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变迁中的史学转型——以唐宋墓志铭的书写变化为例

2016-07-09祁红伟杨静静

资治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墓志铭

祁红伟 杨静静

【摘要】中国很早就有作传记,尤其是撰写形状或墓志铭的优良传统。撰写目的是为了确保逝者的一些言行被保留以及流传给子孙后代。于是一些悼词被刻在石头上,随逝者葬于墓中,亦或是树立在道路两旁。而这些体裁各异的墓志为今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史料。墓志铭的书写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其仍然可以一定程度揭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不同时代的墓志铭,其写作辞令、态度、价值观和写作重点都有很大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变迁中史学书写、评价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唐宋;墓志铭;历史书写

一、唐宋墓志铭辞令的变化

在唐宋墓志铭的书写方式中,最明显的差异可能莫过于文学辞令的变化。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偏好引用经典,如果可以找到阐发大义的典故,他们很难直接进行表述。因此女子不被书写为纯洁、勤恪,反而被称为“蘋蘩”,此一词出自《左传》,原意为合适祭祀之物。夫妻生活和谐,被称为“琴瑟克谐”或者“凤凰于飞”。儿女孝顺,被称为“昏定”,意思为傍晚的时候问候自己的母亲或者公婆。从这些称位可以看出,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喜好引用经典,来对墓主的行为进行含蓄的表达。

宋代墓志铭中很少会用这些经典中的古语。宋代墓志铭往往比唐代墓志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已经抛弃了引经据典的传统,转向注重于个人的轶事。这些变化可以从宋初的墓志铭中看出。唐代在描写墓主女儿或者儿媳的女性行为时十分的隐晦,而宋初的墓志铭中则不同,描述当女子丈夫重病时,她如何亲自“侍奉汤药、亲执饮膳”,不分昼夜的陪伴在丈夫身边。当然宋初墓志铭的描写方式还未能完全摆脱唐代墓志铭的书写风格,但是其对女子行为的描写已经大有改变,更加注重女子在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女子对整个家族的贡献。北宋中期的一些墓志铭则更加重视女子对子女教育的重要影响。

唐代墓志铭不会提及撰写者的信息以及他和墓志铭主人的关系,而宋代的墓志铭则有大量关于撰写者的信息以及他们和墓志铭主人的亲密关系。虽然唐人也经常为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撰写墓志铭,不过唐代墓志铭的撰写者很少详细阐述其写墓志铭的原由。相比之下,宋人撰写墓志铭则直截了当的解释其与墓主人的关系,而且还会言明何人请他撰写墓志铭,墓志铭又依据什么撰写,以及一些谦虚的推脱之词。这就明显说明宋代墓志铭的撰写更为自由,不受各种政治纷争和礼法制度的羁绊。

二、唐宋墓志铭写作重点的变化

1.对墓主祖先的描述。唐宋墓志铭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文学风格,还在于唐宋间墓志铭的写作重点和价值取向。唐宋墓志铭的撰写者通常都会着重墨来叙述墓主的祖先,但是他们的强调重点明显的不同。许多唐代的墓志铭,开篇便是对墓主祖先的长篇大论,偶尔才会提及墓主配偶的祖先。这些文字大多是强调墓主的家族历史悠久且门庭显贵,甚至将这段历史追溯到魏晋之世。其他部分,则用大量的文字来叙述正史中记载的、被视为墓主祖先的某位名人的功绩。有的墓志铭直截了当的说,墓主家世代显赫,甚至会提供一份详细的谱牒来佐证自己的说法。也有一些墓志铭注重描写墓主家族在官场中的关系,他们通常会罗列墓主祖上三代的官衔,并且时常去标榜墓主与那些身份更为显赫官员的亲戚关系。当然他们的这种标榜,大多立足于让墓主与魏晋、隋唐间政治生活中的贵族、大姓、门阀郡望攀接上关系。

随着两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在唐末的没落,对于祖先的关注也随之淡漠。对于家族輝煌历史的描述变的敷衍了事,虽然大姓、郡望仍然被撰写者使用,但只是出现在墓志铭的标题当之中,而文字本身往往一字不提墓主的祖先。大多数是简单叙述墓主祖上三代的名字及其他们拥有的官衔。北宋晚期,墓志中对于祖先、郡望的标榜似乎再度流行,但是这些标榜与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所使用的书写方式毫无一致。墓志之中虽提到大姓、郡望,但并未对此做进一步的讨论,对祖宗辉煌历史细致描绘的书写范式,在宋代墓志铭中并未出现。同时许多墓志铭甚至没有试图标榜祖籍,而是直言不讳的说,不知其祖先从何而来。当然为了维护颜面,撰写者还会用一些不太有说服力的方式补充说明,他的祖上是世家大姓。宋代墓志中最为典型的书写方式是标榜墓主家为“乡大姓”。南宋时期的墓志铭更是如此,只是提及墓主家在其乡有钱有势,而宋代之前祖先根本不再是一种展现声望的要素。

2.对墓主子女的描述。对墓主子女描述的不同也是唐宋墓志铭书写方式的一大变化。唐朝人注重祖宗的功德,宋代愈发重视后代人的成就。唐代墓志铭撰写者对于墓主后人的存在毫不关心,很难有墓志铭对墓主子女情况的详细记载。大多数墓志铭,仅仅是对为子女举行葬礼或者吊唁的时候,简单的提上几句。子女仅仅是作为对母亲的赞语时才会涉及,只是简单提及墓主的一个或者多个子女的名字或者是官职。当然更没有提到过已婚嫁女儿夫家的姓氏,以及女婿的官职、头衔。五代时期,墓志铭中对于子女的描述日渐具体,提供子女姓名的墓志铭比例名显提高,对子女的言行描写日益生动,提及墓主女婿的次数也有所增多,这表明宋人对姻亲的重视。

宋初,墓志铭通常提供墓主诸子和女婿的名字,也经常提到他们的官衔。到了北宋中后期,几乎所有的墓志铭都会提供儿孙、女婿,甚至是孙女婿的名字,也会叙述他们的官衔。值得关注的是,宋代墓志铭撰写者在讨论墓主的后代时,注重于科举和仕宦,强调诸子为科举登第而做出的努力。

3.对墓主妻子的描述。唐宋墓志铭对于女性生活方面的描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时常赞美女性墓主的仪容,但是通常不是直接了当的夸赞,而是引经据典的含蓄赞美。唐代墓志铭的撰写者,特别观注夫妻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与女子和其夫家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区别对待。唐代墓志铭强调女性墓主聪慧和有学识时,通常注意的是其文学才能。唐代的墓志铭很少涉及女性教育子女的情况。唐代墓志铭撰写者注重女性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往往在于遵循礼法,而那些不需教导而遵守礼法的女性更会得到赞美。这说明德行与其家族声望息息相关:“天下士大夫,知与不知,莫不想望其风采。”美德被视为传家之宝,世代流传,这也说明“德”在唐代多为大族所垄断。

宋代墓志铭中对于女性的仪容仪表时常表现的漠不关心,对于夫妻关系也不感兴趣,只是在谈及女性德行的时候略微涉及。在宋代,衡量夫妻关系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女子如何与夫家人和睦相处。特别是孀妇是如何处理与婆家成员关系,及倾心抚育儿女的。在宋代墓志铭中女子的才学同样时常得到人们的赞美,但是其并不是像唐代一样注重文学,而在于女性是如何教育和培养子女的。宋代墓志铭中对于女性如何教育子女的描述非常的详细,一般描述为女墓主亲授子女經书;亲以教子,娶嫁必问贤否;与丈夫共同训导子女;节省钱财聘请老师;操持家务使子女专心读书等。这些都是对女性墓主德行的赞美。与唐代截然相反的是,德行不再于祖先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德行赋予人声望。德行已经是普通人通过学习就可以达到的了。

三、结论

唐宋墓志辞令的变化无可争议的与经济和社会现实变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宋代,家族关系虽然仍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资产,但历史悠久的出身不在是掌控政治局势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能力的重视,这种认识同时也转变了人们对姻亲关系的重新审视。宋代世家大族的价值观已经消失,门第出身不再是问题,贫困不再是令人难堪之事,相反出身卑微,却能凭借个人的努力而通达显贵的人,更可能会受到社会的赞誉。女子能持家并兼顾子女启蒙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家庭的存续很可能依赖于她的精打细算,她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远比仪容更为重要。个人的成就而并非祖宗的功德提高了她的声望,个人道德的优越性已经不再是出身背景,而是其在家庭中的关键作用。

总之唐宋墓志铭书写方式的改变发生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转型期不仅对家庭、婚姻体系,也对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唐宋代的史料中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史学转型。当我们以墓志铭为例,对唐宋墓志史料进行细致梳理时,这一史学转型在历史变迁中就会自然彰显出来。这种史学转型不只是体现在其书写方式、写作辞令、写作重点表面的变化,而是体现在唐宋整个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评价体系的转变。

注释: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隐公三年,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8页。

[2]陆心源:《唐文拾遗》卷65,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第834页。

[3]李学勤编著:<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曲礼上》,1999年,第42页。

[4]陆心源:《唐文拾遗》卷65,1983年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第840页。

[5]姜世彬:《世家大族的没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5页。

[6]李昉:《文苑英华》,卷964,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067页。

作者简介:祁红伟,男,汉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静静,女,汉族,河南大学学科教学(历史)硕士。

猜你喜欢

墓志铭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逝者生前自撰
英语写就的墓志铭始于十四世纪中叶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最后的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
墓志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