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萨伊定律的解读

2016-07-07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凯恩斯定律供给

金 鑫

一、引言

谈到萨伊定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凯恩斯在他的通论中对萨伊这一思想的精辟总结,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由于凯恩斯在通论中以总量视角对萨伊定律的解读误导了许多学者,因此,有必要对萨伊定律进行重新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萨伊定律,并在这个基础上挖掘萨伊定律的真实含义。为了对萨伊定律做出正确的解读,笔者首先依据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相关著作和古典经济学家之间的通信来探讨萨伊定律。然后,弄清与萨伊同时代的古典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的看法,其中:以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无法解释当前的经济危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需求侧;而以李嘉图、萨伊和约翰·穆勒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萨伊定律①萨伊定律是在20世纪初才被泰勒命名的,李嘉图那个年代还没有萨伊定律的说法,为了行文方便,这里用萨伊定律来代替这一宏观经济思想。能够很好地解释当前的经济危机,他们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侧。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对萨伊宏观经济思想以 “萨伊定律”进行命名的经济学家弗雷德·曼维·泰勒对萨伊定律的解读,他认为萨伊定律的基本含义是 “如果商品是直接依据个人的需求所生产,并且产品能够立即构成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那么供给和需求必定相等”。进一步地,本文还剖析了凯恩斯从总量视角对萨伊定律的解读,并说明了萨伊定律与总供给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虽然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都强调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但萨伊定律是从结构视角来强调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而供给学派则是从总量视角来强调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最后,本文说明了一般均衡理论是不能解释萨伊定律的,其理由是这两种理论运用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的外部环境是不同的。

二、萨伊定律的真实含义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要素市场并没有完全建立,经济波动和失业在经济生活中比较常见。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制造业的不稳定性,非自愿失业②非自愿失业这个概念有较大的争议性,李嘉图那个年代的非自愿失业可能与凯恩斯定义的非自愿失业的含义不同,本文不做额外讨论。是古典经济学家所处年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萨伊有一个重要的结论, “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1]。那么萨伊提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萨伊想要回答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萨伊写给马尔萨斯的信中他明确地说道:“在世界所有市场之中,普遍过剩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商品不断地亏本销售,在国内的每个州,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普遍很难找到有利可图的就业(lucrative employment),如果我们找到这些长期弊端的原因,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治愈它们呢?[2]”因此,萨伊想要解决的就是商品过剩引起的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而萨伊的治愈方法是生产,其前提是个体所生产的效用是他人所需要的或者个体的生产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被市场认可或者合作失败,生产就无法给产品创造需求。在论证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时,萨伊认为货币只是转移价值的手段,因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很高,所以个体不会持有通过生产获得的货币。在不同的时期,货币高额的机会成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萨伊认为:在特殊时期和极端的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易于毁灭;而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个体持有货币,那么他就会失去从事货币借贷所带来的利息,作为理性人,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个体在获得货币后要么立即购买商品,要么以储蓄的形式转化为投资,个体持有货币的理由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商品,这样萨伊就从理论上排除了生产与消费之间以及生产与生产之间的时滞问题。因此,在做出货币中性的假设之后,只要增加社会所需要的商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就能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对于有效需求与经济萧条之间的关系,萨伊认为是经济萧条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换句话说,经济萧条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当然,市场需求的疲软更不是由于货币的缺乏,市场需求的疲软是其他商品的生产过少,或者确切地说,市场需求疲软的原因在于商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由于商品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某些商品过剩是必然的,但不会造成商品长期的全面过剩,因为某种商品生产过多必然导致某种商品生产过少。为了解决商品过剩的困境,萨伊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调节生产结构来使之与消费结构相匹配。至于商品生产过少的原因,萨伊认为是生产的手段存在问题。

从 “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结论中,萨伊做出了四个推论:(1)在一切社会中,当生产者越多、产品样式和产品销路多样化时,生产者所得的利润就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2)每一个人都和全体的共同繁荣有利害关系。(3)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绝不至于损害国内或本国产业和生产。(4)仅仅鼓励消费并无益于商业,因为困难不在于刺激消费的欲望,而在于供给消费的手段,我们已经看到,只有生产能供给这些手段。[1]很显然,萨伊的前两个推论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相互依赖的生产和消费总体,而不是以总量的视角来考察经济体,这与凯恩斯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后两个推论中可以看出,萨伊不是不重视需求方面,相反,他认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都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是相对于生产来说,需求才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在萨伊对消费的论述中可以得到印证。他认为,“当消费对消费者本身所带来的满足大于消费所引起的时,不论是从家庭还是从国家幸福的角度来说,它的影响强度仅次于财富的实际生产。”[1]因此,萨伊认为非生产性的消费给人带来的效用如果大于它引起的损失的话,这种非生产性的消费是适宜的。当然在非生产性的消费中,如果它给人带来的效用小于它所引起的损失,萨伊对这种非生产性消费是极为反对的,其具体的类别就是奢侈消费或者说是炫耀性消费。此外,萨伊认为“阔绰与鄙吝是两个应当避免的过失”[1]。只是在这两者中,阔绰是对财富以及资本的毁灭,而鄙吝毕竟没有减少资本,因此,萨伊认为 “节约只不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消费”[1]。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本文认为萨伊定律的真实含义是:为了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市场必须通过不断生产来创造自己的需求,并且市场中的个体所生产的效用必须是他人所需要的,或者个体的生产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必须匹配,当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匹配时,供给和需求就在总量上保持一致。此外,萨伊既重视供给又重视非生产性需求,只是萨伊认为供给对于经济增长是更加重要的。

三、古典经济学家对萨伊定律的争论

经济学家围绕萨伊定律已经争论了两百多年,但对于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种思想,古典经济学家之间基本没有分歧,他们主要的分歧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资本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或者何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最优的。一些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所处年代的生产能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仍然进行资本积累,那么市场中必定出现普遍的供过于求,并且会长期持续,其最终结果就是经济萧条和大量的失业;而另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生产是解决商品销路的途径,资本积累仍然是必要: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围绕萨伊定律的争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过剩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以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和查默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从现实的观察中出发,得出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商品过剩,并且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张商品过剩将持续存在,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并由此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发展。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必须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商品持续的过剩问题。

在马尔萨斯看来,现实经济中之所以出现萧条和非自愿失业,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需求中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不对称,拥有购买欲望的个体由于缺乏购买能力而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而拥有购买能力的人由于购买欲望不足而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经济的萧条和非自愿失业就必须增加有效需求,他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非生产性需求。但是在他致李嘉图的信中,马尔萨斯并没有完全否定萨伊的思想,“我注意了您提到的萨伊先生著作中的那段话,我觉得他写得很好,虽然我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他的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没有把生活必需品和其他商品区别开来——前者创造出对它们自己的需求,而后者则不然。[3]”从这段通信能够看出,马尔萨斯认为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他认为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部分商品的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对于那些无法由供给创造自己需求的商品而言,就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萧条和非自愿失业,必须通过增加非生产性需求的方法来消费无法通过供给来创造自身需求的商品。马尔萨斯认为非生产性的消费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必要条件。西斯蒙第更进一步地认为,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品必然会有剩余,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有限的,而奢侈品的消费是无限的,所以多余的资源必定要用在生产奢侈品的产业中去。[4]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期的产业社会中,他们之所以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对商品的消费数量的有限性,而没有认识到消费的多样性,更加没有重视迂回生产对资本的迫切需求,这种认识是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造成的。在以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和查默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由于过度生产带来的过度供给超过了非生产性需求,经济中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而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商品持续的过剩,进而造成经济萧条与失业。

而以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以及托伦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过剩的原因不在有效需求方面,而在供给结构方面,只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互匹配,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商品长期的过剩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对于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和查默斯的非生产性的消费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必要条件的观点,詹姆斯·穆勒不以为然。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詹姆斯·穆勒认为只要厂商所生产的商品是市场所需求的,商品的生产就为商品的生产创造了市场,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必须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相对应,否则,商品的生产无法为商品的生产创造市场。约翰·穆勒则认为商品过剩是投机造成信用萎缩的结果,当社会缺乏信用时,人们都只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购买商品,但这种商品过剩只是暂时的,治愈的办法就是恢复社会信用。此外,约翰·穆勒在 《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一书中的 “论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时认为,“因为生产形成了产品的市场,所以每一次产量的增加都形成了自己的需求,其前提条件是按照个人利益决定的产品份额在分配时没有出现任何差错[5]。”很明显,在约翰·穆勒看来,商品过剩的原因不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在于生产的错配,或者说存在着生产结果与消费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这是造成商品过剩的原因之一。在 《论财富的生产》一书中,罗伯特·托伦斯认为市场法则就是 “不论之前的市场中充裕的供给如何,增加的产量将会同比例地创造增加的需求”[6]。托伦斯认为,在物物交换的经济中,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在分工不高和工业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是产品的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产品的销售市场。而随着分工的逐渐加深所带来的劳动效率的巨大提升,产品可能无法找到自己的销售市场,但这不是商品的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而是某些商品的生产比例已经超过了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因此,在物物交换的经济中,唯一的目标是生产;而在不断提高和复杂的经济中,唯一的目标不仅是生产,还在于厂商所生产商品的比例必须符合社会对它的需求。正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说的那样,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应该说来,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早期社会中,这种强调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生产的方式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能也是创造性破坏的源泉,这也许是强调供给的倡导者提供的论证为人所接受的主要原因。

在大萧条之前,对上述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些宏观经济思想以萨伊的名字命名为萨伊定律的是经济学家弗雷德·曼维·泰勒①Kate(1998)[7]认为泰勒最先将这一思想命名为萨伊定律;赖建诚(2014)[8]指出萨伊定律来源于弗雷德·曼维·泰勒。通过JSTOR软件搜索了1909年之前的主要经济学家在1850年至1909年期间发表的各种著作后,均没有发现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宏观经济思想命名为萨伊定律,这段时间内的经济学家包括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庞巴维克、埃奇沃思、克拉克、马歇尔、维克赛尔、费雪、霍特里。,他于1909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题为 “在密歇根大学讲授初级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萨伊定律,泰勒(1909)[9]认为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是 “产品能够立即构成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并且,如果假设商品是直接依据个人的需求所生产的话,那么供给和需求必定相等”。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泰勒详细探讨了萨伊定律,他认为总需求的真实来源不包括一些灾难造成的破坏而带来的需求,这些灾难造成的破坏并不能增加总需求,而只是在既定的总需求之间不同需求的相互转换;需求总是与收入和产品保持一致,而且需求不会超过产出,从长远来看,需求和产出是恒等的。当然泰勒认为,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时间间隔会使通过出售产品的方式所获得的货币以及通过货币来获得产品这两个过程无法同时进行,任何一个过程的延迟都会对萨伊定律的有效性造成冲击。的确,如果个体在获得货币以后并没有立即购买商品并且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资本过剩的话,那么市场的需求是小于供给的,而且如果这种行为在一国普遍存在的话,毫无疑问该国的总需求会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政府支出来提振疲软的需求是有所必要的。

四、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

在大萧条爆发以后,自由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而萨伊定律恰是支持自由市场而反对政府干预的,因此,凯恩斯的著作必然要对萨伊定律进行否定以论证政府干预市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凯恩斯的通论中,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政策主张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因为罗斯福政府对这一政策主张的运用使得美国逐渐摆脱了大萧条并实现经济增长,所以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给予的完全否定就被人们更加接受。虽然大萧条的爆发可以让我们质疑萨伊定律的有效性,但是这不能自动证明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就是正确的,即使凯恩斯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主张实现了经济增长。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②其实,在凯恩斯以前,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说法就模糊地存在于某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中。具体参见Kates的论文(Kates,2007[10])。,一些经济学家明确指出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十分准确,萨伊定律的内容就是供给创造了自己的需求(Metzler,1946[11];Dillard, 1948[12], Sowell, 1972[13]), 对萨伊定律的接受就等价于做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Spengler,1945[14]), 但 Kates(2005)[15]认为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以及推论都是对萨伊定律所要表达意义的误解,问题不在于古典经济学家是否承认衰退的可能性,而是现在经济学家公认:古典经济学家承认经济衰退的确发生了并且他们承认非自愿失业是可能的。

为了更好地剖析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解读,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凯恩斯通论中的对萨伊定律的解读进行分析。凯恩斯在通论中对萨伊定律的解读有两处,第一处解读的内容是 “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其含义是:在产出和就业的任何水平下,总需求价格都与总供给价格相等”[16],第二处解读的内容是“根据萨伊定律所说的,总产出的总需求价格在任何产量上都等于它的总供给价格,也就是说,实现充分就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16]。在得出第一处解读之前,凯恩斯引用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这一著作中的一段话:

“用来购买商品的只是商品。……假如一国的生产力猛然增加一倍,则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也增加一倍,……每个人的购买量增加一倍,因为每个人用来交换的东西也增加了一倍。”[16]

所有商品会同时出现供过于求,并造成经济萧条的后果,这是马尔萨斯、查默斯以及西斯蒙第的观点。对于凯恩斯所引用的穆勒的这段话,穆勒的意图是论证所有商品不会同时出现供过于求,可能出现的只是某些商品供过于求,他的意图在于反驳马尔萨斯、查默斯以及西斯蒙第的观点。然而,凯恩斯却将穆勒的这段论述作为萨伊定律推论的材料,这是极不合理的。在这段引用的基础上,凯恩斯的推论是“当个人节制消费时,因此而释放出来的资源必然被等量地投资于资本品的生产”,如果单独审视上述这段话而不管穆勒的论述意图,凯恩斯依据这段话所做的推论是正确的。但上述这段引用显然是断章取义(Jonsson, 1995[17])。

此外,“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绝不等价于凯恩斯的 “在产出和就业的任何水平下,总需求价格都与总供给价格相等,也就是说,实现充分就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一方面,即使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也不能说明生产能够立即吸收所有的劳动力,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毕竟生产的扩张与劳动者对新技术的掌握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资本能够被充分运用于生产,资本的稀缺也不能保证所有劳动力都能投入生产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不一致,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内,总供给价格就大于或者小于总需求价格。对于凯恩斯和马克思所说的失业问题,Blaug(1997)[18]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机制造成的失业问题:在凯恩斯所生活的年代,物质资本相对过剩使得其回报率较低,于是私人和公共投资无法吸收储蓄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其结果就是失业的存在;而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由于物质资本相对匮乏,有限的资本无法吸收劳动并且在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劳动无法替代资本从事生产,其结果就是失业的存在。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运用增加供给的方法来增加资本从而解决失业问题是可行的,而凯恩斯运用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为剩余资本提供投资渠道来解决失业问题也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在生产的过程中,从个体的视角来看,个体生产的商品只有被市场认可,生产才能给产品创造需求;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供给的结构还必须与需求的结构相匹配,生产才能给产品创造需求。因此,从失业原因和供需结构的视角来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论述不能得到实现充分就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推论。Blaug(1997)[18]认为萨伊定律的真正含义是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内在的机制使得其走向充分就业的常规状态,古典经济学家对全面过剩的否认并不是否认经济周期而是否认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

显然,凯恩斯是从总量视角对萨伊定律进行解读,而在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萨伊列举了两个例子,即农业收成会影响它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以及英国工业品生产过多而巴西无法购买的原因在于巴西的购买手段不足,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萨伊是从结构视角来讨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总量视角来解析萨伊定律是不正确的。在总量视角下,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这种相等很可能是外在干预的结果,即人为地创造需求来弥补超额供给,而这种人为创造的需求使得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的状态不是萨伊定律所要表达的含义。以结构视角来解析萨伊定律是符合萨伊定律所要表达的含义,即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并实现超额需求为零的市场均衡。

五、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的联系与区别

与萨伊定律一样,供给学派也认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供给面。面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涨问题,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理论束手无策,此时,供给学派作为凯恩斯学派的 “革命者”异军突起,他们认为,正是基于凯恩斯学派总需求理论的需求管理政策才导致了经济滞涨,这些需求管理政策很难提高生产率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而政府赤字所增加的需求又引发了通货膨胀,并且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使得资本形成减少,企业家精神很难发挥,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乏力。因此,为了解决滞涨问题,供给学派认为必须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资本形成入手,其代表人物就是拉弗,他提出了表明税率和政府税收之间关系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的收入会随着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当税率过高时,政府的收入反而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减少。基于此,供给学派提出了供给管理来实现经济增长。供给管理的主要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资本形成的核心在于降低边际税率。这一逻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的选择来分别阐述的:工作与闲暇的选择,储蓄与即期消费的选择。

一方面,由于时间具有价值,因而闲暇与工作就是人们面临的选择问题。当边际税率高时,人们增加工作所获得的边际收入就低,因此,个体此时的偏好是把工作以外多余的时间用于闲暇;而当边际税率低时,人们增加工作所获得的边际收入就高,此时,闲暇的机会成本就高,因此,个体的偏好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所以,降低边际税率将提高人们选择闲暇的机会成本,从而使得劳动参与率增加。比如:当边际税率降低时,原本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主妇也有很大动力去就业;更为重要的是,边际税率的降低会激发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当边际税率高时,将当期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获得的未来收入就会较少,这会挫伤个体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于是个体不愿把当期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是把当期收入用于即期消费,其结果就是储蓄率下降,而储蓄率的下降会减少资本市场中可以借贷的资本,进而资本形成就会相应下降,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乏力;当边际税率低时,将当期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获得的未来收入就会较多,这会提高个体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于是个体不愿把当期收入用于即期消费,而是把当期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其结果就是储蓄率上升,而储蓄率的上升会增加资本市场中可以借贷的资本,进而资本形成就相应增加,最终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目标。因此,当边际税率降低时,资本形成的增加会增加就业机会,并且,个体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生产率也会相应增加。当增加的就业机会与增加的劳动积极性及其生产率相互匹配时,边际税率的降低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虽然萨伊定律与供给学派都强调供给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却不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但是供给必须和相应的需求对应,也就是说,萨伊定律强调供给与需求的结果匹配;而供给学派是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出发,他们认为减税是增加总供给的核心因素,原因在于减税能够改变相对价格,进而改变个体在工作与闲暇之间的选择以及储蓄与即期消费之间的选择,从而增加资本形成与提高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最终增加总供给。也就是说,供给学派是从总量视角来增加总供给的。

六、一般均衡理论能解释萨伊定律吗?

Becker和 Baumol(1952)[19]在分析货币理论时,对萨伊定律的解读进行了归类,他们将萨伊定律的解读分为瓦尔拉斯法则①瓦尔拉斯法则:对于所有的价格结构,商品需求的总价格恒等于商品供给的总价格。(Walras Law)、萨伊恒等式②萨伊恒等式:在任何给定的价格下,当且仅当人们用获得的货币立即去购买所需的商品时,人们会进行生产,因此,将所有的个体加总后,商品的总货币需求等于所有供给商品的总货币价格。(Say's Identity)以及萨伊方程(Say's Equality)三类。其中他们将兰格和帕廷金(Patinkin)所定义的萨伊定律视为萨伊恒等式,在贝克尔和鲍莫尔看来,萨伊方程是对萨伊定律的良好解释,即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化会使得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相反,换句话说,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能够使需求和供给相等而实现均衡,此时,与商品对应的货币总数量等于商品供给的总货币价格。

对萨伊定律的另一种有影响的理解是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萨伊定律。兰格(1942)[20]认为一般均衡理论与萨伊定律之间的差异在于描述的经济体不同,前者是描述货币经济,而后者是描述物物交换经济。用pi表示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或服务i的现行价格,用Di表示商品需求数量,用Si表示按那个价格所供给的数量。如果有n-1种商品(不包括货币),兰格让萨伊的规律表示为

如果把货币看作是第n种商品,这同Dn=Sn的意义是一样的。根据兰格的解释,萨伊所描述的物物交换经济体在一开始就实现了均衡,并且始终保持均衡,如果引入货币这种商品,由于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因此货币市场一直保持均衡,其结果就是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为零,因此,在兰格对萨伊定律的解释中,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始终保持均衡。在熊彼特(1954)[21]看来,兰格的这种解读是不对的,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可能是萨伊表述的模糊性。而且兰格的分析是建立在商品总需求的价格与商品总供给的价格恒等的基础之上,但是他忽略了某种商品的超额需求并不为零的情况。如何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匹配问题才是萨伊定律讨论的核心问题(Jonsson,1997[22])。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兰格的研究对于理解萨伊定律毫无价值(Clower和 Leijonhufvud, 1984[23])。

当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时,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超额需求同时为零,此时所有资源都以最优的效率投入使用,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为零。其实,在一般均衡所描述的世界中,即使没有实现一般均衡,这个经济体中的所有资源也没有被闲置,只是在非均衡状态下某些资源没有被配置到最优的用途之中。当市场处于非均衡时,为了使经济从非均衡走向均衡,市场只能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内部之间的流动,实现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为零的目标,而不能是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进入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以实现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为零的目标。

事实上,从论证的目的来看,萨伊的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普遍过剩的原因以及人们无法找到有利可图的工作的原因,而一般均衡理论则是论证市场经济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资源能够被配置到最优用途之中,使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为零。他们的论证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容的,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面对商品过剩的现实时, Hollander(2005)[24]认为萨伊通过相应商品(counter-commodity)来解释商品过剩的现象:在自由运作的市场体系中,资本要素并没有从萧条部门转移至有利可图的部门,而是资本流向有利可图的部门创造了市场需求来吸收萧条部门的剩余供给,因此,商品过剩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相应商品生产得过少造成的。萨伊解决的方法是通过生产来调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而一般均衡则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市场中的超额需求。尽管两者都是运用价格机制来实现均衡,但萨伊定律是从给定市场的外部来运用闲置资源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一般均衡理论则是把市场中的所有资源通过内部流动来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在论证的过程中,萨伊并没有假设所有生产要素没有闲置,相反,他是通过使用闲置生产要素来调节供需结构的不匹配,而在一般均衡理论之中,他暗含的假设之一就是所有的生产要素即使没有以最优的方式配置到生产中,他们也全都投入生产之中。因此,将萨伊定律等价于一般均衡理论是行不通的。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52.

[2]Say J B.Letters to Mr.Malthus on Several Subject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on the Cause of the Stagnation of Commerce[M].Translated by John Richter, London: Printed for Sherwood, Neely, and Jones, 1967: 1-20.

[3]斯拉法,M.H.多布:大卫李嘉图全集(第六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01-203.

[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3-80.

[5]穆勒.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5-56.

[6]Torrens R.An Essay on the Production of Wealth[M].Bristol: Thoemmes Press, 2000: 80-120.

[7]Kates S.Say's Law and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How Macroeconomic Theory Lost Its Way[M].Edward Elgar, 1998: 145-150.

[8]赖建诚.萨伊定律非凯恩斯创见[N].东方早报,2014-02-25.

[9]Taylor F M.Methods of Teaching Elementary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09, 17(10):688-703.

[10]Kates S.Mill, McCracken and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Say's law[J].History of Economics Review, 2007, 2: 191-202.

[11]Metzler A.Business Cycles and the Modern Theory of Employ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46, 36(3): 278-291.

[12]Dillard D.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J].1948 8(2):171-177.

[13]Sowell T.Say's Law: An Historical Analysis[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1-45.

[14]Spengler J.The Physiocrats and Say's Law of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45,53(4):193-211.

[15]Kates S.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Phrase and of Its Adequacy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Say's Law of Markets[J].History of Economics Review, 2005, 41: 49-60.

[1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3-20.

[17]Jonsson P.On the Economics of Say and Keynes'Interpretation of Say's Law[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95, 21(2): 147-155.

[18]Blaug M.Say's Law of Markets: What Did It Mean and Why Should We Care?[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97, 23(2): 231-235.

[19]Becker G, Baumol W.The Classical Monetary Theory: The Outcome of the Discussion[J].Economica, 1952, New Series, 19(76): 355-376.

[20]Lange O.Papers i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M].Oxford: Pergamon Press,1970:149-170.

[21]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72-386.

[22]Jonsson P.On Gluts, Effective Demand,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Say's Law[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97, 23(2): 203-218.

[23]Clower R, Leijonhufvud A.Money and Markets: Essay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45-165.

[24]Hollander S.Jean-Baptiste Say and the Classical Canon in Economics[M].Routledge,2005:189-222.

猜你喜欢

凯恩斯定律供给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一盎司定律和多一圈定律
倒霉定律
多赚两颗蛋的钱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