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军导弹何以误射

2016-07-07

南方周末 2016-07-07
关键词:雄风台军武器

肇事者错误地选择了“作战攻击”模式,而非“模拟训练”模式。此后,台湾检方吃惊于发射按钮要“长按”才能发射,而高仍然毫不迟疑,正是因为他完全确信自己是在模拟状态下测试,哪知导弹立刻点火,沿规划航路飞向他随便设定的澎湖列岛外海目标区。更糟糕的是,导弹自毁的功能虽然有,但台军方透露“这次在船上没有配备”。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小虫

2016年7月1日,台军一枚“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发生误射,不幸误伤台湾渔船。对这一事故,公众最吃惊的,无疑是如此精密的武器一旦发射,后果不堪设想。7月2日晚,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也质疑,多重安全保险设计在这次事件里“竟然全部没有作用,令人难以想象”。

那么,这发导弹是怎么被误射出来的?

所有防范的制度均被漠视

台军第一时间就明确,此次事件源自一连串违纪,并非外界所传“阴谋论”。有媒体引用军事专家分析称,“现代巡航导弹发射,首先需要搜索雷达瞄准锁定海上目标,把数据输送到火控雷达,火控雷达经研判目标属实后,计算好系列参数,最后由最高指挥官(不会是一个人)确认无误,再输入密码”。这种说法其实过于概念化。

机械化时代的武器的确是这样,各子系统需要多人分别操作,作战流程多由人工传输数据、下达命令的方式推进。可是,信息化时代的武器借助先进的数字化通讯技术,正越来越将所有流程统一到一个网络之中,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所需人员、反应时间和劳动强度大大减少。这样的技术既需要也方便了借助模拟运行来完成战备状态检查、人员技能培训,甚至全系统配合水平的提升。

然而,这次事故恰恰出在这种系统检测之中。据媒体报道,7月1日,台军131舰队所属的“锦江”级大型导弹艇“金江”号原定上午10点接受每年两次的“甲类操演验收”。早上8时左右,导弹武器中士高嘉骏提前到舰上战情室模拟练习。这种理论上一人就可以完成发射的武器,防止事故的根本措施就是制度(不同层次、岗位之间的授权、监督、复核等手段)。

然而,据媒体报道,该舰当时并未遵守标准作业程序。在高模拟练习时,理应在场监督的少校舰长、中尉兵器长和射控士官长均在开会(一说直接上级离开战位去喝水)。而高自以为自己负责导弹保养也有3年,没有按标准程序让兵器长一同操作(此时他们之间会互相确认口令),而是向后者要来了火控系统钥匙。

与上述军事专家所称按作战程序反舰导弹必须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和准确的参数不同,在测试、训练和考核等状态,这种导弹不需要像平时那样接收其它雷达提供的目标指示,而是可以在指挥系统内人为设置一个虚拟目标,火控计算机即可为导弹确定发射参数、规划弹道、为导弹供电,并启动弹上制导系统输入数据。

与实战不同的是,此时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并不会发射。据媒体报道,问题在于高错误地选择了“作战攻击”模式,而非“模拟训练”模式。此后,台湾检方吃惊于发射按钮要“长按”才能发射,而高仍然毫不迟疑,正是因为他完全确信自己是在模拟状态下测试,哪知导弹立刻点火,沿规划航路飞向他随便设定的澎湖列岛外海目标区。更糟糕的是,导弹自毁的功能虽然有,但台军方透露“这次在船上没有配备”。

因此,这并非这种导弹“一个士兵随便点点屏幕就发射”,而是所有防范的制度均被漠视和绕开。

1998年,“雄风三型”导弹首飞成功,速度超过2倍音速,射程超过150公里。2004年全系统实弹试射成功后,“雄风三型”于2008年正式量产,到2012年共生产120枚,每枚造价相当于人民币2500万元,居台制导弹之首。

“雄风三型”长约7米,弹径500毫米,发射重量1500公斤,采用美国马丁公司的雷达导引头和惯性导航系统,可设置多个航路点以复杂弹道突防,5000米高弹道时射程300公里,掠海飞行射程120公里,速度2.2倍音速。迄今,台军有8艘“成功”级护卫舰和7艘“锦江”级大型导弹舰,每艘装备4枚。

这次“雄风三型”导弹击中一艘60吨小渔船的驾驶楼。有分析人士谈到为何不能识别民船、弹头引信未正常起爆、20分钟才飞行近80公里等话题,都是因为不了解反舰导弹的作战程序和性能设计。虽然不能完全说它充分验证了打击大型舰艇的能力,但从很多性能的衡量标准上看,这个型号的导弹还是值得重视。

武器系统出错的三类原因

误射反舰导弹的事故虽然罕见,但越来越复杂的大型武器系统出错的几率一直存在。其原因无非技术缺陷、人为失误和故意破坏三类。

技术缺陷永远无法避免,正如很多软件系统即使在问世前花费大量精力“捉虫”(因英文中软件缺陷被称为“bug”),仍可能出现问题。同时,软件系统不断迭代,也是自身扩展功能、完善性能的基本手段。但是,越是重要的技术系统(例如银行金融系统、防灾抢险系统),投入的经费、时间和人力越充足,采取的备份和补救措施也越完善,因而发生致命后果的几率反而越小。武器装备就更不用说了。在人类造出核武器这种杀伤力登峰造极的武器后,如何防止误射、误伤就不光事关生命财产,更事关人类和平。因此,在军用武器的研制和使用中,硬件软件方面的防范、诊断、纠错、容错能力也与时俱进,很少被发现根本性的致命设计错误。

然而,任何技术都是人设计的,意料之外的状况无法避免,因而没有设计错误的系统仍可能在运行中出现故障。人类的纠错能力只能在不断发生的故障甚至事故中积累提升。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曾有两种运载火箭都发生过因某继电器在加工过程中留有金属余屑导致失灵,控制系统收到错误信号,误以为箭体偏转,结果纠正本不存在的偏转反而造成真正的姿态失控。

任何武器系统都需要人来操作,而人天然会出错。这方面的失误就更多了:美国曾有一个工人不慎将挂在腰上的套筒扳手掉落进二十多米深的发射井,反弹砸破洲际核导弹的燃料箱,将发射井炸成大坑;在冷战时期,美国空军在西班牙坠毁的B-52轰炸机掉落6颗实战用氢弹,有的被发现时控制起爆的7道保险已有6道损坏,有的至今未找回;直到近年,美军还曾在轰炸机飞行训练时误装了核巡航导弹,并将某核导弹部件误寄给台湾……

至于在科研试验过程中,武器系统不按规矩来操作的情况就更司空见惯了。

猜你喜欢

雄风台军武器
杜泉源
“雄风”起飞
欢呼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
台湾在美国买了很多“冤大头”武器
“情趣军装”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排练”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