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力量来源的解读

2016-07-07王爱莲康秀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情理论基础民意

王爱莲 康秀云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究其缘由可从理论基础、国情需要和人民意愿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作为一项崭新的理论成果,它以人类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基础,顺应人类价值观发展的历史潮流,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国情,意蕴着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彰显着中国特性。作为人民价值意念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民意民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国情;民意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0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作用,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理论本身来看,皆因其奠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又上符国情、下合民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丰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符合理论产生的逻辑前提和要求。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的思想文化资源宝库基础之上。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虚伪性批判中实现着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1]。无产阶级与此根本不同,“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准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彼此是这样的不同,就好像他们是属于不同的种族一样”[2]。当今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并未消失,只是手段变得愈加温柔且隐蔽,加之我国社会已从整体上消灭了阶级对立而容易放松对意识形态的警戒。一旦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应有的立场和指引作用,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列宁所说,“轻视理论,对待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躲躲闪闪、摇摆不定,就必然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3]。因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不能有半点马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自觉地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具体化为现实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想,坚持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目标的辩证统一,同时又将人民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统一,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另一方面又凝聚共识,将其付诸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实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中华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孕育于丰厚的理论土壤中

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曾例举出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给养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等。”并且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5]。显然,它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不谋而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观连续性和文化延续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五四进步价值观、革命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继承、超越与发展,彰显着中国社会价值观自觉与自信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他还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集体主义长时间以来是中国社会显性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早期的建设中,集体主义发挥了自上而下纪律约束和自下而上道德规范的巨大功效。但是,社会越发达社会层次越清晰,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层次的分化和新的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集国家、社会、个体利益高度统一,继续凝聚着社会转型期个体萌生的多元价值,却无法实现具体而细微的价值关怀,不能彻底地化解其中必然的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集体主义继承的基础之上,价值指导更加细微而具体,凸显着主体性和自觉性,同时,集体主义依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约定。二者辩证统一,于当今中国社会共同发挥着价值指引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并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既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又符合人类价值观发展的历史潮流。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来,世界文明从抽象意义走向具体意义的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6]。尤其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中华文明经受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和挑战,回避、退缩、照搬套用的方法都不可行,唯有在对立中进行吸取借鉴和发展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已有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占据更高的视野,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其它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和进步思想,如“自由、发展、平等、和谐”等内容,又在中国社会制度下将其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是人类文明实践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类价值观发展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同步。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社会主义当下,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批判扬弃之后,人类社会价值观发展的崭新成果。虽然两种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和所属主体不同,但作为人类价值观的一般内容,后者总会对前者已有内容进行吸收、继承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离开了对发达资本主义文明与价值体系的批判性解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达不到应有的高度”[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中合理的价值理念,并将其构建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上,成为人民所追寻、信仰和践行的价值理想,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一步步走向实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它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彰显着中国特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具备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顾钰民提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这两个基本要素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还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概念,使之成为既能够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即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未果,各种观点纷争之时,理论界就已对其社会主义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田心铭于2011年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中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思想文化中去寻找,应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反映这种本质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去寻找”[9]。田先生提炼的12个字虽与今日之24字迥然不同,但他看待问题的思维对今日已然定论的理论观点依然奏效。从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源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于且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提炼和升华,其理论的科学性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来检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总结而出的理论成果,自然具备社会主义的理论属性,俨然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所在,牵引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一定程度上经历着文化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的混乱,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共识、抵制混乱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而这方面没有教科书和现成经验可循,只能以国情为出发点,进行多元价值观的总结、概括和凝练。正如马克思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10]。“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结束了理论界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预测和概括之争。它不攀比、不盲从,既不同于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也区别于西方民主社会的价值观,非常务实地回答了中国社会非常迫切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继我党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及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后,又一次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结晶。它在意识领域勾勒出具体而温馨的未来社会图景,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着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作为崭新的理论成果,它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结合的产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它一方面浸染着传统文化的基因色彩,反映着民族“睦”、“善”、“友”、“和”的历史心声,铭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传承兴旺发达的民族梦想。另一方面,它立足中国现实大地,扎根百姓精神世界,反映着人民对“富”、“敬”、“诚”、“正”的追求和向往,引领着当代中国人民的心灵归属。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文字简单凝练的风格、民众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改革开放大气蓬勃的气派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意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还在于其符合人民的意愿,继而才可以掌握群众,发挥蕴藏的真理力量。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践行和发展的主体是人民

作为观念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凝练、践行和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思想观念是人的头脑作用的产物,人是其主体。人民大众思想意识在历史实践中的发展和创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生命力的总根源。“大众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并推动价值观建设的真正的主体和主角。”[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大众价值观变迁的解构和建构历程中,被“发现”和凝练及传承而成,依靠的是人民大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价值意念的理性表达

价值观是人的价值意念理性而自觉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判断中那些先进合理且最符合民众心理需求和期待的意念集合。由“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再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由近及远所处三个层次环境理想状态的意愿表达,且从个体到社会,继而到国家三个层面,层层推进,相融共通、有机统一。若人人秉持和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就会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三者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是民众利益的基本保障,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心理需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归属的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归属的家园。“理解了核心价值观,就理解了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走进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13]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国际化横扫各民族国家的特性,各个国家的制度、传统,甚至精神信仰在慢慢地消解之中。在抵制西方渗透和同化的较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包罗万象的最大公约数,发挥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毅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属和精神力量之源,是民族固守和坚持的精神元气。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0.

[3] 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2.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7] 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33.

[8] 顾钰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52.

[9] 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3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1.

[12] 廖小平.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

[13] 李春华,朱亚洲.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国情理论基础民意
家国情?家国梦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