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丁峡谷跨越设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分析

2016-07-09毛康

资治文摘 2016年5期

【摘要】“卡夫丁峡谷”问题虽然是马克思借用的一个比喻,但“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以及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刻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卡夫丁峡谷”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跨越而努力。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分析

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成功地将马克思晚年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实践。但不容忽视的是,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方面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国家已经真正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生产落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这也就构成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状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跨越是一种不完全的跨越。回顾十八大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更不是局限于在意识形态上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而是对“卡夫丁峡谷”全方位的跨越。

一、经济上的跨越———物质文明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一百年前的中华民族是何等贫穷落后,到20世纪结束之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人们都清楚地看到,我国经过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基本上跨越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这一发展阶段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外,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其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民主政治上的跨越———政治文明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的政治体制,就完全否定了等级压迫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性质。但是,由于战争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导致政治体制在以后的发展中走向了畸形的特权人治型。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我们党强调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任务,使政治体制的恢复工作陆续开始。当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坚持本土政治文明资源中的精华,又要以开放、求实的态度吸收全球政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从国情出发把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结合、中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相结合,建立一个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政治体制,从而实现“卡夫丁峡谷”的政治上跨越。

三、思想文化上的跨越———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不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就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主张对外开放,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因此在“卡夫丁峡谷”思想文化上的跨越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四、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跨越———生态文明建设

西方传统的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它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极端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感于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我国提出在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杨端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D],巫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李小雨:《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方法论及实践意义》,《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毛康(1990—),男,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