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

2016-07-04何建洪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障碍

□文/唐 甜 何建洪(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

□文/唐甜何建洪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提要]本文首先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演进上分析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中的尝试,进而分析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中的进入障碍,并探讨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发国际化;障碍;路径选择;合作联盟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3日

一、绪论

我国“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明确要求企业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大幅提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外包业务,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目前,我国有3%的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机构,有7.1%的企业在近三年内获得过国际专利,华为、长安、海尔和中兴等企业作为典型代表已经成功地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初步实现了国际化研发。然而,面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研发行为及其背后的技术追赶动机,发达经济体的本能反应是采取更符合其国家利益的策略,以保护本国公司在技术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这些措施包括在国际化研发分工体系中有意识地将中国企业限定在较低端的环节,应用已有的专利优势限制我国企业在电子、医疗、新能源等一些重要领域中的技术研发,或者以国家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为理由限制我国企业参与高科技行业的技术研发合作。因此,我国企业在实施研发国际化战略过程中不得不寻求创新性的路径,以突破这些阻碍。

对于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朱瑞雪,刘秀玲(2011)认为我国企业可以与国外企业或研发机构合作研发、建立独立海外研发机构、R&D外包、与其他跨国公司缔结研发联盟等路径选择来进行研发国际化。陈衍泰、罗来军、林泽梁(2011)认为因为我国国内的技术能力不足、服务与外国市场的知识有限等因素限制,我国企业海外研发的进入模式往往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贺团涛、曾德明(2008)认为R&D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通过并购、合作建立或直接建立等方式拥有自己独立的国外研发机构;二是与国外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有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三是在全球范围内雇用研发人员。熊小奇(2010)认为国际直接投资能使国际技术加快转移,战略联盟成为R&D国际化跳跃式扩张的新方式。张永凯(2014)认为就我国本土企业而言,借助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以及承接国际研发外包是当前嵌入全球研发网络的三种关键路径。我国本土企业需趋利避害,采取多种路径嵌入全球研发网络,不断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这些研究来看,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路径有多种选择方式,企业在选择自己的研发国际化的路径时,要具体分析和考虑东道国的环境,本文将研究在技术封锁背景下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重点讨论我国企业采取合作研发策略克服障碍的可能性。

二、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中的尝试

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路径主要是直接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研发外包、研发联盟以及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等方式来实现。并且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路径演进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似性。

(一)时间演进。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时间演进,存在一定的共性,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开始意识到企业自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扩展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的重要性,我国企业通过购买专利、直接投资等一系列尝试性活动,逐渐探索出适应企业自身的切入路径;在2005年左右,我国企业陆续开始将大量的产品、资源和人才投入到国际市场中,开始重视跨国合作研发的作用;从2010年到现在,我国企业开始了运用全球资源打造国际品牌,在全球建立起研发机构,根据不同区位优势,建立不同的研发职能。比如,华为的研发国际化从获取他国研发专利开始,先利用国外的创新资源进入国际市场,再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建立品牌形象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采取“以资金为纽带的技术获取”的研发国际化模式。在2007年前,华为主要通过购买专利或支付专利费用获取国际市场准入,其重心主要放在购买核心技术的改造升级上,华为本身缺乏原创的核心专利支撑。2007年之后,华为逐渐重视跨国合作研发的作用,尤其是2010~2011年,华为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整体上提升了本土R&D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逐步加强跨国合作研发在专利中所占的比例。

此时,海尔公司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28件,海外发明专利是行业其他公司的20多倍。海尔的研发国际化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5年),海尔通过直接投资的国际化路径在国外生产冰箱和空调,然后海尔在美国建立工厂和设计中心,除了这些活动外,海尔也直接投资新兴市场;第二阶段(2005至今),海尔运用全球资源在全球建立起研发机构。

对比发达国家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兴的成本优势更为显著,中兴的研发国际化战略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中兴确定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用少数的产品进行尝试;第二阶段(1998~2001年),中兴开始在国外大规模的进行产品输出;第三阶段(2002~2004年),中兴在人才、市场上全面展开,进入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市场;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中兴通过与全球运营商合作,进而将市场范围扩展到欧洲。

(二)空间演进。从上述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时间演进上来看,在研发国际化初期,我国企业大部分避开了竞争压力大、进入壁垒高的发达国家,而选择了发展中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直接向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周边国家投资,以便积累经验、巩固出口市场、降低风险、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优势;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企业也开始转向发达国家,从而形成全球研发网络。(表1)

表1 我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中心布局

首先,中兴开始在国外大规模的进行产品输出,主要面向的是南亚和非洲市场;其次,中兴在人才、市场上全面展开,进入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市场;最后,中兴通过与全球运营商合作,进而将市场范围扩展到欧洲。中兴研发国际化的路径主要是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跨国合作创新。目前,中兴国内的研发机构与在韩国首尔、圣地亚哥、硅谷等科技和人才集中的城市设立的多个研发机构,一起形成中兴的全球研发网络。中兴通讯与全球运营商建立全面、广泛的合作关系,与跨国电信设备供应商建立研发联盟,与东道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建立了国际化研发合作的大平台。

首先,海尔从东南亚开始,通过直接投资的国际化路径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生产冰箱和空调;其次,海尔在美国建立工厂和设计中心。海尔建立了以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和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目前,海尔布局了中国、美国、亚洲、欧洲、澳洲五大研发中心,通过内部1,150名接口人,紧密对接10万多家一流资源、120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一流资源的创新生态圈,和当地的创新伙伴合作,形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称之为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海尔与全球伙伴交互创新需求、寻求优秀解决方案的网络平台,通过与全球伙伴知识共享、资源共享,建立专业领域的个人圈子,打造全球创新交互的社区。

(三)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中的进入障碍。我国企业积极探索研发国际化的切入路径,华为、海尔、中兴等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但是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国外政策限制和国际公司间的排他性联盟等技术封锁是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以来主要对华的遏制手段就是阻碍中国获得高技术,控制中国的技术发展能力。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诸国牵头搞瓦森纳协议联合封锁中国,更是规定了详细的禁运范围和技术封锁名单。禁运范围和技术封锁名单中,从集成电路、继电器到水面舰艇、数控机床等。在技术合作上,我国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主要集中在一般研究领域和中低技术领域,很难参与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包括:(1)现有全球研发垂直分工体系对我国企业地位提升的限制、锁定;(2)我国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进入壁垒、成本压力;(3)研发网络内不同主体战略、组织行为、创新目标差异的制约;(4)创新收益制度保障的制约;(5)政策层面的创新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等。

三、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路径选择

(一)合作联盟。首先,合作联盟策略可以与合作方分摊研发成本,共担风险;其次,可以利用对方的研发资源和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基点,节约前期研发成本;研发过程中,国外合作方会将调动所占有的资源和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的先进技术,节约了交易成本和交易时间。我国企业与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建立研发联盟。例如,海信集团从2000年开始和日立公司在CDMA、WAP、BLUETOOTH、IMT-2000等技术领域全面开展技术开发,2002年和日立合资成立海信日立商用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商用空调;与美国Ligent InternationalInc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合资公司Ligent Photonics Inc.;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三洋海尔株式会社”,共同致力于洗衣机的开发与销售。

(二)研发外包。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速度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研发外包就是提供研发经费,将研究项目委托给在此方面有研发能力的外方机构,外方机构在东道国能自主地利用本土资源,最小化地受到东道国的技术封锁和管制政策的干扰,减少了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过程中受到的障碍冲击。

(三)研发战略联盟。研发战略联盟定义是企业之间采取股权与非股权形式、为达到共同的研发目标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的方式可以是技术联盟、技术交换以及联合研发等。通过研发合作,企业就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产品和行业技术知识中进行相互交流。同时,企业建立的研发战略联盟可以共担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在技术上形成协作优势和创新优势。例如,美国IBM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旨在开发计算机产品的战略联盟400多个,其中包括与日本东芝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高能DRAM产品的联盟;韩国三星集团与美国INTEL公司达成联盟;韩国电器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达成联盟。这些联盟旨在联合开发新型电子产品,互相技术渗透,共同分享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

四、结论

(一)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时间演进存在一定的共性。首先是通过购买专利、直接投资等一系列尝试性活动,逐渐探索出适应企业自身的切入路径;其次开始将大量的产品、资源和人才投入到国际市场中,开始重视跨国合作研发的作用;最后在全球建立起研发机构,根据不同区位优势,建立不同的研发职能。从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空间演进上来看,在研发国际化初期,我国企业大部分避开了竞争压力大、进入壁垒高的发达国家,而选择了发展中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直接向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周边国家投资,以便积累经验、巩固出口市场、降低风险、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优势;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企业也开始转向发达国家,从而形成全球研发网络。

(二)我国企业在研发国际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国外政策限制和国际公司间的排他性联盟等技术封锁是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以来主要对华的遏制手段就是阻碍中国获得高技术,控制中国的技术发展能力。在技术合作上,我国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主要集中在一般研究领域和中低技术领域,很难参与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因此,我国企业需要选择合作联盟、研发外包、研发战略联盟等路径方式,有效克服进入障碍,切实推进研发国际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瑞雪,刘秀玲.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1. 9.

[2]陈衍泰,罗来军,林泽梁.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进入模式与研发强度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 29. 5.

[3]贺团涛,曾德明.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8. 8.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