扩展产能,强化经济的增长。另外扩大内涵再生产的方式主要包括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等等,客观上说这也是扩大生产规模,夯实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

结合不同的角度,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其中粗放型经济增长,即以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为主,即完成增加产品数量。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指的就是:首先提升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落实科技进步,简而言之也就是提升其产品数量、质量。准确地说这一方法具有良好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技术进步

狭义上认为通过改进、革新或者优化中间投入品、制造技能、生产工艺等方式就是技术进步了。换言之也就是将那些不合时宜的、已经过时的旧的设备淘汰掉再换上新的设备;此外还包括优化劳动技能、原材料、能源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全面夯实产品的优势。从广义角度分析认为技术进步指的就是以积累、改进各种技术、知识,即包括创新、转移、扩散技术等等。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要实现技术赶超第一步就必须引进技术。这个时期主要以升级产业结构、加速引进技术的力度为主;第二步则要将开发技术与引进技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之上,重新配置资源,对贸易采取适度保护,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的影响;第三步,强化自主研发,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强化国内企业、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是要健全宏观产业政策,加大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应用国内特有的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另外还要强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促进长期、短期;宏观、微观效率的平衡发展,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其实就是一种以知识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力,而这一种生产力只要进入了生产过程,即可形成物质生产力。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全方面推进经济增长,其核心就在于技术进步。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渗透、影响技术进步,优化生产率,继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形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独立产业,而这一部分产值对促进经济增长、刺激国民生产总值能产生重要作用。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简述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众所周知,新技术和设备的获取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得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技术还是落后很多的,为了节约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支出、更快地追赶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向国外先进技术拥有方进口。著名学者弗农(Vernon)在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出,任何一个产品的完成都要经历新产品、产品成熟以及标准化这样的周期。与世界不同国家比较,拥有较高的国民人均收人、单位劳动成本和发达的潜在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信息的美国,向来有着开发新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通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才会研发出新的产品,也就是产品周期的第一步。当产品趋于成熟、到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众多厂商推出类似的商品且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此时生产成本尤为重要。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会在此过程中将研发的新产品推广至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区域来量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之后就表示迈进了第三阶段的产品周期,该阶段生产方第一要考虑的因素是制造成本,这是择取产地的依据。因此生产产品就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亦随之出现了传递。往前几十年来看,产品生命周期在进出口贸易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由于设备、产品和技术的引进从而获得技术转移并促进经济增长,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达到经济增长目的的重要方式。

(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被提出来,并得以广泛应用,客观上说这一理论契合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从而充分说明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全面结合了推动居民收入的基本策略。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如果国家建立了边际消费倾向,相对应地增加消费部门、对外贸易的收入,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延长国民经济产业链,而且对相关部门的消费、收入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改善和促进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就业和消费增加能够促进国民经济以及国民收入的增长。

哈罗德、马克卢普等人通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特别是结合了凯恩斯理论指出加大投资与国民收成有关,加大投资,能相应增加国民收入。具体而言,以△Y表示增加的国民收入,△I代表增加的投资,K是乘数,那么:

ΔY=K*ΔI

导致这个倍数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加大投资促进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增加,间接地增加了生产要素劳动者的收入。收入提升之后消费开始增加,从事消费品相关行业的劳动者收入也增加了。如此反复流转,最终全体国民的整体收入将达到投资成本的数倍。引入这个原理之后,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继续把这个原理应用到对外贸易和增加国民收入之间以及就业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即认为进口与出口是一对相对应的理论。前者具有正面效应,而后者则刚好相反。输出产品和劳动力可以获取国外金钱收入,增加出口收入,引导国内的消费,因此带动其他部门的生产和就业以及增加收入。这么推算下来最终会得到数倍出口增加的收入。相反的道理,当进行引入产品以及劳动力时,会导致与之截然相反的效应。所以,这个理论仅仅发生在对外国际贸易顺差时,才可能促进国内的就业,经济的提升,引起收入提高的情况。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核心思想观念。

在一国对外开放的情形下,分析国民收支的供需均衡公式是:

Y=C+I+G+X-M (这里的Y指的是国民的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X-M则表示净进口),分析乘数效应的则是:

ΔY=K·[ΔI+(ΔX-ΔM)]

可以在公式中得出,当投资增量△I作为定量时,加大(ΔX-ΔM)数值,那么国民收入的△Y也就会随之增加,一个国家贸易顺差的情况决定了对外贸易的所得。假设国民收入都用于消费和储蓄两部分,储蓄就相当于是投资,那么对外贸易成熟就可以表示为:

K=Y/(X-M)=1/(s+m)

其中,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其计算方法s=△S/△Y,△S表示储蓄增量);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m=△M/△Y)。

通过上述的公式能够得到,当m和s值较小时,国民收入收到出口值的影响很大;相反的情况就会影响很小。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核心思想是强调推动增加有效需求,尤其是解决掉剩余的出口需求,它是以一个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根据这个原理,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要重视对贸易的保护。

(三)全要素生产率

即除了劳动力输入和资本以外的一切会影响产出的要素,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这一指标其实就是用于表示在生产中纯技术的作用指标。索洛等人率先在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中,将这一指标视为长期经济增长来源。罗伯特·M·索洛则在上世纪50年代进一步定义了全要素生产。同时提出了增长方程、生产函数等不变特性的规模报酬。

纯技术进步可理解为改善或者提高技术培训、技术、知识、教育、组织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等同于增加高效的生产土地、优化劳动技巧、引入更高的设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这里的纯技术可看作是天降馅饼,是非具体化的技术。简而言之也就是在劳动、资本、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的投量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增加的生产量。

全要素生产率,在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政府部门也经常就用到这工具,特别是在确保增长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的时候更需要应用到这一指标。其首先具有准确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作用,剖析了各要素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增长效率或者说其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特点。同时这也是评价分析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制定生产率的重要标志之一。简而言之也就是得出要素投入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确定经济政策。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遵从索洛关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物质资本积累占经济增长中的大多数的主张。因为从理论的角度讲,新古典增长分析着重于围绕节约和投资于物质资本的经济动机,而经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技术或者全要素生产率占经济表现和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说法是:表明经济成功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是研究和开发(R&D)——提升经济体科学和知识基础。经济学家的关注重心也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

(四)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是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一个宏观经济理论中发展出来的,该理论主张强调的是经济只有借助外力的推动才能够不断发展,提升内生的技术才是保证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卢卡斯等人从外部增长性展开分析为突破口,并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其次是包括雷贝模型在内的以分析资本分析经济内增长的思路,总体上说这一思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其假设条件更是近乎苛刻,极大地影响了模型的扩展。其次是完全的假设竞争条件无法详细地对商品进行论述:一定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导致一部分内生增长模型在逻辑上不同。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弥补模型的不足之处,许多经济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创新出部分内生增长模型。结合不同角度对技术的理解,模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质量型;第二种类别型;第三种专业化型。同时总结深入分析。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一)对外贸易——规模经济——经济增长

规模经济学即“规模报酬递增”,简而言之就是在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产量。在新贸易理论不断发展同时,大概在上世纪70、80年代左右这一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在他1979年《收入递增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论文中,总结了三种新贸易理论模型:马歇尔模型(Mar-shallian Approach)、张伯伦模型(Chamberlinian Approach)和古诺模型(Cournot Approach),并得出结论认为,“报酬递增是产生贸易的一个原因,规模经济是从贸易中获利的一个源泉”,“报酬递增可以完全融入贸易模型”,“新的模型让我们明白:不断下降的成本是贸易和从贸易中获利的独立源泉。”

(二)对外贸易——知识积累、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的因素,他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他指出要素收益率、知识积累率不同所以决定着发展中、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他同时指出通过国际贸易有利于各国积累知识,提高全球总的产出。就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角度而言,吸收现有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优化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资源。而把这部分资源用于新的投资,这样就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斯多克(Stokey,N.)在他的《边干边学和新产品引进》(1988)、《人力资本、产品质量和增长》(1991)以及《穷国和富国间的贸易量及构成》(1991)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知识外溢增长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在持续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应不断放弃低质量的产品。他在此模式下积极探索人力资本增长与新产品之间的联系,指出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地区合作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效应,发现增加知识外溢的方式在于培训和“干中学”。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就显得格外重要,他甚至认为这是吸收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是形成“弯道超车”、减少失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在分析中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卢卡斯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充分利用专业化、特殊化的劳动技能。换言之也就各国的经济增长、收入与其所对应的人力资本有关。卢卡斯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除了脱离生产岗位到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干中学”的方式,这就为教育经费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积累人力资本的新思路,即从国外引入高科技产品,然后通过直接操作新设备或消费新产品等方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掌握新技术。即认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发展新技术,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三)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的技术创新的角度对工业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比较优势变化作了论述。弗农(1966)认为,在工业先进国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表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新产品刚刚研究出来后,不断加大生产规模。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就可以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产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并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充分结合廉价劳动力与技术出口,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即可形成比市场价格更低的先进技术。这时工业先进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因此不得不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并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会经历同样的循环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工业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比较优势的不断转换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外贸易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四)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经济增长

制度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就曾指出多数落实经济职能的制度充分表达了经济增长的能动渴求。换言之也就是可利用经济增长函数变量表示重要制度,经济增长会受内在制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或停滞。上个世纪中后期“亚洲四小龙”创下的新兴工业化的“东亚经济奇迹”,就是因为制度的原因。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就曾指出:“东亚经济奇迹”一个关键因素是该地区的宏观经济稳定,即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行政管理制度、鼓励竞争的市场制度等制度因素,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快速的出口增长。

制度创新原来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变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国家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而且还来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受到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推动。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人,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一体化经济极大地推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同时建立世界组织贸易,落实市场化规则,并结合国际贸易制定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一框架下要求具有透明、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国民待遇平等、市场统一开放并在这一制度下建立完善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加速全球化进程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制度上在管理体制上契合国际水平,要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制度,在与国际的合作中尽可能减少双方的摩擦,继而能够减少相应的交易成本。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贸易中积极、主动地争取国际贸易的地位,创新制度安排、落实有效的制度,为全面促进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夯实基础。

四、小结

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对经济增长和外贸的关系,人们广泛接受的见解是,外贸的确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技术溢出是产生该种作用的内在机制,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才可以使得外贸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持续下去。虽然说当前绝大多数的学者已经认同了技术溢出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论点,但克鲁格曼(1994)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看法:显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并不是因为效率而提升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换言之也就是这是一种以资本投入、劳动为主的经营模式比如东亚等国家采用的就是这一策略。此类依靠“流汗”而并非依赖“创新”而得到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原因在于此类增长有投入品本(下转第80页)(上接第78页)身的限制,即劳动投入不可能永续增加,资本投入也不能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之上。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确实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加以实证分析才能更好地验证各理论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ene M,Elhanan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 Press,1991

[2] Izani Ibrahim.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Jurnal Pengurusan ,2002(21)

[3] Aitken,Brian,Gordon H.Hanson. 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and Export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3)

[4] Connolly.The Dual Nature of Trade:Measuring Its Impact on Imitation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

[5] Falvey,R.,Foster N.,Greenaway D.Imports,export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2004(85)

[6] 保罗·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外交事务,1994(11-12)

[7] 贾金思.论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财贸经济,1998(6)

[8] 高敬峰.我国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0(1)

[9] 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贸易学(中译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 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伊特.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及税负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3] 贾恩卡洛·甘道尔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4]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机制条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5] 刘玉峰,刘俊虎,陈刚.山西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河北: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16] 李浩.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基于技术转移视角的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广东东莞 523808)

(作者简介:姚志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经济管理、贸易理论等。)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反腐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