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梦的德育内蕴与实践路径

2016-07-08冉亚辉

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在德育中的重要价值在于重新审视梦想的力量。具体到学校德育中,梦想的力量给予了德育以动力、艺术和对现实的超越。中国梦的德育内蕴包括:梦想的力量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德育目标注重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个人发展需要融入时代使命;德育的艺术性需要梦想的力量;德育需要提供给个体梦想的空间。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中国梦对德育的特殊意义还在于:消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先验真理,区别于美国梦,为人类树立了一种新的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梦想范式。

[关键词]中国梦;学校德育;梦想的力量;德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2804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强烈反响,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和号召力,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当前学术界的重大理论课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梦必须尽快融入国民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梦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坚持理想信念为重点,发挥梦想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对中国梦德育内蕴的认识,是当前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1梦想的力量的德育价值

中国梦在德育中的重要价值在于重新审视梦想的力量。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是国人奋斗的源动力,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典范。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和正向社会性的基本途径,需要重新审视梦想的力量在德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作为人类伟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本身就有着自己的历史荣耀和文化品质。中国的过去是荣耀的,“按发展和成熟的几乎任何一项标准来衡量,中国至少在2000年内如果不是唯一领先的文明社会,也是领先的文明社会之一。中国人在治理一个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社会方面,既无堪与平,更无出其右者。”[2]中国人即使是在国力极度衰弱的近代,在内心深处也没放弃过对文明中心的高贵追求[3]。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时代仍然非常需要梦想和精神的力量。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族群组织的内部必须有一套基本的价值来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思想和利益,没有一个社会仅仅靠欲望就能成立[4]。人性的重要基础就在于人类是需要梦想和希望的,不是仅仅满足于食物的动物。中国文化产生之初,即有百姓昭明和万邦协和的梦想[5]。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更需要梦想的力量,澄净社会的物质主义倾向,回归最初的梦想,将个人的梦想和民族的梦想调适一体,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从学校德育角度看,时代需要梦想的力量克服教育的媚俗。今天学校教育在发展中有着过度媚俗的一面,从升学率的追逐、重点学校的追逐,一直到就业率、好工作等的持续攀比,往往让社会个体忘记了人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本意是追逐理想和人生幸福。梦想的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育媚俗的一面,强化学生个体追求最初的梦想,而并非简单的追求物质主义。

具体到学校德育中,梦想的力量给予了德育以动力、艺术和对现实的超越。没有梦想的德育是过度现实并苍白无力的。具体而言,梦想的力量对学校德育的意义在于以下3个方面。

1) 梦想的力量在德育中的首要价值在于提升德育的动力。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体正向的道德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要克服这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力,德育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传统德育中,主要通过故事传授和道德楷模等,引导学生个体形成正向道德价值观,但这种外在的力量往往很难形成个体坚实的动力,并且很容易形成个体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分裂,即过度理想化的道德认知和必然现实化的个体社会行为的分裂。梦想的力量的途径在于通过激发学生个体建立与社会发展匹配的梦想,实现个体梦想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体,最终形成个体追逐梦想的动力来实现对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坚守。这种内发式的德育途径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个体的道德成就感,最终达到自律的道德高阶。

第3期冉亚辉论中国梦的德育内蕴与实践路径

教学研究2016

2) 梦想的力量能够给予德育以艺术。人类都有做梦的习惯,对美好梦想的追求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梦想的力量的基本途径就在于能够给予德育以艺术的美感。教育是需要美学的,没有美学的教育是压制和痛苦的过程。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即使面临挑战和痛苦,但在个体的心理体验上,这也许也是一种快乐。梦想的力量让德育重新审视德育的过程,不能简单的给予学生外在的德育目标,而应该让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调适自己与社会的差异,最终在个体梦想的实现中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梦想的力量能够转化和改变德育中的过度现实性。社会是现实的,这实际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现实性,而过度现实的德育往往导致德育的苍白和无趣。梦想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能让学生个体改变对现实的审视角度,能够让学生个体忘记现实的无趣,而不至于在过度现实性的环境中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简言之,梦想的力量能够让学生个体提升对社会环境现实性的看法,最终升华到自我实现的高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发展的动力,促进正向的人生目标的实现。

2中国梦的德育内蕴

中国梦的德育内蕴主要指中国梦给予学校德育的理论价值、实践智慧和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和内涵,主要如下。

1) 梦想的力量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梦想的力量需要重新得到德育的充分重视。德育本身是指向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必须要克服自身人性恶的一面的诱惑,换言之,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痛苦的体验,而中国梦所给予个体时代的使命与个体的梦想,两者产生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够很好的提升个体德育过程中的道德体验和痛苦抗压能力,最终实现个体在道德上的幸福成长。

中国梦不只是精神的力量,同样重视物质的满足,既是强大梦,也是富裕梦。中国梦既是对国家富裕强大的追求,对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向往,同时也有着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价值等的追求。所以中国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结合,是精神和物质的共生,是经济和文化的协奏[6]。从这一角度上说,中国梦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既强调国家物质的富强和个人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更重视精神的力量。

2) 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德育目标。中国梦最基本的特征在于追求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这一点鲜明的有别于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梦。中国梦是一种新范式的人类梦想,在德育上,中国梦协调了个体梦想与社会梦想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体与社会的目标冲突导致的痛苦。中国历史上一直都高度重视社会的和谐,注重道德的力量,“东亚的犯罪率远比美国低,这样明显的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在于东亚人的正义观念远不同于我们的正义理想,社会中行为规范的推动力量不是法律,而是社会的伦理。” [7]

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理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范式。这一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即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梦是个体与集体的平衡,既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同时追求人民幸福。保持个体与集体的平衡,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优势所在[8]。

3) 个人发展需要融入时代使命。每一代人需要承担一个时代的责任,今天的中国,个人的发展需要融入时代的使命,这是中国梦对德育的重要意蕴。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发,直到今天中国的重新和平崛起,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中国梦的追求既是对个人梦想的追求,也是对民族复兴之梦的追求。中国梦时时提醒着中华儿女,国家的富强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集体梦想,在这一共同目标下,社会关注每个个体的梦想,同时也昭示了个体发展需要承担时代的责任。

今天中国不能仅仅具备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由其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来决定,同时还取决于其文化、价值等软实力[9]。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适从的国家。” [10]中国人一直有着独立的精神追求,从中国不结盟的基本国策开始,到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创建完整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等过程中,都坚守自己的道路和模式,最终历史证明这条道路虽然艰辛,但却是更为成功的道路。

4) 德育的艺术性需要梦想的力量。中国梦强调精神的力量,在这个强调物质和金钱的时代,是对国人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对青年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德育需要艺术性,没有艺术性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梦想能够给理想插上放飞的翅膀,给予个体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同时给予个体道德成就感。一个民族没有梦想,那么这个民族必然堕落,中国古代有天下太平的理想,今天中国则有着追求和平发展的梦想,在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实现个体的幸福,而这种个体的幸福是不可能仅仅通过物质满足而实现的,必须从道德和梦想的角度提升个体人生的幸福感。

5) 德育需要提供个体梦想的空间。中国梦对当前德育的重要意蕴还在于,强化了德育需要提供个体梦想的空间。社会要给予个体梦想的可能和梦想实现的路径,如果社会不能给予个体追求梦想的理想和希望,那么学校德育实际上将是软弱和无效的。简言之,强化道德和理想的德育,首先需要一个正义的道德环境和必要的社会法律制度的保障。社会整体需要强化道德的力量,减少物质主义的弥漫,减少奢靡之风,强化对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打击,同时在过程中注意保护弱势群体,保障社会阶层流通通道的顺畅,给予社会每个个体以梦想的空间,实现社会整体的希望。德育既需要道德的力量,需要道德的环境,还需要正义的时时滋润。

3中国梦融入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

德育是将人类道德思想中的美好、高尚、正义传承和感染下一代,是希望用高尚的道德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历程,是一种人类自身美好精神和美好品质的延续和发展。高尚的德育是构建美好心灵、反对现代经济社会中的腐朽思想的利器,也是构建和谐、健康、高尚的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途径。德育通过中国梦教育,既展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幸福人生的追求,同时追求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激发学生个体追求高尚、追求美德的动力,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过有追求的生活。基于中国梦的重要德育价值,融入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主要如下。

1) 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国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德育课程的艺术性。中国梦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路径:其一是作为直接德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政治课程中;其二是进入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梦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能够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正规化和体系化,并借助梦想的力量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

2) 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梦想的力量,并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如作文教学、历史故事、政治专题活动等领域,均可以穿插中国梦,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和生活中的梦想,彰显学校德育的梦想力量。中国梦进入学校课堂教学能够改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过度严谨,带给青少年学生必要的梦想和激情,增加精神领域的感染力,提升中小学人才培养质量。

3) 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提升社会生活能力、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梦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社区主题活动、体验企业生活、参加暑期科技活动等。通过这种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理解中华复兴的伟大时代的神圣使命,增加对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对自己和民族命运的理解。

4)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强调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级教室布置、学校展板、黑板报、学校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绿化、校园重要标志建筑等,均可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赛、文娱晚会、知识竞赛、书画作品展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国梦教育。这种集中式的大型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对中国梦的深入理解,是学校德育需要重点建设的领域。

5) 融入学校社区建设。学校社区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有效防范社区不良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在学校周边建筑、道路、街道等地域用标语、海报等方式宣传中国梦,同时通过教育、文化、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整治学校周边社区,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社区环境。学校社区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方面学校社区是学生社会经验的重要来源和体验,另一方面,健康的学校社区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4结语

中国梦是中国社会终极目标在当代的精辟概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梦不仅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而且是对美国梦的超越[11]。中国梦将有效融入学校德育,以中国梦助推学校德育,以学校德育助圆中国梦。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中国梦对德育的特殊意义在于,消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先验真理,并区别于美国梦,为人类树立了一种新的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梦想范式。比较来看,代表着强调个人自由、物质进步和平等的成功机会的美国梦曾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全世界公众共同的梦想,但这样的梦想在追求个体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失衡、贫富差异巨大、社会安全堪忧,因而是一种无法让人们普遍享有的梦想。而更加重视平等、文化多元和生态友好的欧洲梦,事实上仅仅停留于口号,并没能形成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模式[12]。中国梦结合了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注重个体梦想与民族梦想的共同实现,成功铸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文明模式,这种社会理想模式不只是将支撑中国道德发展,还具有世界意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道路和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 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3] 强世功.政制发展之谜(下)——香江边上的思考之十三[J].读书,2009,(2):5253.

[4] 哈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8.

[5] 聂保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中国梦源流与支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2730.

[6] 石仲泉.中国梦的多维审视[J].理论探索,2013,(4):1416.

[7] 霍夫亨兹等.东亚之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33.

[8] 傅艳蕾.个体与整体之辩:“中国梦”的当代哲学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13,(4):79.

[9] 艾四林.中国梦与中国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1618.

[10]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53.

[11] 江畅.中国梦与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J].道德与文明,2013,(4):1319.

[12] 吴海江,杜彦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6上):1116.

On moral education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Chinese dream

RAN Yahu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The great value of Chinese dream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at reexamine the power of a dream. Specific to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power of dreams given moral education to power, art and beyond reality. The moral education implication of Chinese dream include: the power of dreams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moral goals focus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into the era; artistic of moral education needs power of a dream; moral education need to provide individual dreams spa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dream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at Eliminated a priori truths of Western liberalism, different from the American dream, to establish a new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social dream for human.

Key wordsChinese dream;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power of dreams; moral art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中国梦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基于生命发展的中职德育生态优化思路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