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晨:一个网文大神的自我修养*

2016-07-07董璐璐采访整理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杨晨网络文学影视

周 密,董璐璐(采访整理)(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杨晨:一个网文大神的自我修养*

周 密,董璐璐(采访整理)
(苏州大学 凤凰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引文格式:周密,董璐璐(采访整理).杨晨:一个网文大神的自我修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2):23-26.

*本文根据2016年3月11日16点在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对杨晨的采访整理,稿件已经杨晨本人审阅。

杨晨,笔名“314”,原创业界知名作家导师,互联网资深内容专家,多个人气题材、商业模式的发掘者,网络文学第一代研究者、作家、电影制片人、导演、游戏制作人、出版商、媒体广告人,等等。现任起点中文网总编辑、阅文集团总经理。

2005年起正式从事专职编辑工作,曾挖掘了多位著名网络作家,如“我吃西红柿”“高楼大厦”等,目前均已身价过亿。从当年起点中文网的创作爱好者,到全职编辑,再到总经理,杨晨的职业生涯完整地见证了网络文学从商业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一、关于杨晨

周密(以下简称“周”):您最初以网络作家的身份进入网络文学市场,后来做了编辑并出版了《新人成神之路》一书,在写手圈中广为流传。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写作道路的?

杨晨(以下简称“杨”):当时就是喜欢读网文,读完常常和朋友在一块儿讨论,聊着聊着就觉得“我也可以写小说”。其实很多网络写手都是这么进入写手圈的,他们最初都是疯狂的书迷,希望不断地看书,发现没的看了或者觉得“别人写得太烂了,还没有我写得好呢”,就会萌发“自己写文”的冲动。

周:那又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您从作者转变为编辑呢?

杨:作为一个网络写手,其实当时我的收入已经很高了,一个月能拿到一万多元。但当时家人不认可,认为在网上写小说不是正经职业,不希望我以此谋生。于是我开始出去找工作,但还是想做与网络文学相关的工作。当时“起点”已经被“盛大文学”收购,而“盛大”又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家人觉得在公司里上班总比在网上写小说听起来体面,所以我就这样做了编辑。

周:不管是作者还是编辑,您都没有离开网络文学这个圈子,是因为您当时已经看到了网络文学巨大的市场前景吗?

杨:2005年整个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只有百万级,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体量,所以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前景,改编也基本上没有。那时网络小说能出版已经很了不起了,能在书店里看见自己的书是一件让人很兴奋的事,所以加入这一行纯粹是爱好使然。那个时候网站的经营者、作者等都是为了爱好而来的。早一批的作家写书是没有收益的,因为喜欢才写,不是为了钱或者其他的什么目的。

周:兴趣的确是一个人坚持的最大动力。其实还有一批人觉得“网络文学是不入流的,甚至不能被称为文学”,您如何看这种观点?

杨:其实有这样的认识很正常,尤其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早期,这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外界对网络文学是看不起的,特别是传统作家。网络文学作家自己也不是很有底气,“我是网络作家”这种话他们都不太敢说出去,他们有的时候甚至会隐瞒自己的身份。但是行业不断发展,作者收益不断增加(目前顶级作家年收入已经过亿),网络文学作者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他们不会再认为自己没身份没地位,甚至读者都已经把他们当作“大咖”来对待。而外界对网络作家的认识,包括政府、媒体等其他机构和传统作家,慢慢也发生了转变。

其实在网络文学界内部也有这种“歧视”的情况。传统作家觉得网络作家是一群不入流的作者,在无线阅读兴起之后,PC时代的作家会觉得专门针对移动读者的无线写手是比较低端的。但随着时间发展,后起之秀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实力,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改变。

周:作为业界公认的“金牌编辑”,您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火的标准是什么?

杨:最关键的就是编辑的经验。以前编辑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作品,但这并不适合于当今的时代。有些作品可能根本不符合编辑的口味,但是编辑知道这部作品在市场上一定会受欢迎,于是就要联系作者进行签约。我们招聘编辑,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编辑的阅读量,对于他所负责的这个领域的阅读量是不是足够多。如果他看的作品不够多,其他说什么都是空的。

当然阅读量大不一定就符合要求,应聘者阅读量大的同时还要会思考。编辑在入职前可能只是看作品,入职后我们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报表,他会知道哪些作品是卖得好的、哪些作品是卖得差的,要从中去总结规律。这样的规律很难用文字或数据来表达,编辑心里要有这样的认知,看到类似的作品应该会有这样的判断。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更升华一些,就需要掌握写作的市场原理。比如说看到一本新书,知道它跟一本很红的老书很像,就知道它会很红,这是一个层次。但是更高层次的编辑看到一本新书,从它的节奏、结构、内容、题材来判断,哪怕之前没有任何老书来参考,也知道它是能红的。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网络作家

董璐璐(以下简称“董”):您认为人人都能做网络文学的作者吗?

杨:我觉得人人能写、人人能发,但是写了以后能否成功,其实天赋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不用怎么教,自然而然就会了;还有些作者天赋可能差一些,需要教,但是通过教,通过努力,他还是能学会的。当然,还有一些作者,付出的努力可能还要再大一些,但他有可能一辈子他都见不到自己成功的那一天,或者他半途就放弃了。这样的作者在我看来还是很多的,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

董:您认为什么样的文章称得上是“好作品”?

杨:应该按媒体形态来划分。对我们来说,各有其美。比如都市类或者玄幻类小说,由于自身的优势,它们会在电子市场卖得很好,就会被认为是好作品。哪怕由于题材限制,它的版权在其他领域注定是卖不出去的,但它也仍旧是我们的好作品,作者也仍旧是我们的好作家。另外有一些作品,可能电子收益不会太高,但它天生契合影视,比如说像《琅琊榜》这样的作品,它的电子作品不一定卖得很好,但如果影视作品卖得很好的话,也是我们的重点。还有一些作品可能在哪个领域卖得都不好,但它可以获得一些官方的奖项,这些书我们也会重点对待,哪怕它是亏本的。

这与我们的签约策略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一直说我们的签约标准要求很低?因为对一部作品而言,衡量它好坏的标准是很多的,比如说文笔好不好、剧情好不好、思想好不好,等等。我们不要求各个标准都要达到同一个层次,只要其中某一项达到标准,我们就签约。所以对于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标准吧。

董:从您的微信公众号“杨晨说网文”中,不难看出您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培养,相当于手把手地把一个写手培养成一个受欢迎的作者。

杨:因为我一直相信人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者不能永远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这对他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董:这其实相当于开了一个“培训班”。您觉得网络作家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模式化,还是越来越多元化?

杨:我觉得自由化还是一个趋势。因为网络文学本来就是自由的,作家与其他职业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兼职。有些作家可能会成为全职作家,而有一些仍会兼职。他们可能写作收入不错,但是从事其他行业,比如他可能是学生、老师或者银行家等等。

从职业作家自身来看,他也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许多作家现在开始上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中会越来越红,可能以后会往台前发展;但有些作家是不太喜欢见人的,他一直在幕后默默地创作,这都是不同的发展方向。甚至有些网络作家会向作协等组织去发展,也可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董: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曾说过:“作者才是我们的客户,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您对这种观点是否认同?

杨:他的这种观点也没有错。对于我们来说,作者也是客户,读者也是客户,两者我们都要伺候好。有的时候这两个“客户”之间是会有矛盾的,但是我们没办法,只能从中平衡一下,尽量让大家都满意。一般来说会选取“中间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作品的售价,定得高了,作者满意了,读者就不满意了,我们就只能选择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位。

三、关于网络作品的IP运营

周:目前,IP产业链已经成为文化市场的热点话题。相较于其他图书出版公司,阅文集团依托腾讯现有的影视、游戏开发等资源,在IP产业链发展上更具优势。您在选择进行IP运作的图书时,有什么标准吗?

杨:标准其实很难讲,但有几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作品要足够红。如果它的影响力不够,操作起来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要拍一部电影,直接找编剧写一个原创剧本会更好一些,所以选择的剧本本身必须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二,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正向性。正能量也好、主旋律也好,不一定非得唱红歌,但一定不能太低俗或者有思想导向的问题。第三,看它能否契合改编的方向。举个例子,《甄嬛传》的影视作品很红,但假如改编为游戏,理论上来说可以,但改编后肯定不会是游戏大作,它有一个天然的限制。同样有一些男性小说,可能改游戏很好,但是改影视作品就不太合适。所以具体怎么操作会根据作品的内容来决定。

董:阅文集团与作者签约的时候,会同时签下其作品的影视、游戏等的开发版权吗?还是等确定改编之后再签?

杨:版权我们当时就签,因为这是固定的合同。当然这个“签下”只是签一个代理权,不是说作者的全部版权都卖给“阅文”,如果以后卖掉版权,我们会与作者对半分成。但是我们对普通作者不会就此问题谈得太多,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一位新入行作者作品的影视改编、游戏改编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周:这样看来,阅文集团的重心仍是放在文学方面?

杨:对,文学才是基础嘛!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电子阅读才是我们产生收益的主体,而不是外界想象的IP改编之类,这种改编只占收益的一小部分。即便未来它在我们的收益中可能占主要部分,电子阅读也还是基础。所以我认为如果未来IP改编进一步发展的话,电子阅读我们还是会坚持原来的这种做法,会让绝大多数作者自由地发挥,但会从中选择一些基本上确定能进行影视、游戏改编的作者,对他进行相应的培训。这项工作其实现在已经在做。有部分作者,在他的新书发布前,我们就已经帮他找好了影视公司、游戏公司。

董:你们与出版社或者影视公司合作的时候,是由他们来选择图书吗?

杨:对,一直到前两年都还是这样的情况。出版社对我们来说算相对弱势的一方,(情况对我们而言)可能会好一些。我们会把我们认为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出版社,出版社会根据自己的出版需求,或者根据我们的排行榜单来进行选择。游戏公司、影视公司基本属于强势的一方,所以一开始是由他们来选择作品,我们只不过是单纯地买卖作品版权。

但是这两年情况有了变化,我们开始做一些作品的全版权运作。阅文集团现在的影响力比较大,我们完全可以与一些影视公司比如说“华谊兄弟”平起平坐地谈一些事情,所以现在有一部分书我们单纯地卖掉就行了,卖掉之后也不用管。但有一部分书不仅卖,在卖的同时我们也会提一些要求,说明这些书后续要怎么做。比如说影视公司买了这本书,以后一定要拍成影视作品,在什么时候拍、导演是谁,这些问题都要提前协商好。而最好的、最核心的那一批书,我们会自己来操作,比如谁来做电影,谁来做游戏,怎么做,我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合作机制,都是我们自己来全程运营。这其实就是IP运营。

周:近日阅文集团呼吁各界关注版权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由来已久,不仅是图书行业,影视、音乐等行业也饱受其害。对我国目前的版权维权问题,能否谈一谈您的想法?

杨:说实话,维权挺难的。一方面,现在相关的法律还需要健全;另一方面,整个维权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就是取证。因为从事盗版的服务器可能离我们很远,甚至可能在海外,要维权者直接拿到这些证据是非常困难的,也需要当地警方配合。我们这样一家民营公司缺乏取证的能力,所以这类事情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做。作为企业,我们能做的目前主要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媒体影响力向公众呼吁支持正版,使公众形成正版阅读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要想办法,通过我们的社会影响力联系社会各界,推动立法,推动相关的执法。我相信,中国的版权意识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这也是一个过程。

董:您现在同时担任着起点中文网的总编辑和阅文集团的总经理,还会继续写作吗?

杨:我现在基本上不写了,因为没有时间。不过我还是愿意写的。等我退休吧,退休后再继续写文。

(责任编辑:石 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2-0023-04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2.005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周 密(1993—),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学;董璐璐(1991—),女,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杨晨网络文学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中国“不怕事”强大武器装备是后盾
强军兴军应当重点关注的方向
网络文学的诞生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