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合新闻报道模式下记者的困境

2016-07-09王若扬

资治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记者困境

【摘要】《雪崩》中记者的工作繁多且复杂,在不断地发展中,整个团队的工作到现在基本都压在单个的记者身上,这些记者被称为“超级记者”,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4)。媒介融合的冲击下,都希望记者们能够更加专业,拥有更多的技能,成为全能的记者,成为“超级记者”,但是说着容易,真正要做到是存在很多困难的。

【关键词】融合新闻报道;记者;困境

一、绪言

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媒产品的壁垒,使得不同介质的传媒产品走向融合,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的融合改变了新闻的内容形式和其传播方式,于是,“融合新闻”应运而生,这种新生的新闻报道模式对记者的能力要求更高,记者们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报道模式,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冲击中稳住脚步占得一席之地。然而真正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是存在诸多难题的,本文将浅析《雪崩:特纳尔溪事故》中记者的工作和能力表现,并从中分析总结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所遇到的困难。

二、案例分析:《雪崩:特纳尔溪事故》中记者的工作

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雪崩:特纳尔溪事故》的融合新闻报道,此则报道上线不过6天就得到了350万次的页面浏览量,并在2013年获得了普利策特稿写作奖,堪称融合新闻报道的典范。而纽约时报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因为这篇报道而打开了新媒体时代融合想新闻的大门。

《雪崩》的制作成本巨大,耗费时间长达半年,缺少了新闻的时效性,虽然不能就此把这篇报道捧上天,但不可否认这其中的巨大价值,其中记者和其整个团队对新的报道方式的尝试值得作为样本来分析总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工作及能力要求。整个新闻报道完美的融合了文字、图片、幻灯、视频、动画和网页效果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以新颖的编排手法和呈现方式进行组合,逼真、细致、多角度和深入地报道和再现了雪崩灾难的前情后况(1)。如此创新且完美的尝试打开了融合新闻报道的大门,而在这其中,整个新闻报道的组织者——纽约时报资深体育记者约翰·布兰奇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整个团队从前期判断准备到新闻制作到新闻发布一步一步将《雪崩》呈现在受众眼前,为受众提供了一次完美的多媒体交互的现场体验。

1.前期策划准备。在雪崩事故发生之后,整个团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判断分析从众数据中分析出了手中的关注点,知识的盲点,并迅速搜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如救援情况,天气问题,事故人员名单,以及整个事故涉及的科学知识点,这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约翰和他的团队才开始策划整个新闻的报道。这样的前期工作使得整个团队和受众进行了一次换位思考,从受众角度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了受众的需求和爱好,同时为之后的新闻报道做了丰富的素材储备。

2.多媒体运用。在整个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整个团队通过对各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各种元素的糅合,为受众呈现出了多角度逼真细致的雪崩灾难状况,以此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让受众在图片、影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元素的融合中切身感受到雪崩及其造成的灾难的可怕,加深了受众的现场感,同时经过整个团队的制作,使得他们的新闻不仅在网络上,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也可以获得良好的重现(2)。

3.注重受众体验和互动性。这一点在整个前期准备策划到制作新闻到发布新闻都有体现,从一开始分析数据,收集资料,到新闻制作中将各种元素融合,再到后期发布新闻到网络上时制作团队用心的对页面滑动速度做了修改,使得整个新闻页面可以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慢来自动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和对应的内容,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而且如果读者十分喜爱这个作品给,就可以通过网站顶端的社交媒体链接进行分享(3)。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扩展受众的视野,增加现场感,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当中去。这是在过去的传统媒体上难以体现的。

三、融合新闻报道中记者需克服的困难

可以看到在《雪崩》中记者的工作繁多且复杂,且在不断地发展中,融合新闻报道整个的工作内容基本都由团队作业转为单个的记者来承担,而这些记者被称为“超级记者”,他们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4)。但超级记者当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这其中存在着许多难题。

1.容易导致全而不专。融合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能够掌握各种媒体的运用技巧,能够融合各种报道的内容形式,但是不同的报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比如做文字工作,就需要综合并深入的概述整个事件及相关材料;拍摄照片就要求抓住精彩的,有冲击力的瞬间;视频材料就要求能够突出重点,报道精彩之处,这样就会对记者的工作造成困扰,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能够写出全面有深度的文字,拍出有冲击力的照片,播出精彩且突出重点的视频,很可能导致记者为了快而忽视了质量,导致内容都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又或者可能会出现所有媒体上发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特色特点区分开来。

2.技能不易掌握。融合新闻报道中文字如何做到有逻辑感且有深度,图片如何做到吸引眼球,能够展现事件的冲突,视频如何做到生动有故事性,让人愿意看下去等。同时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时如何能够在注重时效的同时还保证新闻的质量,手机推送如何才能在保证移动终端移动性,个性化的同时,保持新闻的真实客观性。拆分来看,一名文字记者,要写过多少篇文章,经过多少次修改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稿来,一名摄像,要在现场拍了多少张照片,才能有那么一张有代表性,有冲击力,有现场感的照片,一名摄影要动用多少的素材,经过多少次的编排组合剪辑才能把众多杂乱的素材编辑成完整的视频,这都是需要不断地去练习的。单其中一项要做到专业化难度就不小,而记者还要掌握多项,其难度可想而知。

3.时间消耗大,精力消耗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曾经在她的文章中介绍了在美国的“融合新闻”做得最成功的美国媒介综合集团中,有一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的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的联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点给网站写一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

的情况,然后到法院去采访当天的最新进展情况,上午10点通过电话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去,探后再回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到晚上7点才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5)。可以看到Jackie Barron的每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要采访,写文稿,写专栏文章,编制电视节目,还有一篇新闻稿。从早晨6点到晚上7点,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在12个小时左右,同时还要随身携带摄像机等拍摄录制设备,负重大,精力消耗也很大。由此可见报道融合新闻的记者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短时间内可能还能负荷,但是长此以往,在承受巨大的工作量,精力的大量消耗后,记者的精神力容易被磨光,体力也容易透支,在这样的状况下,是难以做出优质的报道的。

4.全民记者中更加专业化。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谁都能是传者,谁都能是受者,就像在微博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拍照,或者拍短视频然后配以小段的文字上传到微博上,这种包含了图片,视频的微博本身就是一种简单化了的融合报道形式(6)。但在这样的全民记者的环境下,就更要明确一点,纵使界限被打破,但作为一名专门以报道新闻为生的记者,是更加专业的存在。如果在时效性上比不上那些正在现场发微博发消息的群众,就需要在新闻的内涵深度上下手,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全民抢饭碗中做到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有思想深度,更加全面,这也是当代融合新闻记者更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冲击下,融合新闻报道对记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都希望记者们能够更加专业,拥有更多的技能,成为全能的记者,报道出更多更优质的融合新闻。虽然这其中存在着种种难题,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一天在记者这个岗位上,就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去攻克难题,适应环境,才能困境中杀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庄捷、邓炘炘《.体验式特稿传播Snow Fall》《.新闻战线》.2013(8):112-114

[2][3]陈力丹、向笑楚、穆雨薇.《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界震动》.《新闻爱好者》.2014(6):43-46

[4][5]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1)

[6]黄雅兰、陈昌凤.《走向常态的融合新闻报道》.《中国记者》.2014(12)

作者简介:王若扬,武汉体育学院新闻系本科生。

猜你喜欢

记者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及倾听技巧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