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德育教育中“粉丝”效应的利用

2016-07-04白林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粉丝榜样

白林芳

【摘 要】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是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正确地利用“粉丝”效应,为幼儿呈现正面的行为示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粉丝效应;扮演;榜样

“粉丝”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单词“FUNS”的音译,它的意思就是崇拜者。現在很多电影明星或歌星都拥有数以万计的崇拜者,“粉丝”们对他们崇拜的对象——偶像们极为痴迷,关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学他们的歌、模仿他们的穿戴、关注并模仿迷恋他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可以称为“粉丝效应”,“粉丝效应”都是源于崇拜者对他们心中的偶像喜爱。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正确地利用“粉丝”效应,为幼儿呈现正面的行为示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一、教师要善于扮演“明星”,成为幼儿与崇拜的行为偶像

如何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成为孩子们心中崇拜的偶像呢?那就是了解孩子,教师在和孩子接触前都要思考的几个问题:①孩子喜欢看什么?②孩子喜欢听什么?③孩子喜欢吃什么?④孩子喜欢玩什么?教师在搞清楚孩子们这些共同的喜好后,就要想办法来包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们乐于接近,想整天围着你转的“明星”老师。老师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总能让孩子们感到身心愉悦,老师总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神奇的魔术,意想不到的本领,让孩子产生想成为像老师一样人的想法,让孩子们成为你的铁杆“粉丝”,为后续的教育创造良好的开端。

案例一: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初中我的英语老师,一个教学只有两三年经验的年轻男老师。他就是很好的把握了我们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他都是组织的特别吸引我们,从玩的东西到奖励我们的礼物都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在课堂中每个需要死记的单词,他总能演绎出一小段幽默、滑稽的表演,使我们班课堂笑声不断,让我们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都掌握了。因为我们这位老师的优秀(他还只有一个手臂),让我们班上学生都非常崇拜他(那时还没有“粉丝”的说法),大家都喜欢他上的课,以至于最后学校因工作需要想换老师都遭到了我们学生的联名反对,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是全年龄段最好的。那么这样的老师还用发愁“自己上课,孩子都不愿意听”吗?

二、教师应在幼儿学习和生活中利用“粉丝”效应向幼儿传达积极的信号

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和强化。当孩子们成为了老师的“粉丝”后,老师说的话,孩子们就愿意听。现在也常听到许多家长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这既说明了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又证明了老师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老师要善于利用幼儿的崇拜,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尤其是故事和表演中的人物,让幼儿成为作品主人公的“粉丝”,将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如做人的道理、和同伴友好相处的策略、良好的行为规范等融入其中。可以通过歌曲,如《好朋友》、《路边小娃娃》、《小乌鸦爱妈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让“粉丝”效应为幼儿树起良好的榜样

幼儿的观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千差万别,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细心照顾到他们每一个幼儿,使孩子们心中都能感受到“明星”老师荣耀光环的普照。尤其对于不良品质的改正,更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而不能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作为老师就不能轻易说出“坏孩子”的这三个字,教师要想办法使这些孩子喜欢自己,愿意听你跟他讲话,让他们也成为自己的“粉丝”,这样老师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对他进行正面教育或用“曲线救国”的路线,不多说对或错,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让他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或是直接用孩子对老师的崇拜,用“我喜欢你这样做,不喜欢你那样做。”以亲近、疏远的感觉来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

一个“好”的老师,他除了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外,一定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这样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才会拥有“粉丝”般的学生。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来自老师和小伙伴的信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小看的。老师的言行,将是让幼儿再次感受和体验好行为、好习惯的巩固方法。这里有几件小事,事虽小却很耐人思考……

案例一:中午孩子们吃完饭都上床睡觉了,老师们开始吃饭。一位老师从碗夹出一根青菜说道:“哎,我不喜欢吃青菜,得嚼半天才能咽下去……”虽然声音很轻,但还是被尚未睡着的个别孩子听到了。到了晚上吃饭时,正赶上幼儿的饭菜中也有青菜,有孩子就把青菜挑出来放到了桌上,老师发现说:“吃饭不调食,不浪费,肉菜青菜都要吃,才能长得高长得胖,才是好孩子。”而孩子却说;“青菜不好嚼,咽不下去。李老师就不吃,可李老师也长高了……?”说得老师哑口无言。

案例二:两个隔壁班,其中一个班的老师到另一个班去借东西,而另一个班的老师正在组织活动,顾不上去拿,同在班上的配班老师就简单的说了声:“我们的也没了!”等那个借东西的老师走后,她却和主班老师偷偷地笑着说,“咱还有点,但一借给她们用,我们就不够用了。”而这样简单的两句话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等到老师讲完课该孩子动手画时,有幼儿的勾线笔没水了,老师说:“你先借你旁边小朋友的用用吧。”可是旁边的幼儿就是不愿意,任凭老师怎样讲“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才是好孩子。”有用吗?

案例三:一个朋友带她三岁多的儿子打的出来玩,孩子坐在汽车里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车,嘴里高兴的唱起了幼儿园老师教他的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停、绿灯行……”正在他坐的出租车等红灯时,突然从他们车旁过去了好几辆闯红灯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儿子好奇的问妈妈:“妈妈,他们红灯怎么不停啊?”妈妈也是个幼儿教师,她也在为这种学校学到的和社会中看的事情摇头时,出租车司机来了一句:“因为他们不怕死!”在孩子的心中有会对交通规则有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虽然这个故事和我们的“粉丝”效应有点远,但我们却能从故事中领会到给孩子对好行为、好习惯的概念被一些社会环境给混淆了。

上面几件小事,是不是能让我们更加提高警惕?!作为孩子们心中的“明星”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粉丝”们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你这样说,却那样做,对于本身就是懵懵懂懂的孩子们,他们就更不知道该怎样做了。而孩子的思维又处于直觉行动发展阶段,模仿能力极强,那么这种行动的影响、“粉丝”效应将使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说教都化为了泡影。

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教育和培养!所以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大家都要重视下一代的德育教育,让自己的好言行来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好氛围,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将真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收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幼儿教师都施展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明星”吧。

猜你喜欢

粉丝榜样
我的榜样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五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